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繁華源自於數代王朝在此建都,正所謂天子腳下、帝王之都、五方雜居、三教九流。因為人多,所以北京自古就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城市。即便在交通並不發達的過去,生活在北京的人們也敢說足不出戶可知九州奇珍。在眾多的消費品中,有一樣兒東西頗受歡迎,那就是酒。在過去,很多地方名酒都是宮廷供品,一般沿京杭大運河運抵北京進貢給朝廷,雖說這些名酒大多出現在御膳或官場的餐桌上,並非普通的大眾消費品,但也無法否認北京是最大的名酒「集散地」。
其實北京不光是外來名酒的消費市場,同時也是著名的酒鄉,本地出產的名酒也不在少數,比如咱之前介紹過的桂花陳酒、菊花白酒等,都是北京的地方特產。說起這菊花白,倒不由自主的聯想起另一種京華名酒,因為名字太相近了,叫蓮花白。只不過與菊花白依舊「活躍」在北京酒品市場不同的是:京產蓮花白酒幾乎絕跡了。
蓮花白酒屬於高級滋補酒,其味清醇、酒性柔和,不但芳香宜人,而且具有滋陰補腎,和胃健脾,祛風避瘴等保健效果。其實蓮花酒是我國歷史名酒,自高祖劉邦建立大漢之後,便將此酒欽定為御酒。此後一直作為各朝的貢品。到了金元時期,蓮花白的發展達到最盛,這與一位歷史名人有莫大關聯。有一首千古名篇您一定聽過,尤其這兩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是出自宋金時期北方文學代表人物、被尊為「北方文雄」的元好問之手,是一首詞,名字叫《摸魚兒.雁丘詞》。
既然說到這兒,不妨把全詞呈現一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怎麼樣?熟悉吧?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里就引用過這首詞(不是神鵰俠侶就是射鵰英雄傳,記不清了)。除了這首流傳甚廣的千古名篇之外,其實元好問的著作非常多,詩、詞、散曲、小說、文集,加在一起竟有數千之多;此外他還是個史學家,我們熟悉的《中州集》也是元好問的著作;同時他也做過官(主要是金朝),當過縣令,後官至翰林知制誥,以及尚書省令史、左司都事、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這樣一位大官兒加大文豪,也喜杯中之物,尤其平生偏愛蓮花白。
要知道,「明星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元好問給予蓮花白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曾寫下「情知天上蓮花白,壓盡人間竹葉青」的詩句。在他入京做官後,也常用此酒宴請賓客,並將其向宮廷和同僚推薦,在他的帶動下,蓮花白酒迅速名揚天下。而北京蓮花白的釀造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北京地區歷史最悠久的著名佳釀之一。既然叫蓮花白,其釀製原料自然離不開蓮花,當年北京城中的水系、比如中海、南海等湖內也是遍種蓮花的,尤其以南海瀛台附近的蓮花品質最好,取其中白色蓮花的花蕊釀酒,因此得名蓮花白。同時酒中還要添加數十味中草藥,使之成為滋補藥酒。有本記錄清代掌故遺聞的書叫《清稗類鈔》,其中就記載道:「瀛台(指北京南海中的仙島)種荷萬柄,青盤翠蓋,一望無涯。孝欽後每令小閹采其蕊,加藥料,制為佳釀,名蓮花白。注於瓷器,上蓋黃雲緞袱,以賞親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瓊漿,不能過也。」
到了清代,也採用萬壽山昆明湖(今頤和園公園內)的蓮花蕊做原料。明清時期,蓮花白的釀造工藝一直屬於宮廷秘方,但是您要知道,在封建社會,即使是等級森嚴,但宮裡的東西流傳到民間也不是什麼特別稀罕的事兒。
在清代中期,一位京都酒商就偶然獲得了蓮花白的秘方兒。瀛台屬於皇家禁苑,那裡的蓮花他是采不著,但當時的北京可並不缺水,種蓮花的地方也不少。於是這位酒商遍尋北京的蓮花種植地,後來發現海淀地區水多、蓮花多,白蓮的品質也不錯,於是收購海淀出產的白蓮花花蕊釀製蓮花白。從此,宮廷御酒流入民間,普通百姓的餐桌上也可見到蓮花白。然而隨著清朝的倒台,北京長時間陷入混亂,這一歷史著名佳釀也越來越少,配方几乎失傳。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北京葡萄酒廠發掘整理出蓮花白酒的配方,按照古老工藝,仍選用海淀出產白蓮花,加入當歸、熟地、黃芪、砂仁、何首烏、廣木香、丁香、川芎、牛膝等20多種名貴中藥材,進行蒸、煉、調配,入瓷壇密封,陳釀而成蓮花白酒。
可是不知什麼原因,近年來京產蓮花白酒再次 「式微」,也不知道是否已經停產,總之在琳琅滿目的酒水櫃檯上,再難見到它的身影。倒是在市場上能看到河南生產的一款「蓮花牌」、和寶豐出的一款叫「蓮花尊」的蓮花白酒。不過要找真正的北京蓮花白,也並非完全絕跡,在老酒市場上還能看到北京葡萄酒廠出品的「豐收牌」蓮花白酒,不過生產日期最近的也得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如果說北京蓮花白真的已經停產,那這些老酒就喝一瓶少一瓶了,徹底絕跡也是早晚的事兒,而那些還在市場上淘換老蓮花白的,恐怕也都是老酒友兒了,年輕的朋友甚至可能不知道北京還有這款歷史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