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立春是2月04日,17時03分12秒,星期二,系農曆正月十一。
國人期待立春後,掃除寒冬籠罩下的陰霾,擁抱溫暖的春天。
此時正踩著立春節拍,我們不妨從二十四節氣立春日, 來了解一下天地人三者之間息息相關。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辭別萬物閉藏的冬季,走向萬物復甦的春季。
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易經是闡述天地人三者之間關係的學問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日月作為陰陽的代表為我們昭示了天地運行之道,我們只要順應大自然,就會陰陽平衡,人天和諧。中國的哲學,醫藥,藝術,武術,建築無不滲透著此類思想。
談太陽月亮,當然要從天文曆法說起,簡單來講,地球繞太陽一圈叫一年,月亮繞地球一圈叫一月,地球自轉一圈叫一日.而我們現在通用的西方曆法,月的概念幾乎與月亮的運行無關。
我們都知道影響人類最大的天體,乃是太陽和月亮。因此,好的曆法,月亮太陽一個都不能少,中國的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也就是同時使用陰曆和陽曆,並把二者協調起來的曆法,我們的四柱預測法(八字預測)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科學的曆法基礎上,正因為此才會如此的精準被成為占卜之王。
農曆每個月的第1天,稱為初一(又稱朔日,新月),即月亮位於地球與太陽的中間,並剛剛通過地球與太陽的連線點,這時月亮反射的太陽光在地球上幾乎一點也看不見。同理,農曆每個月的第15天,地球位於月亮與太陽的中間,因此月亮反射的太陽光幾乎完全落在地球上,月相為滿月。也就是說,農曆可以準確地描述月亮在地球與太陽中間的位置,以及相應的月相變化。
而農曆的太陽曆部分是由二十四節氣來體現的,每個節氣的延續時間在15天至16天之間,二十四節氣正好一年(365天或366天)。
這些節氣具有鮮明的物候學特徵,它們是: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地球上萬事萬物的生息變化歸結為陰陽運動的結果,《易經》的陰陽觀點,「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這個理論不管是在「中醫、氣功、音樂、繪畫、還是在生態、建築及科學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要追求陰陽平衡原則。
中國風水不僅注重太陽與月亮的運行規律對人所產生的影響,還把28星宿以及流星,彗星等天文現象納入日月運行的參照坐標系,非常講究時間和空間,人與自然的和諧。
易經上所說的:「貞明者也」,不僅指的是太陽輻射,當然還包括月亮,及空間中所有星體的力量.古人用干支,八卦,六十四卦,等嚴格的數學體系對時空進行描述,創造了我們今天看似神奇的風水學。
中國傳統建築為什麼大多採用類似「四合院」狀的圍合空間形式,這主要是為了獲得迎氣、聚氣、藏氣和生氣的養生小環境空間。圍合空間既能迎取白天的陽光,使建築物及居住的人獲得「陽」氣,又可藏聚夜裡來自於月亮及宇宙天體輻射而來的「陰」氣,達到《易經》上所講的「陰陽平衡」理論。
金星活動影響胃臟,木星活動會影響肝臟;水星活動會影響腎臟,太陽和火星活動會影響心臟,土星活動會影響脾臟。五大行星的命名是按照五行生剋關係定義的。同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月的晦朔、日的時辰,對人都會產生影響。宇宙間萬事萬物,信息同源,程序相同,節奏相應。這就是風水學中的「天、地、人合一」科學解釋,也天地人全方位統籌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