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從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起(轉給家長)

2019-07-26     跨世紀教育

「春秋萬法托於始,幾何萬象起於點。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梁啟超《論幼學》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學校教育替代不了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也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上半年,江蘇省擬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拒絕「喪偶式」育兒,這一做法引發了廣泛關注。據了解,重慶、貴州、山西等地也先後出台了相關法律法規,釐清家長的教育職責,尤其是針對離異家庭、重組家庭、外地務工家庭,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中國有句俗話叫「3歲看大,7歲看老」,學齡前階段是挖掘孩子潛能、塑造孩子品性的關鍵時期,孩子在這一階段學到的東西會鋪就他們生命的底色,其中,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直接關係著孩子今後的生活、學習與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下面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您家寶貝都具備了嗎?趕快抓住孩子成長的黃金期,為他們未來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吧!

1、講衛生、愛乾淨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乾淨整潔地迎接每一天,不僅能幫助孩子有效預防疾病,保護身體健康,還能教會他們從小懂得維護自己的形象,尊重別人的感受,展示良好的教養。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從早晚刷牙、飯前便後洗手等細節抓起,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一些對孩子來說操作有困難的事情,家長可以對任務進行分解,讓孩子在一步步的練習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好習慣。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孩子由於家長的寵愛,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受到極致呵護,往往少有機會獨立管理自己的生活,但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家長的庇護下,所以,讓他們從小具備自我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要多發現和創造機會,引導孩子自己吃飯、穿脫衣物、疊被子等,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鍛鍊手部精細動作和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為將來獨立自主生活奠基。

3、微笑禮貌待人

英國詩人雪萊曾說:「微笑,是仁愛的象徵,快樂的源泉,親近別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類的感情就溝通了。」微笑待人不僅是一種良好的行為,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積極樂觀的心態。

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孩子從小具備合群、開朗、自信以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微笑禮貌待人是他們習得交往能力、形成良好個性的前提。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說「你好、請、謝謝、再見」等禮貌用語,主動和熟人微笑打招呼,讓孩子在友好的待人接物過程中逐漸學會溝通協商、解決衝突、團結合作等較深層次的交往能力。

4、樂於承擔家務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調查研究:愛幹家務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他們成年之後的就業率比為15∶1,犯罪率比為1∶10,此外,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普遍較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參與家務勞動絕對是培養他們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以及責任感的最接地氣、最有實效的方法。帶孩子一起打掃房間、做飯、洗衣服等,不僅可以讓孩子掌握簡單基礎的家務技能,更能營造溫馨、趣味的親子互動氛圍哦!

例如,孩子在廚房幫忙時,可以讓他們從洗青菜開始做起。

5、關注他人和世界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關愛他人以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能夠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內心柔軟、有溫度的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能忽視對善良情感的培養,幫助孩子學會平衡自己與他人的需求,學會關心身邊的家人以及花草樹木、小動物等,就像日本人每頓飯之前都會恭敬地對食物說「我要開動了」一樣,我們也應讓孩子從小葆有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感激,成為一個溫暖純良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M6yLWwB8g2yegNDX0Z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