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什麼不讓自己當主公?

2023-12-13     一畫書畫

原標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什麼不讓自己當主公?

諸葛亮是亂世三國時期的一位奇才,綽號「臥龍」,在當時更是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說法。自從劉備將諸葛亮請出之後,諸葛亮便一心輔助劉備,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到收復江南四郡,再到幫助劉備奪取西川,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無一離得開諸葛亮的幫忙。

之後劉備出兵伐吳失敗,在永安縣的永安宮病逝,臨終前讓自己的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是個「爛泥扶不上牆」的角色,根本沒有任何才能,此時的蜀漢也已經是人才凋零。於是振興蜀漢的千斤重擔就完全落在了諸葛亮一個人的身上。

劉禪的昏庸無能與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諸葛亮完全可以自己單幹。那麼諸葛亮為何不直接廢除了劉禪,讓自己當蜀漢的主公呢?

一、名不正,則言不順。難以服眾。

諸葛亮雖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擁有成為一國之君的能力,但是他畢竟和劉氏家族完全沒有血緣關係。在那個十分看重「血統」的年代,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繼承王位是個難以被人接受的事情。

諸葛亮如果廢輟劉禪,自己當主公,在外人的眼裡就會和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行為沒有任何區別,難以服眾。當時的蜀漢,很多人也都是劉備的舊部,他們的內心還是更偏向擁有皇室血統的劉禪。

一旦諸葛亮篡位,這些人勢必不會答應,甚至可能起兵反對諸葛亮,引起慌亂。因此為了蜀漢,也為了自己的安危,諸葛亮無論如何都不會讓自己篡奪王位。而且蜀漢存在的合法性就是「興復漢室」。倘若諸葛亮自己做了主公,則「興復漢室」這杆大旗就會立馬倒地,自然諸葛亮也就會失去天下士子之心,難以坐穩天下。蜀漢也將樹倒猢猻散,一切的美好願望都將化為泡影。因此對於諸葛亮來說,如果取代了劉禪,不光位置坐不長久,還會導致國破家亡。

二、堅守做人的底線,不想有愧於劉備

諸葛亮當年之所以願意跟著劉備一起打天下,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劉備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性格深深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對劉備也是心服口服,所以才願意跟隨在劉備身邊,對劉備忠心耿耿。即使劉備在後期變得剛愎自用,為了替關羽和張飛報仇而不顧一切,諸葛亮也沒有狠心離開劉備,一直在背後默默地助劉備一臂之力。

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諸葛亮自然也就不會做對不起劉氏家族的事情。為了讓自己能夠問心無愧,為了讓酒泉之下的劉備能夠安心,即使劉禪「爛泥扶不上牆」,諸葛亮也不會取而代之。並且為了讓劉禪能夠高枕無憂,諸葛亮拼盡全力北伐,為的就是能夠在自己死之前滅了曹魏,一統三國,讓自己去世之後也沒有人可以再威脅漢室江山。

三、手中無軍權

俗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這是一個自古不變的道理。當手中握有軍權的時候就能一呼百應,一句話就能出動千軍萬馬。但是劉備臨終前並沒有把軍權交到諸葛亮的手裡,而是交給了關羽和張飛的兒子的手裡,這樣即使諸葛亮有起兵謀反的想法,也無法付諸於實踐。手裡沒有軍權,即使能召集到幾個願意與自己共事的人,也很快就會被大軍給鎮壓下去。

四、自己已經是實際上的統治者

劉備去世後,劉禪繼承了劉備的王位。然而由於劉禪的一事無成,再加上蜀漢已經找不到其他人才,蜀漢的一切大事就自然而然地都交給了諸葛亮一個人處理,包括五次北伐也是諸葛亮自己做出的決定。

這也就說明,此時的劉禪雖然還是主公,但只是名義上的主公,不過是一具空殼而已。蜀漢內部的很多事情都已經是諸葛亮在把控,由於諸葛亮是丞相,且沒有人有能力與諸葛亮競爭,諸葛亮自然是一言九鼎,成為了蜀漢政府機構的實際掌控者。可以說此時的諸葛亮雖然沒有主公之名,但是已經是實際上的「主公」了。

對於諸葛亮來說根本就沒有爭這個名分的必要,只要沒有人可以對自己造成威脅,劉禪也一直聽話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一個名義上的主公。

所有的一切都體現出了諸葛亮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長遠的目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646362ab1fd1f37ff5278833762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