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一年養成,改掉壞習慣卻需要五年的時間

2020-03-01     春花育兒

其實所謂優秀的人,就是指能夠自律的人,生活中他能夠有很多良好的習慣,正式這些好習慣的累積能夠讓他成為人生的贏家。

好習慣從小養成,大部分人的行為缺點往往都是從童年最初的時候習慣沒有養好,以後的歲月中都在持續壞習慣或者是試圖改掉壞習慣。

確實,童年時期形成的壞習慣在未來成長的日子中就會逐漸變成一種下意識的行為,想要改是很難的,對小孩子來說好的習慣可能就是家長一句話的事兒,但是如果沒有人糾正他們的錯誤,很可能就會變成孩子的一個壞習慣了。

孩子第一任培養習慣的老師是父母,看一個孩子的習性就要看這個家庭的背景。太多父母一開始沒有經驗,沒有重視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結果後面孩子一輩子都在和自己的壞習慣作鬥爭,但卻始終無法改變。

比如父母從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喜歡代勞,他們習慣了衣來伸手的生活,結果長大了,甚至獨立了自己卻很難做到照顧好自己。再比如寫作業磨蹭的習慣,一定是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想要做什麼的時候就要認真做,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拖拉,要專心做完手頭的事情之後再去做別的事情。

小的時候如果孩子能夠堅持好習慣一年的話,一輩子都受用,如果早期不注意的話,後面可能十年都改不過來,因為習慣一旦養成,需要更大的毅力和堅持才能夠將其改變回來。



教育是一個越來越輕鬆的過程,萬事開頭難,如果一旦進入了正循環就能夠讓父母和孩子都省心,三歲之前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六歲用百分之六十,到了九歲用百分之三十,九歲之後百分之十就足夠了。

這樣孩子在早期養成了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後面就能夠活的更簡單。但是現在很多家長的誤區就是,孩子年紀還小,覺得有什麼規矩長大了再教會更容易,結果就導致了錯過黃金養育時間,接下來就要面臨越來越艱難的養育過程。

如果家長在孩子三歲之前只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去養育的話,到了六歲就要用百分之六十的精力,到了八歲隨著學校的要求,百分之百的關注,這時候就會覺得教育是一個很累人很費精力的事情。前面沒有好習慣,後面只能一點一點的改,用成倍的精力去改正孩子已經形成的壞習慣。

好的習慣培養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務,不要因為家長的不重視而錯過,包括上幼兒園也不重視,總覺得孩子年紀還小晚半年也沒關係,或者是今天孩子哭鬧不想去就不去了。這樣其實就是在錯過鍛鍊孩子自立習慣的機會。

如果此時的孩子已經過了黃金期,也不是說明就沒有挽回的機會了,第一次做家長難免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和孩子一樣也是一邊學習一邊成長的,錯了沒關係,現在開始改也不晚。

孩子如果現在有壞習慣養成是因為父母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現在如果能夠及時發現開始讓孩子改正也是可以的。國際上有很多專家和機構研究發現,好的習慣培養需要21天,如果發現孩子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就要咬牙堅持三周。在這三周的時間中要堅持和堅定,所有的問題都是早發現早解決,重要的是要說服孩子配合父母改正不良的習慣,這樣才能真正的改善,父母早起多費心後面就能少操心,如果早期犯懶,將孩子交給老人帶,後面就有無盡的操心事。



很多時候孩子壞習慣的養成只是因為和父母相處的少或者匱乏愛,習慣決定人生成敗,不過家長也要注意好習慣的養成靠訓練和懲罰是不夠的,孩子需要內化與撫育者的關係而成長,所謂人格就是孩子與父母各種情感關係內化到心裡形成以後的性格,從而決定一生的命運。內化到孩子內心的不僅僅是行為,還有情感關係。

如果父母能夠靈活自在的愛,孩子自然也會學到,孩子需要得到的是父母愛的支持,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才能領會真正的智慧,這是健康心靈的自然表達。訓練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不能沒有愛,否則必然會帶來反彈。

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有愛流動,孩子的號資管自然就會養成,甚至有的時候無需訓練,美好的品格是受到愛的激發之後自然自發的展現,比如在嬰兒時期媽媽細心的回應嬰兒的需求,盡力滿足,嬰兒可以全然的依戀媽媽,在他們長大之後無需過多教導孩子自然就能夠有充足的自信心,昂首挺胸的探索世界,完成屬於自己的使命。這個時候就算父母硬要幫忙,孩子還會嫌父母妨礙了自己。

相反從小訓練孩子獨立,讓他們不要依賴父母,他們可能一輩子都卡在無助和不安當中,總在尋找依戀和滿足,沒有能量去自我實現。嬰兒都有攻擊性,如果他們在表現攻擊的時候父母能夠包容他們,那麼嬰兒就會覺得攻擊性是一種正常的情感表達,即使自己表現出了攻擊也能夠被包容和愛,那麼他們長大之後就能夠自然的對別人報以寬容,友善,同時又力量捍衛自己。


好習慣一年養成,改掉壞習慣卻需要五年的時間


經常能夠被即時滿足的孩子心中對得到會有確定感,不會因為得不到的恐懼而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兌現,這樣的孩子越長大越能安然合理的提出合理的要求,父母經常擔心自己的壞習慣會影響孩子,每個孩子都天然的在情感上渴望父母,如果在表面上不被允許,潛意識上就會想要得到補償,潛意識是支配行為的,行為上認同但是情感上不會認同。

父母無需完美,每個父母都有屬於自己的缺點,之所以有現在的壞習慣,他們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不影響對孩子尊重和相愛,如果父母能夠鼓勵孩子對有缺點的人包容,孩子就會收穫廣闊而靈活的人際關係,行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都沒有關係,關鍵是要給孩子愛,無論如何都要讓愛存在。

頑固的壞習慣背後都是頑固的愛匱乏的表現,那些長期沉溺的壞習慣都是缺乏從現實中收穫快樂的能力,而壞習慣能給他們帶來掌控感。從嬰兒時期起媽媽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如果孩子能夠被媽媽「看見」,他就能擁抱整個世界,長大之後就能夠敢於體驗真實的生活,但是如果從小嚴重匱乏愛和關注,在現實生活中重複體驗到挫折,他就會越來越退縮,最後縮進自認為安全的世界中不出來,也就是沉迷一些不良習慣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ASslXABgx9BqZZI8Q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