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頭,如果你的電動車還沒有「電吸門」這個配置,恐怕都不敢說高端二字。
作為曾經邁巴赫、勞斯萊斯等超豪華車的專屬高級配置,進入電動車時代後,「電吸門」仿佛一夜間「飛入尋常百姓家」。
但也因此激起了兩極化的評價,喜歡的人每用一次都能陶醉半天,討厭的人直接稱它為「腦殘」。
電吸門,究竟是電動車行業內卷下「美麗的廢物」,還是集優雅與實用於一身的「黑科技」?
不知道你是否也經歷過類似的體驗。
一種情況是,當朋友或家人下車,一把重重地甩上車門,你在車裡不僅耳朵一聲悶響,更開始隱隱心痛自己剛買不久的新車。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朋友或家人下車,過於輕柔地甩上車門,實際車門並未關閉,過了許久,你才在儀錶盤上的安全警示圖標的提醒下,意識到自己居然「敞」著門奔行數里。
鄙人不才,上述,還真的都遇到過。
於是乎,有沒有一個功能可以代替人類完成關閉車門最後半段的曠量消除工作,讓關車門這件事變得既優雅又安全?
電吸門由此應運而生。
從原理來看,電吸門並不複雜。一般來說,正常的汽車門鎖有兩個檔位,第一道掛上後會留有6-9毫米的縫隙,稱之為半鎖狀態(很危險);而第二道鎖上後是全鎖狀態(安全)。
而電吸門的作用就是,當車門第一道鎖掛上後,門鎖系統的馬達會自動將車門從半鎖位置拉緊到全鎖位置,將車門牢固關閉,並且不會發出傳統慣力關門的噪音,提高了用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我們僅需要輕帶車門,便可輕鬆完成關門動作,整個過程既優雅又省心省力,盡顯滿滿的高級感。
也因此,電吸門這一配置曾經只出現在類似於像賓利、邁巴赫這樣的頂級豪華車,以及奔馳S、寶馬7系、奧迪A8L這樣的D級行政轎車上。
但在新勢力「堆料狂魔」們的不屑努力下,電吸門開始被卷到了三十萬左右這個級別,像理想的L系列、極氪001、蔚來ES8、ET7等等都可以標配或者選裝電吸門。
隨著電吸門的普及,近期,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電吸門存在的「夾手」風險。
5月11日,理想L7車主發文吐槽電吸門夾手,起因是其在使用理想L7電吸門時,手指被卡住,並且夾傷了。從該網友上傳的圖片來看,在其手指關節處,有一個很大的凹陷,上面有清晰的擠壓痕跡。
從原理角度出發,由於電吸門關門的路徑太短,所以需要更大的力讓車門關閉。因此,電吸門的力量大概在600牛(61公斤)左右,如果被電吸門夾住,相當於被一個成年人穿著鐵鞋單腳站立在手指上。
說白了,這樣的力度就算是成年人被夾住,手指都很有可能出現骨折風險,如果換成孩子或者老人,更是不堪設想。
或許,有朋友會問,電動尾門有防夾設計,那為什麼電吸門不能增加一個防夾功能呢?
還是得從原理出發,電動後備廂蓋可以防夾手,是通過車門感應到阻力時,車門停止閉合。但這裡所說的防夾是處於門的前部行程,而今天討論的電吸門的防夾是處於尾部吸合行程。
在這一行程中,電吸門設計的出發點本來就是克服阻力去關門,確保行車安全,如果增加防夾功能,很容易出現關不上門的情況。
也就是說,電吸門的第一要務只是要關牢門來保證行駛安全,至於手被夾不夾,不是電吸門考慮的範疇。
對此,理想CEO李想也在微博中表示,防夾和電吸確實是衝突的,不過,我們可以為電吸門增加一個開關。
從李想的發言來看,他是支持電吸門這一技術並可以為之改進的,但後續什麼時候改進,以及車企願意花多大的成本改進,就都是後話了。
面對電吸門的夾手隱患,其實,質疑方的言辭更加激烈。
比如,合眾汽車CEO張勇表示,「電吸門,就是無用的腦殘設計,出門基本不動手的人才用,比如74歲的查理三世」。
為何兩位CEO在電吸門這一小小功能點上會產生如此激烈的「對立」?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探討一個功能實不實用時,我們無法拋開它的使用場景。
上文提到,電吸門以前只是豪車的標配項目,而且早期基本要豪到勞斯萊斯、賓利的程度,所以這個功能其實並沒有普及,所以夾手的案例自然也不多。
其次,對於超豪華車的使用場景來說,這的確是一個既有面子,又實用的功能——想像一下,出入高檔場所,接送客戶,為老闆優雅的關上車門,整個動作一氣呵成,沒有一絲粗暴的關門聲.......
而這樣高端商務的場景相對單一,如果有專門的司乘人員開關門的話,他本身也會對這一功能較為熟悉。
但如今,當電吸門開始在三十萬級電動車市場普及後,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汽車是家庭主要的出行工具,那就意味著,開關門的頻次會顯著提高,包括使用場景也會更加複雜。例如,是否有孩子在旁玩耍,或者老人自行上下車關門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電吸門的使用隱患。
再說個比較簡單的例子,電吸門一旦出現問題,維修工作既繁瑣又昂貴。以前,你跟老闆說,電吸門壞了,沒關係,修好就行;但如今,家庭用車追求一個經濟可靠,如果還要花高額成本維修電吸門,那只能說「弊遠大於利」。
此外,對於電吸門,很多企業都是將其作為「賣點」進行宣傳,這也無意間對於消費者產生了誤導,認為電吸門就是高級的代名詞,從而很少聯繫到自身的使用場景,進行切實的判斷。
這樣的案例並不在少數,比如,隱藏式門把手。
隨著電動車普及,隱藏式門把手也越來越常見,從車企角度出發,這一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阻,並且外觀看起來更具科技感。
但廠方不會在宣傳里提到的是,在面對北方較冷的天氣,這類需要按壓彈出的門把手設計可能會出現電子設備常見的凍結狀態,從而讓你無法打開你的車門。
再比如,現在流行的大天幕設計,幾乎電動車都是一整塊玻璃大穹頂,優點是增加整個車艙的通透感,但是如果做不好防曬,那這整塊玻璃在暴曬的夏天就是一塊「燙頭神器」。甚至,取代了以往的頂棚設計,玻璃結構的頂壓,翻滾安全又是否達標?
還有全觸控液晶大屏,隨著大屏越來越多,很多人反倒懷念起了實體按鍵,需要警惕的是,一旦出現緊急狀況,駕駛者是否能夠從曾經的實體按鍵「盲操」切換到大屏里的層層檢索呢?
答案不言而喻。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配置,才讓電動車賣上價格的嗎?
對此,李想曝光電吸門前裝價格標配500元,後裝成本5000元。
也就是說,對於車企來說,高端如電吸門也不過就是500塊的成本罷了,至於像抬頭顯示、大螢幕、車載冰箱等等,看上去高大上的「豪華配置」,本身可能成本極低。
它們的原理並不複雜,技術含量也不見得有多高,更多的是內卷下的產物,是各家車企增加差異化賣點的手段。
因此,作為消費者,在購車時應該更多的聯繫自身使用場景出發,購置能夠滿足你需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