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門泥濘路,下雨騎自行車要帶根竹竿,好清理糊上車的稀泥。」曾經的道明鎮竹藝村、白頭鎮大雨村,路不通,村不富。
現如今,40餘公里寬闊平整的重慶路從崇州平壩綿延至山丘,架起了致富通道,打通外界,引來遊客,成為「幸福路」。
阻則窮,通則富。交通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行走在被網友稱為「最美鄉村公路」的重慶路,沿途田野片片,山林青蔥,一年四季不同的風光是其特色。
道明竹編非遺傳承人楊隆梅的竹編工作室就在重慶路附近。對她來說,重慶路不僅是風光美麗的公路,更是承載產業發展的大道。
出生於道明鎮傳統竹編世家的楊隆梅是家中第三代竹編匠人。為了改變業務渠道單一、產能低等問題,楊隆梅嘗試拜師學習,了解市場新需求,吸收竹編新技術。此時,一個好消息為她的事業帶來轉機——串起白頭、道明、懷遠等鎮的重慶路修通了。
重慶路的修通為當地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竹藝村打造好了,中央美術學院工作站建起了,民宿精品「竹里」來了,更多的新業態來了,如潮的遊客也來了……
楊隆梅的竹編事業也因此迎來了黃金髮展期。貨物運輸更通暢,遊客來往更便利,竹編文化、產業宣傳的窗口更多了。現在她的工作室既展銷竹編作品、直播竹編技藝,也傳播竹編文化。
重慶路帶來的發展機遇,在道明鎮迅速結出更多果實。被藝術「點亮」的鄉村——竹藝村擁有更多可能,也讓道明竹編不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民間文化藝術,而是村民致富增收、鄉村振興落地落實的途徑和抓手。2021年,崇州竹產業實現綜合產值2.3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翻番,從2017年的1.75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3.98萬元。
楊隆梅
「對我來說家住重慶路旁非常幸福,作為非遺傳承人在竹藝村傳承和發展竹編事業,又非常自豪!」
重慶路帶來的可喜變化,沿線群眾親身感受和見證著。沿重慶路前行,過了道明竹藝村不遠就是白頭鎮大雨村。
在這居住了40多年的馮進說,她做夢也沒想到大雨村如今變得這麼美麗。
馮進
「這兒空氣也好,風景好。現在每天都要圍繞大雨村幸福里的湖泊散散步。」
得益於重慶路這條「產業路」修到了林盤中、家門口,大雨村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遊有了條件與基礎。大雨村依託川西林盤整合優質資源打造幸福里,引來餐飲、休閒、親子業態,鮮道·幸福里、沐水· 幸福里等項目先後誕生,打造出音樂盛宴、火鍋、主題民宿、米酒清吧、農耕體驗等特色消費場景,每個節假日,這裡總是賓客滿棚。
「依託方便的交通,沐水·幸福里將大雨村所有農耕、非遺、文化、師資等資源整合,為遊客提供沉浸式體驗。沒有這條路,就沒有這個項目。」馮進感慨。
現在的大雨村,村道整潔清爽,竹叢樹林婆娑,川西小院與網紅帳篷相擁,展現了「天府鄉居」生活美好一面。
馮進
路通了,產業壯大了,遊客來了,村民就近務工,生活水平也翻番。現在這裡山青水清人親,我也感覺到很幸福。
記者手記
「最美鄉村公路」,既是對重慶路及周邊風景的讚美,更飽含沿路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道路通,百業興。重慶路不僅為竹藝村和大雨村帶來了人氣,更聚了財氣,源源不斷為沿線的鄉村振興注入活力。不負眾望,這條全長40餘公里的路,為道明、白頭、懷遠、街子等沿山鎮插上騰飛的翅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致富路、幸福路。
【數說十年變化】
十年來,崇州推動城鄉融合,一條條「回家路」變得更寬敞、更便捷,「天府鄉游」通勤網格越來越密。不僅建好管好公路,更是在運營上下大功夫,以「大動脈」竄起「微循環」,織起「幸福網」。截至2021年底,成蒲鐵路崇州段總里程23.8公里,公路總里程2536公里,其中農村公路達2342.3公里。全市鎮(街)公路通車率、建制村公路通達率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