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轉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明確提出要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
近日,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系成立儀式暨「擁抱數字經濟時代,打造人才培養高地」論壇舉行。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數字經濟學科發展及人才培養的話題展開了探討與交流。
原文:讓人才發展與數字時代同行
作者 |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劉烈宏
圖片 |網絡
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推進,大量數字化、智能化的崗位不斷湧現,對數字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可以說,誰能擁有更多高質量數字經濟人才,誰就將在數字經濟發展中搶占先機。有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數字人才缺口在2000萬左右,缺口仍在加大,人才短缺已經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如何培養出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數字經濟人才,成為亟待回答的時代之問。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經濟體,中國的社會經濟現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現象,「近水樓台先得月」,屆時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新思潮的大師也將輩出於中國。數字經濟有三大基本定律,即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達維多定律,都來自已開發國家,而且距今已有很多年的時間。特別是摩爾定律,50多年來一直引領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隨著人工智慧的高速發展帶動算力需求的爆炸增長,已遠遠超過每18個月翻番的速度,數字經濟時代的「新摩爾定律」亟待發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從中國的經濟現象著手,用中國的數據研究,能夠改變世界、創造未來的新定律新理論將有很大機會在中國出現。
數字經濟理論創新和人才培養需要搭建前瞻性、交叉型的學科知識體系。經濟理論是長周期的「緩變量」,而數位技術則是短周期的「快變量」,數字經濟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兩者的互相結合、共同作用。這就要求研究數字經濟,不僅要深入研究供給、需求、業態、治理等「緩變量」,還要敏銳把握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這個「快變量」,開展交叉復合研究才能更好地探尋數字經濟的理論之路、發展之脈。
經濟學一向與其他學科交叉和融合很多,數字經濟更是經濟學、管理學、法學、信息科學、數據科學等交叉融合的前沿專業。這決定了數字經濟學科一定是跨專業跨領域的新興交叉學科,既需要我們掌握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計量經濟學等基礎專業知識,又需要我們熟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等數字經濟核心內容,還要注重數位技術專業素養的培育,包括5G、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網絡與信息安全等。各國的高等院校都紛紛加快構建開放多元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體系。比如,美國史丹福大學組建了包括計算機科學、神經生物學、經濟學、哲學等多學科研究人員,以及業界專家顧問在內的研究團隊,共同進行人工智慧前沿課題研究。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同向發力。每一次重大理論研究的突破,都離不開與實踐的生動結合。中國擁有發展實體經濟最深厚的實踐土壤,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 30%。中國還擁有推進數字經濟最強勁的數字力量,我國5G網絡、光纖網絡、移動物聯網絡規模全球第一,算力規模全球第二,特別是中國的5G基站數占到全球60%以上,連接數超過全球70%。數字的力量深耕實踐的土壤,推動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占數字經濟比重超過 80%,數字經濟貢獻主體的作用更加凸顯。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科技創新引領變革的大時代,我們期待,創新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共同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加速向前。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3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時評 | 打開數字經濟時代人才培養新思路
滬上學人 | 釐清數字化時代的身心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