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的三大心理特徵,你中了幾個?(心理篇)

2019-07-12     諮詢師欣然

文 欣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導言:

上篇給大家介紹了抑鬱症的典型症狀,以及常見的8大誤區。本篇著重從心理層面對抑鬱症患者進行分析,從而找到心理療愈的方向。

下篇:抑鬱症患者的心理療愈

1,

有一個3分鐘的小片,講述了抑鬱症患者的一天。從每天一睜眼,世界就是灰的,頭痛、乏力、不想吃東西……

上班路上,一點小事就會引起煩燥;工作時,注意力無法集中;生活中,找不到任何樂趣;最簡單的任務也難以完成;對做過或沒做過的事情感到羞恥;無法與人溝通。

生活好象進入了慢鏡頭、每天度日如年。

殘存的意識告訴自己,正在面對兩個選擇:1,尋求醫生的幫助;2,自殺。

大多數抑鬱症患者每天就是這樣渡過的。

2,

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關於抑鬱病的病因目前有幾種說法:

(1)生物學因素:其中遺傳占很大比重。

如果母親在懷孕時患有抑鬱症,孩子就會成為易感人群,以後遇到應激事件導致抑鬱症的機率就會比較大。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老師,在節目中說自己曾患有2年的抑鬱症,那感覺就象沉入井底。

提到患抑鬱症的原因時,他說母親就是抑鬱症患者。

(2)性格特徵:按內外向以及情緒是否穩定,人的個性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即粘液質、多血質、膽汁質、抑鬱質

其中抑鬱質屬於內向不穩定型,其特徵是封閉、敏感、易激惹、情緒波動大,又比較喜歡生悶氣。我們最熟悉的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抑鬱質。看看那著名的葬花詞就知道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種由花落想到人亡的哀怨,加上應激事件的刺激,很容易發展為抑鬱症患者。

(3)應激性創傷事件:比如高考失利、校園霸凌、突然失業、親人去世等等。

這裡,我想重點說說校園霸凌,因為它不如其它事件那麼直接而顯性,因而很難得到親人們的安撫和支持。事實上,有很多被欺凌的少男少女,因為害怕被報復,不敢說出來,而變得更加自閉。在真相大白之前,他們往往遭遇了長時間的欺凌,有些因不堪忍受甚至會選擇自殺。這些孩子,即使搶救回來,也會變得敏感而脆弱,有不少會陷入抑鬱狀態,需要進行長期的心理治療。

在此提醒家長,孩子情緒低落時,一定要及時介入,了解發生了什麼。

3,

在以上三個因素中,第一個是先天的事,第三個是老天的事,都無法改變。

那麼唯一能夠調整的,就是我們的個性特徵,以及看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抑鬱症患者的心理特徵。

一、過度敏感

我們會發現,文學藝術演藝界,容易出抑鬱症患者。原因之一,是他們具有共同的特徵,就是敏感。

文學家和藝術家,都有顆敏感的心,他們用感性思考世界,所以能更清楚地感受天地自然的氣息、體察他人的情緒、捕捉細膩的情感,從而創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然而過度的敏感,會成為巨大的心理負擔,外部條件的細微變化,都會引發劇烈的心境和情緒的起伏。而創作的需要,又使他們很難脫離現實環境,實現自我調節。

荷蘭印象派畫家梵谷,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在割下耳朵送給情人在之後的兩年里,他不斷地嘗試自殺,最後還是用手槍終止了生命,年僅37歲。我國80年代著名的詩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也是嚴重的抑鬱症患者,最後臥軌自殺。寫出《撒哈拉沙漠》的台灣作家三毛,同樣也是因為抑鬱症自縊而亡。

在演藝界,近年來承認自己患有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這與他們在角色中,過度投入情感,有一定的關係。張國榮在《霸王別姬》中,就因過度陷入程蝶衣的角色而導致生活與舞台不分,而在拍完《異度空間》後,長時間陷入抑鬱狀態無法自拔,最終還是以跳樓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張靜初在拍完《唐山大地震》之後,因沉浸在悲傷的氣氛里出不來而患上了抑鬱症。陳坤,在拍完《門》之後,始終沉浸在角色狀態中難以自拔,出現精神狀況出現不穩定,最終導致抑鬱症。

對於過度敏感的人來說,抑鬱症其實更象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抑鬱症的典型症狀之一,就是遲鈍。它會使人的情緒變得麻木,大腦思維變慢。其實這是強迫我們停下來,從過度感知,變為暫時隔離。只是大多數人,並不能接受這種狀態,反而會喪失生存的價值。

二、過度尋求認可

人的評價體系分兩種:一種是外在的評價體系,即別人是怎麼看我的,怎麼評價我的。還有一種是內在的評價體系,即自己是怎麼看待自己的。當外在體系遠遠大於內在體系時,人就會變得軟弱和猶豫,喜歡討好別人,甚至自卑。當別人對自己的反饋沒有預期那麼好,就很容易喪失價值感,甚至產生持續的抑鬱情緒。

生活在別人的評價中時,神經會變得非常緊張,脆弱地不堪一擊。領導批評兩句,立即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好幾天吃不下飯睡不了覺。精心做的方案,沒有得到客戶的認同,就會產生恐懼和焦慮的情緒,難以繼續投入工作。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沒有得到老公的表揚,頓時覺得情緒低落到極點,甚至價值感全無。

曾經有位咨客,在我看來非常優秀。從清華畢業之後,去美國史丹福大學讀了工科。之後在美國一家著名的全球500強工作。可是他卻很自卑,原因是在這個全球頂尖的企業中,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也沒有人會誇獎他的成績以及才華。於是他感覺到工作毫無樂趣,他說自己好象什麼都做不好。直到有一天,他得了抑鬱症,抑鬱症的唯一好處是,他順利地逃離了那個別人羨慕不已的工作。

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探討他的求認可,發現這與父親對他的態度有關。因為他的哥哥非常優秀,深得父親喜愛,從小父親就常把哥哥掛在嘴邊,卻很少誇獎他。儘管他非常努力,非常出色,可是卻依然無法讓父親對他多看一眼。他的自我評價體系,其實是父親帶給他的,就是你很弱,沒有你哥出色。直到他得了抑鬱症,父親才開始關心他,把他接到國內。這是抑鬱症帶給他的第二個好處。

當我們開始分析抑鬱症帶來的好處時,他開始意識到了他一直在逃避的,內在的無價值感。當一個人的心境會隨著外部或者他人的認可而產生巨大變化時,證明他的內在是虛弱的,沒有建立好自我評價系統。就像一顆根基不穩的樹,一陣風吹來,樹就倒了。

三、完美主義者

很多談抑鬱症的書上都會說,完美感是導致抑鬱的一個重要原因。可很多患者並不認同,他們覺得自己並不是完美主義者。

這是因為每個人心目中的完美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換一個詞,叫做稱心如意。就是希望外界的環境以及他人,必須按照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期望或者標準來呈現。

馬薇薇在奇葩說第五季,談到了她的抑鬱症,原因是她陷入了巨大的網絡暴力和人身攻擊。她講述在播出之後收到過最惡毒的私信是「你怎麼也出來賣慘了?罪有應得。」這些都讓她無法承受。記得當時周冬雨勸她說:「不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得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

太出色的人,往往都有個美好的目標,她希望在別人眼中,自己是最好的樣子,沒有人罵,沒有人嫌棄,沒有人責怪。如果有一天發現這個目標根本就達不到,發現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會瞬間崩潰,走向另一個極端。

我有個患抑鬱症的朋友,因為家裡有蟑螂,說要跳樓自殺。在她的世界裡,是不能有蟑螂存在的,如果有,她就不能存在。這讓我想到了高曉松在《曉說》中提到的紐西蘭,他說這個國家一塵不染,乾淨到從機場出來的時候,都要把鞋撣一撣,以免帶進灰塵。因為這個國家對細菌沒有免疫力,任何不幹凈的東西都會破壞國家的生態環境。

我驚的一身汗。所有的完美都伴隨著脆弱,一不留神就會到天平的另一端。

那麼,我們追求的所謂完美,其終點到底是什麼呢?來看看人工智慧吧,據說AI的智商現在已經發展到可以戰勝人類圍棋高手,可以推演宇宙起源,可以瞬間做出貝多芬風格的鋼琴曲。完美的終點,其實也不過是一個毫無差錯的機器。

而人類的優勢,恰恰在於我們可以犯錯,而機器不可以。

我們應該學會與不完美共存,與灰塵共存,與缺陷共存,與脆弱共存。最後,與抑鬱症共存。

【我是諮詢師欣然,為大家解答問題,記錄隨感,如果某些話題引起您的思考和共鳴,請關注我,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PDSGWwBmyVoG_1ZaN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