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手術之後不檢查會發生什麼?即使是早期也不可能掉以輕心

2019-10-27     胡洋

肺癌術後為何要複查?

大家知道癌症不同於良性疾病的地方就是會復發轉移,即便是根治性手術之後仍有一部分病人會在5年之內發生轉移,術後病理分期越早,復發轉移幾率越低,分期較晚的病人,比如III期病人5年生存率只有20-30%左右。ⅢA-N2期非小細胞肺癌代表了一組差異性明顯的疾病,根治性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為7%~35%。超過80%的復發轉移發生在根治性手術的兩年內。兩年之後復發轉移幾率下降,到五年之後轉移幾率更低,所以,一般將5年作為一個衡量指標,比如五年生存率、臨床治癒率等等,都是以5年作為臨界點。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肺癌病人,術後隨訪的目的在於更早發現腫瘤復發轉移或第二原發肺癌,並及時干預處理。

肺腺癌術後多長時間複查?

其實不僅僅局限於肺腺癌,所有的非小細胞肺癌術後隨訪模式都是雷同的。肺腺癌手術後,說明分期不算晚,有手術機會,按照TNM分期,一般在IIIA期及以前。按照指南的要求,常規隨訪時間為,術後前2年,最好3-4個月複查一次,I期病人可以延長到6個月複查,3-5年每6個月複查一次,5年以後每年複查一次。有人說,既然術後5年複查沒問題就算臨床治癒了,為何還要複查?確實絕大多數肺癌術後病人超過5年沒問題基本上不會有問題,不過仍有極少數人在5年之後出現了轉移,或者發生了第二原發癌,所以5年以後繼續隨訪是有必要的。既往患過惡性腫瘤的病人其實是癌症高危人群,更應該像健康人群一樣進行針對性的體檢。

肺癌術後複查哪些項目?

根治性肺癌術後複查包括,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腫瘤標誌物、胸部CT、腹部CT或B超,對於III期的病人最後進行胸腹部增強掃描,腹部掃描包括腎上腺。此外,分期偏晚的病人可進行頭顱CT或磁共振、骨掃描等檢查,對於這兩類檢查,不作為必查項目,指南推薦僅當患者出現相應部位症狀時才進行。此外,PET-CT由於其高輻射和較高的價格,一般不作為肺癌術後無症狀病人的隨訪檢查項目。

對於I-IIIA期的肺癌的根治性術後病人,如果繼續吸煙,會顯著增加患者的死亡和復發風險,還能增加第二原發肺癌的風險。因此,隨訪過程中應對吸煙狀況進行評估,鼓勵患者儘快戒煙。有些病人術後一兩年可能覺得不能抽煙,時間一長就逐漸管不住自己了。在工作中遇到好幾例肺癌病人戒煙後復吸,後來又患了病理類型不同的第二原發肺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Q0sEW4BMH2_cNUgfA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