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越乾淨,越命好

2023-12-30     布衣粗食

原標題:人這一生,越乾淨,越命好

古人說:「財不入髒門,福不潤濁人。」

看到邋遢的人,我們避之不及,哪還會高看一眼呢?

遇到邋遢的門,逃之夭夭,根本就不想走進去。

掌握命運的神仙,也應該和我們一樣,一定會青睞那些乾淨的地方。

顯然,人這一生,越乾淨,越命好。

01

乾淨的習慣,讓人舒服。

有一位科學家說過:「人類一生的工作,精巧還是粗劣,都由他每個習慣所養成。」

你能做成什麼,其實是你的習慣決定的。你在一件事上堅持的時間越長,你能夠收穫的東西越多。堅持下來了,習慣就養成了。保持乾淨的習慣,也是如此。

唐朝時,有一個叫張九齡的人,從小就很愛乾淨。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他做事特別細心。對於小器物,都會研究一番。

他入朝為官後,從朝廷領到了一個笏板。

當年,笏板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上朝時,需要拿在手裡的東西。

其他的大臣,拿起笏板,隨便插在腰間。唯有張九齡,每天把笏板擦乾淨,還做了一個笏囊,把笏板裝好。

上朝的時候,張九齡規範自己的裝扮,讓下屬拿著笏囊,緊隨其後。

唐玄宗看到張九齡的樣子,非常欣賞,也多次讚嘆,還給他獎勵。順理成章,張九齡的建議,也更多得到採納。

接著,長安城裡的官員,興起了做笏囊的高潮。

當張九齡被貶之後,還是保持乾淨的樣子,並沒有頹廢的樣子。他在詩里寫道:「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人生就像一輪明月一樣,不管是虧,還是滿,光芒都是皎潔的。

以至於,唐玄宗每次遇到人才,都會問一句:「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

我們常常說:「習慣自然成。」

若是有了乾淨的習慣,那麼和誰交往都很自然,在任何環境里,都會自然發展。社交、自身都得到了發展,從而人生就會不斷提升,無往不利。

千萬不要等別人,透過你髒兮兮的外表,來深度認識你。別人只會掩面而過。

02

乾淨的勞動,創造財富。

宋朝時,有一個王書生,看到地上的紙,被人踩來踩去,非常心疼,就把紙撿起來,洗乾淨,晾曬一番,重新用起來。

就是茅坑裡的紙,他也會想辦法重新利用。

後來,他結婚生子,兒子很聰慧。

有一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夢。夢裡,孔子對他說,愛紙的人,最有功德,因而派了曾參降臨到你家了。

果不其然,兒子王曾後來仕途順利,做了宰相。

因為做了一件很愛乾淨的事情,王家變得富有了,也有了書香氣。這是令人羨慕的。

事實上,當下很多人,也把乾淨變成了勞動,慢慢就致富了。

環衛工、清洗牆壁的蜘蛛人、掏糞工,看起來他們都髒髒的,其實他們以此為生,被稱為「城市的美容師」。

這些年,環衛工越來越被我們重視,還有很多人去幫助他們完成人生的夢想。

三十多歲的環衛工人彭萬林,從小有學琴的夢想,湖州安吉左岸琴行的老闆,就收他為徒弟,為他圓夢。

深圳光明區的農民工大叔易群林,被邀請到音樂廳,彈奏了一曲。大家都說,「彈得出浪漫,扛得起生活」。

清華大學的保潔阿姨邢國芹,在舞台上認真彈奏《我的中國心》,引發大家的追捧。

還有很多的不知名的店鋪,為清理街道的工人,提供休息之地,送上了熱茶。

你讓環境變得乾淨了,大家不僅給你錢,還讓你受到尊重,給你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這樣的良性互動,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疊加。

不要因為在低處工作,就抱怨自己命苦。要懂得,真正的命好,不是腰纏萬貫,而是精神向上,人心向善。

03

乾淨的心靈,滋養精神。

俗話說:「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好的提示。

為什麼總是活得萎靡,是因為煩惱太多。只要常常在精神上,做好斷舍離的工作,那就能迅速改變了。

正如莊子說的:「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從來不做虧心事,和誰交往都會有底氣。不要迎合誰,不要刻意隱瞞什麼,就是別人惡語相加,也不會傷害到自己。

莊子和惠子是朋友,惠子在魏國做了宰相後,莊子去探望他。

不知是誰,製造了一個謠言——莊子到了魏國,就會取代惠子的宰相位置。

惠子聽了謠言,派人到處抓捕莊子。

莊子費盡周折,見到了惠子,說:「你為什麼要嚇我呢?」惠子頓時就低頭了。

言外之意,就是告訴世人,做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就是最好的姿態。

因為人生沒有任何污點,因此不怕任何謠言,也不擔心夜裡睡不好,被人算計等。

吃得好,睡得踏實,這樣的命運,一定是暢通無阻的。

04

有一滴水,順著河流往下走,到了城市,幫人沖洗了髒衣服、鞋子等,又順著下水道回到了河裡。

經歷了多次的洗洗刷刷,水到了大海,變成了白白的浪花。

有人在海邊感慨——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永遠不會幹涸。

老子也給水點贊:「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既能幫別人帶走污垢,還能自我進化——如果你有了這樣的特質,就不愁不成功了。

詩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做一個愛乾淨的人,生命亮堂堂的,命運總會有光。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8b6a9059ef85cba71446beb418b2d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