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里最懂人情世故的動物,竟然是美洲獅?能用「飯局」化解爭端

2022-08-08   動物速遞

原標題:貓科里最懂人情世故的動物,竟然是美洲獅?能用「飯局」化解爭端

貓科動物是自然界裡深受人們喜愛的一族,它們普遍有著較高的顏值,隨便一個賣萌就能俘獲大片「少女心」。同時它們也是強大的象徵,尤其是獅子、老虎等大貓,在各自的生態系統下,是稱王稱霸的存在。

傳統印象中,除了獅子,其他的貓科動物都是獨居者,即便是「夫妻」,它們也只在交配期的時候才會短暫生活在一起,一旦雌獸受孕後,雄獸便會毫不猶豫地離開。

然而越來越多的新研究表明,這些獨居型的貓科動物,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孤獨,它們也存在複雜的社交系統

美洲獅是一種生活在美洲大陸的大貓,它的名號雖然沒有獅、虎、豹那麼響亮,但卻是我最喜歡的動物之一,因為我認為在貓科動物里,它是最懂「人情世故」的,能用「飯局」解決的爭端,就不會訴諸武力。

科學家們通過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美洲獅很擅長社交,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社交方式,簡單來說是一種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表現為食物共享的複雜的社交系統。

美洲獅並不是美洲的獅子

光聽到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會直觀地認為美洲獅就是一種生活在美洲的獅子,就像亞洲獅一樣。但實際上美洲獅與獅子除了同屬於貓科動物之外,並無太大的關聯。

儘管獅子和美洲獅成年之後,身上的斑點都會淡去,呈現出純色系,但並不表明它們的關係很近。

現存所有的貓科動物,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豹亞科和貓亞科,獅子屬於豹亞科,美洲獅屬於貓亞科,它跟細腰貓、獵豹的親緣關係比較近,而獅子則跟花豹的關係更近。

獅子有「非洲獅」和「亞洲獅」兩大亞群,大約在4.5萬年前,北非的一些獅子經過不斷擴張,到達了印度次大陸一帶,同時也止步於此。

現代獅從未進入過亞洲內陸地區,更別說跨過海峽進軍美洲了。與獅子相比,美洲獅表現出了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無論是森林、低地、懸崖峽谷,還是較多山的沙漠地帶,它們都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美洲獅的分布範圍很廣,從北美加拿大育空一帶,一直延伸至南美的安第斯山脈。

動物的短暫集群現象

很多時候並非是「非黑即白」的,動物的群居與獨居也一樣。在傳統觀念裡面,認為貓科動物只有獅子是群居的,其他都獨居,界限是清晰且明顯的。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並不是那麼一回事,動物的群居與獨居狀態,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是能夠發生轉換的。

比如群居的獅子,在進入亞洲地區之後,所形成的群體遠遠不如非洲獅那般大,雄獅更傾向於單獨行動。即便是高度合群的雌獅,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獨居時光。

在雌獅即將臨盆的階段,它會遠離獅群,尋到一個隱秘安全的地方,獨自將小獅子生下來,然後獨自照料一段時間。等到小獅子具備較強的戶外活動能力,雌獅才會將幼崽帶回獅群,重新過起群居的生活。

高度群居的雌獅尚且有獨居的時光,那麼獨居的貓科動物,當然也會有群居的時候。拿歐亞猞猁來說,就具有很明顯的社交行為。

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動物學家們,在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進行了長時間的生態研究,他們通過不斷觀察猞猁的行為,發現有雄性猞猁,早在發情期之前,就經常與雌性猞猁待在一起了。

而且在猞猁產仔之後,它也沒有離開,而是選擇守護它們母子,承擔起作為「爸爸」和「丈夫」的責任。積極消滅省境內的歐洲森林狼、捕獲獵物放到雌猞猁附近等等。

在一些紀錄片裡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幾隻獵豹合作狩獵的場景,事實上這些獵豹也並不一定是兄弟姐妹,有可能是完全陌生的,甚至在本次狩獵之前,它們都沒有見過面。

獵豹也是獨居型貓科動物里社交屬性比較強的物種,幾隻獵豹如果在覓食的過程中遇到了,會一拍即合的組成臨時聯盟,合作狩獵,提高成功率,同時也降低獵物被搶的風險。待進食完畢之後,它們又默契地分開,各回各家。

學術界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短暫集群」現象,美洲獅、老虎等都被觀察到存在短暫集群現象。

「蹭飯」的標準流程

短暫集群現象在美洲獅身上更為普遍,一些科學家追蹤研究了13隻美洲獅長達3年左右,記錄下了它們的242次進食場景,發現存在大量食物共享的事件。

美洲獅們不僅會將自己的獵物分享給配偶、有血緣關係的親族,也會將食物分享給毫無關係的陌生美洲獅。

尤其是老年個體和雌性美洲獅,進食場合下對同類的出現容忍度更高,表現得比雄性美洲獅更願意分享食物。

全球野生貓科動物研究機構美洲獅項目負責人,馬克·埃爾布羅克及其團隊記錄下了很多美洲獅互動的場景,其中參與互動的美洲獅個體數,最高記錄達到了9隻。

儘管雄性相對於雌性來說,沒那麼擅長社交,但在6次3隻以上美洲獅「聚會」的事件里,人們觀察到有4次是雄性美洲獅將自己的獵物分享給了它的配偶、孩子、沒關係的異性、沒關係的異性和它的孩子。

還有一次更離譜,有一對美洲獅夫妻,把自己的獵物分享給了一隻陌生的美洲獅。

「蹭飯」對於美洲獅來說,是家常便飯,為此它們甚至還演化出了一套標準的流程。安裝在美國黃石公園的紅外相機,就拍到了這樣的畫面:

一隻美洲獅闖入了另一隻美洲獅的進食場合下,它先嘗試靠近,觀察對方的態度,如無明顯的驅逐表現,它就會大膽的進一步試探,直到坐下來一起吃

面對貿然闖入者,「主家」美洲獅也沒有馬上驅逐,而是觀察對方,最終默許了它的行為,將食物與之共享。雙方都把人情世故演繹得淋漓盡致。

江湖是「人情世故」

在我們的印象中,獵物對於捕食者來說非常重要,有時候為了爭奪獵物,甚至會打得頭破血流。一些動物,為了自己的獵物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還會選擇藏起來,但為何美洲獅卻如此大度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它們看來,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將食物分享出去,靠「飯局」就能化解不必要的麻煩

美洲獅是高效的獵手,它傾向於捕食一些體型較大的獵物,比如羊、鹿之類的有蹄類動物。尤其是鹿類,堪稱美洲獅的最愛,而北美曾經鹿類爆炸式的增長使得鹿類資源非常豐富。

在美國的一些州裡面,甚至明文勸導郊區的居民不要在院子裡種植一些鹿類喜歡的植物,以防吸引鹿前來取食,從而把兇猛的美洲獅引過來。

美洲獅體型不算特別大,成年之後多為29-100千克,捕獲了一頭鹿它們是絕對吃不完的。在進食的場合下如果有入侵者到來,就面臨著兩種選擇:

一是驅逐,有較大的機率會發生打鬥;二是選擇共享食物,把自己吃不完的多餘部分分給同類。

美洲獅是聰明的,多數時候它們都選擇了後者,用一頓飯化解一場爭端,在美洲的環境下顯然要比打鬥負傷划算得多了。在118次美洲獅的互動場景里,其中就有超過70次是發生在進食場合下的,表明它們很願意這樣做。

美洲獅是貓科里最懂「人情世故」的,尤其是雌性美洲獅,它們的大度甚至會超過你的想像。相鄰的一些雌性美洲獅的領地,是存在一定交集的,它們「共享」一隻雄性美洲獅。

在馬克·埃爾布羅克博士的研究過程中,就發現了非常有趣的一幕:一隻美洲獅,看著自己的「老公」與另外一隻雌性美洲獅在自己的領地交配,它就僅是在旁邊看著,沒有任何舉動。

對於美洲獅這種動物,越深入研究它們,會發現它們總能帶給我們驚喜,比如在所有貓科動物里,它也是最「寵」孩子的。

別的動物在幼崽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它們生存技能了,而美洲獅則不一樣,它捨不得孩子過早地吃苦,而是一直等到孩子18個月大,才開始慢慢訓練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