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到北平,中國古代都城,為何會發生從西向東的轉移過程?

2023-12-10     吳忠強

原標題:從長安到北平,中國古代都城,為何會發生從西向東的轉移過程?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對人類和大自然中的任何生物而言,不斷尋找適合自身生存,且有利於讓自己得到更好發展的地區特別重要,而且屬於生物的本性。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選擇合適的都城,不僅可以更好地鞏固國家實力和地位,而且還能藉助當地有利的條件讓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從我國古代各個時期的都城來看,這一重要的權力中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很多的變化,但是整體遷移方向呈現著從西向東的過程,也就是從長安到北平的演變。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趨勢呢?其實遷移受多方面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經濟中心南移和過度開發,是古代王朝都城遷移的主要原因

1.區域經濟變化,所處環境難耐

對封建國家來說,君主掌握著所有的權力。經濟是各方面發展的基礎,是直接決定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準。對於工業尚不發達的古代來說,經濟大多要依靠自然基礎,一般來說河流網系發達的地區,交通更加便利,氣候更加溫和。

農作物以及經濟作物的產量和品類就更加豐富。對於過剩的資產,人們把它用於手工業的製造方面,以此帶動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對各種土地資源的利用就越來越多。

西北地區相對乾旱的環境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生產的需要,東邊和南部區域的農業和其他行業變得更加活躍。對集權者來說,這是致命性的打擊,他當然不會把能給一個國家帶來重要收益的區域放置一旁不去加入。

帝王居住的地方,必定要集中更優良的資源,交通更為便利,經濟更加繁榮,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國家的中心命脈。西安也曾經歷了諸多繁華,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它最終落後於其他地區,都城的位置也不保。

2.自然環境變化,遷移利於集資

君王居住的地方,應該是國土內最舒適的區域,即使當地環境有限,手下的官員也會傾盡能力為皇室打造出適宜居住的環境。西安最開始有著比較繁華的樣貌,但是它距離海洋比較遠,身居內陸,始終改變不了它乾旱的氣候特點。

這裡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對於古代的生產力來說,這是極其難忍的氣候。對於皇家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依靠其他人員難以享用的資源來度過難挨的氣溫。但是生產能力有限,生活條件必然受到影響。所以前往更好的居住地是必然的選項。

從這裡出發的都城,不管是往南方去,還是向北方去,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比西安更加靠向東方。或南或北,都城將依賴於河流的中下游地區。這裡靠近大海,氣溫的日差和年差會跟著減少很多。

這對都城的人來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且這裡由於地理環境的優越性,經濟水平發展程度很高,可以讓集權者更好地把控國家的命脈和走向,讓更多有利資源集中到自己手中。

洛陽自身所帶優越性使其晉為過渡區域

1.遷移主因:農業條件優渥

農業是古代的重要產業,糧食產量多,代表著更多的人口,在工業,醫療各方面發展不好的條件下,人口多能給國家帶來更大的安全感,對於軍事力量來說也是一件大好事。

洛陽為都城提供了大量的平原,土壤比其他地區更加鬆軟,農作物有更好的生長環境。每年的降雨量也比較正常,對於靠天吃飯的農作物來說,這是非常有利的環境。

對於居民們來說,這裡四季分明的氣候,讓人能更好地適應氣溫的變化,溫差讓人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中原地區,占據著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對於掌權者來說,在這裡,他可以感受到萬眾面向他的樣貌,心裡有更好的成就感。最終在特定的時期,這裡發展成為世界的中心,這離不開洛陽地區給社會提供的良好的發展環境。

靠近東方的區域,讓文明可以更好地向其他國家傳播。一個強大的國家,在這裡不僅可以收服自己的子民,還能便利地接收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仰視。

2.遷移原因:文化底蘊吸引

此地區有著多朝的古都蹤跡,有的距離第一任都城有著漫長的時間。之所以歷經那麼久,王者依然願意選擇這個地區做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得益於前輩們在此地留下的深厚的文化基礎。

在繁榮的唐時期,這裡的文人墨客非常多,濃厚的文化教育停留在本土的泥土中,建築中和碑文里。當集權進入新的階段時,人們更加注重文化的力量和思想的含量。把都城建立在更有文化魅力的地區,是很多統治者的選擇。這會讓他的子民們更好地接觸到知識和才氣。

對於少數民族來說,這更是一個風水寶地。眾所周知,漢族人當時擁有著極其燦爛的文化。如果想讓一個新的國度發展得更好,人民和社會有更好的進步,就需要積極地學習漢文化。

而洛陽在該方面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把都城放在這裡,先進的文化可以更加順暢地被吸收和利用,各族人們之間的交流也會多起來。

和這個地區有同樣魅力的是開封地區,大宋在這裡譜寫了華麗的篇章,深厚的文化內核在這裡熠熠生輝。後代們為了延續前人的輝煌,再次達到往日國力的頂峰,會把重要的都城遷到這裡。想在前人的基礎上,再續輝煌。雖然峰頂難以超越,但是後人們對國家寄以美好心愿的心情可以理解。追尋古人的蹤跡,是人們共通之處,特別是那些已經取得很好成就的前者們。

北京地區融合多面優點,成為遷移建都關鍵之因

1.獨特地理位置,使諸朝難停移步

「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南控江灘,北連朔漠」,對於後期的統治者來說,更大的疆域是最讓他們心動的事情。當版圖得到穩固之後,統治者所能掌握的區域,已經不限於平原地區,更廣闊的地域出現在他們面前。

他們征服了更廣闊的世界,沙漠,山峰都屬於他們的疆土。面對這樣的國家,需要尋找更合適的位置來做為都城。北京地區在這時映入他們的眼中。對更大範圍的國家來說,這裡有更好的視野,各大平原的交匯地點處於此。君主可以在這裡掌握更多的糧食,而且交通上占據很大的優勢,可以利用險要的防守位置來保衛自己。

中原地區對各個朝代來說非常重要,這裡人口密集,可以為國家的兵力提供很好的基礎。如果這些地區距離都城較遠,集權者的命令想要抵達到偏遠地區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燕京的位置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主要的勞動力盡在眼前,當國家需要的時候,可以高效地集中起來。

同時這裡的經濟基礎並不薄弱,可以為京提供很好的物質保障。當京杭運河開通之後,統治者更有理由永久地在這裡紮根。它讓南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更好地交流了起來,南方的經濟水平歷來占據重要的地位,當運河出現之後,他們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命脈。

2.明清民族矛盾尖銳,燕京可解各地衝突

明清時期,國家內部基礎建設在國家強有力的統治之下,運行的非常流暢。但是長期的北邊疆域問題依然困擾著人心。

特別是對於一直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明代人來說,北方民族的進犯會直接影響到國家整體的生命安危,但是重要的兵力想要迅速抵達這個位置非常艱難。所以遷到北京地區是最好的選擇,從整體上來看,京之所以能成為重要區域,最根本原因是擔負著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

當這些矛盾和戰爭落下帷幕之後,新的民族問題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需要把各個民族更好地融入在一起,這樣才能保證人民在共同的土地上更好地相處和發展。

促進各大民族之間的交流,成為了必然的趨勢,北京地區在此時擔當著重要的交流站的崗位。都城建在這個地方,在得到君主廣泛支持的基礎上,來自北方地區的新民族可以更加順利地和漢族交融。這對統治者來說是件大事,當和重要力量混合之後,南方地區的力量自然會隨之削弱,變得平和。至此遷都由西向東已經完成,燕京地區從被選中之日開始,一直背負著重要的使命。

結語:

從長安到北平,歷屆遷都者在做出決定之前都是經過仔細考量的,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遷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所以只要確定了一個位置,一定是有其重要的意義。

從都城向東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歷代王朝所重視的東西,經濟和國家安全是最重要的,最後選擇的位置,是集中了所有因素的區域。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遷都歷程》

《歷史上遷都的王朝》

《中國古代著名遷都的規律性及其原因》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8204b7cd368d33662af34bf8f4091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