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部一個村,位於1府2州5縣交界點上,此局面是怎麼形成的

2023-04-29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河北南部一個村,位於1府2州5縣交界點上,此局面是怎麼形成的

1933年,武昌亞新地學社出版了一冊《河北分縣詳圖》,在該省南部的地圖上,有5個縣的地圖分別伸出了一個「角」,這5個伸出「角」集中糾結在一起的那個點,標註出來的地名為「常路寨」。

1933年《河北分縣詳圖》中位於5縣交界點的「常路寨」

而繪製於1930年左右的《華北水利委員會三色地形圖》中標註這個村莊名字為「五縣長路」。且不管「常路」和「長路」這樣在過去常出現的同音不同字的記載,單看「五縣」2個字,再結合上面地圖裡5個縣各一個角糾結在一起,是不是就是說這個村是被5個縣所管?

《華北水利委員會三色地形圖》中位於老漳河邊上的「五縣長路」

5縣共管的長路村

1936年《南宮縣誌·疆域志》記載:

南宮縣居河北省南部之中,……而疆域之最可異者為插花地。插花者,或某縣所屬之村突入此縣境內,或此縣所轄之地竟入它縣域中。南宮東南境、西南境插花甚多。四境毫無鄰地孤懸異縣,俗又號曰飛花地。……西境有西八村,即孤懸異域者也,長路一村為南宮、新河、鉅鹿、隆平、寧晉五縣所共轄,號曰「五縣長路」。此政府所亟宜厘定者。

果然,這個「五縣長路」是屬於南宮、新河、巨鹿、隆平、寧晉等5個縣所管。

如果在清朝,這5個縣分屬於直隸省的1個府2個州管轄,長路村也就等於處在這1府2州5縣的交界點上。

5個縣在1府2州的分屬分別是:巨鹿縣屬於廣平府,隆平(後與堯山縣合併為隆堯縣)、寧晉屬於趙州直隸州,新河、南宮屬於冀州直隸州。

光緒年間繪製的直隸地圖,分屬於1府州的5個縣,以及交界點上的長路村

長路村及其被5縣共管局面的來歷

為何在如此複雜的行政區域構成里,小小的1個村卻處於這些府州縣的交界點上、分別被這些府州縣所管,難道有什麼秘密嗎?

其實,在上面所說的1936年《南宮縣誌》的記載里已經記述了這一點,這個村是「插花地」性質,按照今天的詞語來講就是「飛地」。

過去的插花地,起源於明初,主要有百姓受國家政策激勵墾荒、他縣之人購買的寄莊地、衛所屯墾、藩王皇莊贍地等幾種形成原因。

長路村地處古大陸澤與寧晉泊腹地,明朝及清初位於波濤之下,顯然不是寄莊地、衛所軍屯、皇莊,只能是百姓自己開墾的荒地。

民國25年(1936年)《南宮縣誌》中]南宮地圖所示的長路村

明朝初期,為了激勵百姓到冀南、魯西等受戰爭摧殘嚴重、一片荒蕪之地墾荒,發布了墾荒之人享受幾年免賦稅、所開墾之地永為墾荒人所有的政策,使得這些地區迅速恢復了生機。清朝也延續了這一政策,由於人口增長迅速,人多地少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一旦出現荒地,周邊地區的人口會大量流入,開墾荒地。

一縣之人到另一個縣墾荒,雖然在墾荒地定居下來,但他們的戶籍卻仍在原縣,並且賦稅也交給原縣,被墾荒之地管轄不了這些墾荒人的聚集之地,這樣的情況就形成了「插花地」。

長路村一帶是何時開始被墾荒的呢?

民國《寧晉縣誌》記載:

漳滏北來,滹沱南匯,北泊為匯沖之區,泥沙停淤……十九年滹沱北徒,寧境落出涸泊荒地,惡棍土豪爭相占種,訟端疊起,至道光二十二等年,邑侯古韻詳明上憲……查勘清丈,令認糧升科,按地段發給執照,俾各息訟安業。

這段文字記載了發生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因爭相開墾位於寧晉縣內的寧晉泊乾涸以後露出土地,引起紛爭,官方介入並平息糾紛後,發放執照,令強行墾荒者繳納稅賦的一件事。

清光緒《寧晉縣誌》舊縣境圖

這件事涉及區域為「東西自北魚至史家嘴,廣約二十餘里,南北自南魚至素邱、東汪、魚台、趙莊,長亦有三十餘里」。雖然最東端的史家嘴和最南端的南魚,距長路村均有10多公里,但是考慮到這一巨變應該是遍及整個寧晉泊的,長路村一帶也許就是在這一時期,由來自周邊5個縣的民眾聚集到一起進行墾荒、從而形成村落的。這幾個縣民眾以縣為單位,各據村莊一角、背靠原籍之縣,形成了五縣共同擁有一個村的局面。

光緒十年(1884年)的《畿輔通志輿圖》中四縣地圖上都有長路村

不過在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畿輔通志輿圖》中,顯示的卻與1933年《河北分縣詳圖》不同:雖然南宮、巨鹿、隆平、寧晉4縣的地圖上,均繪有長路村,但在新河縣地圖上卻沒有長路村,大概是新河縣在長路村開墾的土地是以「飛地」形式存在的,其他縣擁有長路村的土地雖然也算得上是「插花地」,但仍可以與原縣能夠聯繫起來,新河縣離長路村較遠,則沒有土地可以聯絡罷了。

光緒十年(1884年)的《畿輔通志輿圖》中新河縣圖,並沒有聯繫起長路村

長路村名字的來歷

首先,得名於地勢。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衛昨圖上的長路他防輻射服,可見成長條狀

長路村今天屬於寧晉縣,在村南則有巨鹿縣的袁長路村、張長路村、公長路村、韓長路村等幾個名為「長路」的村,幾個村莊南北排列,綿延5華里多,或許在低洼的大陸澤、寧晉泊中,這裡一直是高於水面、南北長條狀的土地,形成了一條長路,後來墾荒者設村於其上,就得名長路。

其次,得名於長蘆河。

長路村東側為漳河故道,清朝《南宮縣誌》記載:

長蘆水,即漳水支流也,自寧晉縣流經南宮縣入冀州界。……《方輿紀要》漳水自南宮縣東北流經,謂之長蘆水。

由於墾荒者聚集的村莊就位於長蘆水之側,因此取名為「長蘆村」,後來又被人稱為「長路村」,乃至「常路寨」。

「五縣長路」歸屬地的變遷

「插花地」對於行政管理來說,有許多弊端,比如人員不好管理、賦稅無法收繳、容易供匪徒容身等等,無論是在明清時期,還是在民國年間,統治者都想解決這一頑疾,所以1936年《南宮縣誌》中就有「此政府所亟宜厘定者」的感嘆,但由於無法解決地籍與戶籍問題,始終沒有根治。

1947年《晉冀魯豫邊區分區詳解地圖》中,5縣均屬於冀南四專區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一帶屬於我黨領導下的晉冀魯豫區的冀南區,曾對歷史遺留的縣間「飛地」和邊緣村莊進行調整,其中就有由五縣共管「五縣長路」之稱的長路村,劃給了寧晉縣,結束了其五縣共管的局面。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8da2d1ac32ed4f1bef704c6122c20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