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要論丨陳曉紅:以系統思維深化改革創新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07-02   中國經濟時報

陳曉紅

今年7月15日至18日將召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從經濟體制改革看,打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難點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依據生產力系統的發展規律,結合我國發展階段、所處環境以及現有條件,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成的理論創新,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新質生產力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一個複雜的系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為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用普遍聯繫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來謀劃和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1

系統考量新質生產力發展

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從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維度進行考量,以期更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助力民族復興偉業。

一是從經濟維度考量新質生產力發展。在當前的經濟建設中,新型、智能的基礎設施已成為新重點,因此,要把加快發展信息化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此來整體帶動和提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應注意到,創新基礎設施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慧、先進位造等每一項新興產業背後的核心技術,都可能關乎既有優勢的擴大以及未來戰略制高點的競爭,這就需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的保障。

二是從文化維度考量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因此,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發展不能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一方面要看到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經濟發展,能夠有力帶動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能夠有效賦能信息數字化產業。基於此,我們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積極做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不斷豐富新質生產力的內容,同時以新質生產力的壯大來助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三是從社會維度考量新質生產力發展。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的福祉具體地體現在生存環境、食品安全、住房、就業、教育、醫療、出行以及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這些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問題,需要通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來解決。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產生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促進新型智能城市建設,加快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步伐,從而為人民帶來更為優質的產品以及更為精準的服務,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國家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四是從生態維度考量新質生產力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綠色發展相互促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就需要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質生產力,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2

系統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的深度融合。立足新發展階段,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努力在改革創新中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一是積極運用新技術這個關鍵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推動新技術研發應用和疊代創新為核心動能,更好開闢新的生產領域,拓展生產空間,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生產方式,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推動經濟持續增長。這就要求正確處理好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式創新、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技術標準化、技術創新與技術擴散等關係,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構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在數字經濟時代,尤其要把握數智化這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為關鍵的增量和變量,加快各種數位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擴散,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同時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減少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利用數位技術的溢出效應和網絡協同效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二是大力發展新產業這個核心載體。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國家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把壯大振興產業放在突出位置。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慧、生物製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同時,在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要促進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產業發展方式不斷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升級,發展重點向高附加值領域傾斜;完善高效協同的新產業標準化工作體系,統籌推進標準的研究、制定、實施和國際化。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安全可靠。

三是有效用好新要素這個重要基礎。把握好數據這一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和關鍵生產要素,充分利用好數據的開放性、跨時空和共享特徵,促進資源跨區域流動,變革生產方式,重構產業生態,促進規模報酬遞增,為企業、行業、產業在傳統要素資源約束下尋找「最優解」提供新路徑,同時推動不同領域的知識滲透,產生新知識並創造新的價值增量。推動科學數據有序開放共享,依靠海量數據驅動科學研究範式由傳統的假設驅動向基於科學數據進行探索的數據密集型範式轉變,助力前沿研究、支撐技術創新。通過大數據的應用,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對各生產要素的調度和優化配置,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充分依託數據要素推動企業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逐漸轉為定製化生產甚至個性化定製,更好維持供需兩端的動態平衡。

四是大力夯實新組織這個必要支撐。前瞻性制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和規劃,因地制宜地明確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目標和路徑。加強各部門的動態協同能力,構建網絡化工作環境和協作平台,提升組織的協同效率,促進全社會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整體合力。善於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創新理念,將物質、人力、科技、金融等各種資源與產業進行有機融合,通過融合集成高質量地推動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和生產要素變革。強化數據驅動的分析和預測,建立靈活的決策機制和快速響應的市場機制;創新靈活的獎勵機制、利益分配方式,引導社會創新力量參與。在此基礎上,通過創新政策、機制和文化等,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五是牢牢抓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教育、科技、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系統中彼此關聯促進的三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以人力資本的躍升奠定堅實基礎。因此,要持續推進教育改革,積極搭建面向新質生產力的教育體系,培養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新質人才,如「數智+」「人工智慧+」人才,加快培育卓越工程師。要強化有組織科研,通過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凝聚人才團隊,強化科技創新人才支撐。要特別珍愛企業家和創業者,崇尚企業家精神,大力培養一批技術型創業者和善於向傳統產業導入新生產要素的優秀企業家,使他們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力量。要推動薪酬分配向承擔新質生產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取得重大創新成果的人員傾斜,探索股權分紅、期權激勵等方式支持人才創業,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充分涌流。

六是格外重視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創新聯合體是全面強化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效組織模式。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面向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體系化的頂層設計,打造產業上下游貫通、多主體深度耦合的高能級創新聯合組織。完善科技領軍企業的認定標準和評價體系,進一步明確創新聯合體的具體標準和要求。通過「點將配兵」、股權化合作、任務牽引、契約式管理等方式,推進「核心層+樞紐層+網絡層」圈層式產業創新聯合,打造聚焦於產業技術成果轉化的緊密合作生態「大網絡」。加大科技創新項目對創新聯合體的注入,鼓勵採用參與主體共同注資、聯合基金等融資方式組建創新聯合體,積極探索建立聯合攻關資金池,更好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湘江實驗室主任)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