伊樂藻的稻田栽培技術

2019-09-24   湖北小龍蝦諮詢

伊樂藻原產於美洲,於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伊樂藻以其速生、優質、高產、耐寒、適應能力強、適口性好、可食率高等優點,在我國已被廣泛引種於河蟹、淡水小龍蝦、草食性魚類等養殖池中。在稻田養殖小龍蝦過程中,伊樂藻的規模和長勢是決定稻田養殖小龍蝦成敗的關鍵之一,同時對小龍蝦的品質也有著顯著的影響。

一、伊樂藻栽培季節

伊樂藻耐寒能力較強,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能以營養體形式進行越冬;5℃以上就可生長,只要水體無冰都可進行伊樂藻的栽培。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水稻收割結束後,應儘快進行伊樂藻的栽培,因為這時水溫尚處於適宜狀態,利於伊樂藻紮根生長並能夠在休眠期來臨之前形成一定種群規模,同時為伊樂藻安全越冬以及返春後快速生長並迅速形成較大規模產量創造條件。

二、稻田整理

用於養殖小龍蝦的稻田必須進行適當改造:周邊開溝修坡,田埂加高加寬,畦面翻耕耘平等。剛剛翻耕浸水的稻田,由於水稻秸稈集中腐爛,剌激細菌、藻類等大量繁殖,並產生大量有機碎屑、腐植酸等,導致水體呈紫紅色(俗稱鐵鏽水)。鐵鏽水對伊樂藻栽後紮根生長十分不利,因此,伊樂藻的栽培必須在稻田銹水期過去後才能進行。為了防止鐵鏽水大量產生和儘早栽培伊樂藻,稻田的畦面可暫不翻耕或只進行局部條帶狀翻耕。

三、伊樂藻栽培方法

伊樂藻的栽培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撒播法:首先將伊樂藻的莖幹切割成長10~15厘米的播穗,在田水抽干後,立即進行播撒;隨後,用笤帚輕拍伊樂藻播穗,使其淺埋於泥漿中,經過10~20小時沉澱,泥漿基本凝固後,向稻田注入深5厘米左右的淺水即可。撒播時,千萬不可整田均勻播撒,要呈條帶狀播撒:條帶寬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下,條帶之間的間距5~8米;條帶中的播穗要儘可能分布均勻,不可堆積在一起。二是栽插法:首先將伊樂藻莖幹切成長10~15厘米的插穗,然後將插穗3~5根為一束插入泥中;栽插深度在2~3厘米;可採用單行或雙行栽插,單行栽插時,株距控制在10~15厘米,行距控制在5~8米;採用雙行栽插法時,株距控制在10~15厘米,小行距控制在20~25厘米,大行距控制在5~8米。栽插時,田水深度控制在5~10厘米。

以上伊樂藻的栽培方法只適用於稻蝦輪作的田塊;在稻蝦共作的田塊,伊樂藻種植只能局限於四周的大溝及畦面寬行淺溝等處;其他水稻種植區不可種植伊樂藻,以防伊樂藻與水稻爭肥而影響水稻產量。

四、栽後定苗

在伊樂藻栽後的第二天,對田塊進行一次全面巡察:對漂苗進行重插,對漏栽處進行補苗;同時施入碳酸氫銨1~2千克/畝,以加速泥沙沉澱,促進伊樂藻莖節生根。

(微信公眾號:「湖北小龍蝦」已開通全國小龍蝦每日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