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成不了比亞迪?

2023-07-29     電動湃

當「蔚小理」為了區區月銷5萬輛的總份額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傳統車企也無法獨善其身。

至少,新能源大潮洶湧,你不加入,就要眼睜睜看著燃油車份額被切走,而自己在輿論戰中,還要被劃到「雜牌電動」之列。

怎麼辦!自當入局,奮起直追,而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是否還有一戰之力?這個答案,自上而下,皆在苦苦追尋。

3個月前的上海車展,傳統車企的龍頭代表——上汽集團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車年銷量將達到350萬輛,較2022年增長2.5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0%。

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整體銷量中的占比將達到70%;基本完成「新老賽道」的切換。

或許,通過透視上汽集團近些年新能源的發展,我們能為最初的問題提供一個參考視角。

毋庸置疑,上汽集團的前瞻之力絕對頂級。所以,上汽集團一腳跨入新能源領域也絕對領先。

2007年,上汽承擔國家863項目,在榮威750的基礎上開發了燃料電池汽車;2012年,上汽推出第一款純電動汽車E50;2014年,上汽推出插電混動汽車e550。

2016年,榮威eRX5成為年度插混車型銷量亞軍;2017年,榮威相繼推出兩款純電車型,榮威ERX5和榮威Marvel X。

就戰略決策而言,上汽集團在新能源這個賽道上,絕對捨得「花錢」。

2015年,宣布未來五年將在新能源領域投資超過200億元,投放30款以上全新產品,力爭達到60萬輛/年的銷售目標。

不過,到了成績結算期,也就是2020年,上汽集團僅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32萬輛,現實又骨感了一次。

2021年、2022年,整個汽車行業又經歷了疫情中蹣跚的兩年,上汽新能源似乎也在時間的漩渦中,走向迷失。而對應著,南邊的比亞迪卻悄然崛起了。

時間來到2023年,整個上半年,上汽集團累計實現整車銷量207.16萬輛,同比下降7.28%。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37.21萬輛,同比下降5.26%。

這與車市大盤是相悖的。2023年1-6月,車市大盤新能源累計零售305.9萬輛,同比增長36%。咔嚓一下,上汽集團「斷崖遇冷」,新能源車銷量增速跑輸同行。

拿著「放大鏡」放大細節,以2023年6月為例,在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構成中,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五菱的自主品牌陣營,撐起了銷量的大頭。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在新能源上的缺失,更為扎眼。

很顯然,自主品牌超越合資品牌,新能源是關鍵發力點。

當「這盤棋」來到上汽集團這邊,卻又顯得左右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合資是利潤奶牛,自主是潛力股票。本無意兩邊相殘,只是,大勢已至,誰先跑向新能源,就指望誰。

所以,上汽集團新能源的發展,還得看自主品牌,特別是上汽乘用車所覆蓋的中端大眾化市場。

然而,近幾年,上汽乘用車自榮威RX5之後就失去了「造爆款」的魔力。

從2018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走入存量競爭的態勢,這讓很多人始料未及。

與此同時,汽車市場朝著智能化和電動化的方向狂飆。新品牌、新車型、新技術層出不窮,傳統巨頭們加快加速轉身步伐。

在上汽乘用車的布局中,MG名爵走運動化、年輕化、國際化的路線,而榮威面向的是最廣大的主流人群。

但是當同行跑步入局、新能源高速增長的時候,上汽乘用車卻逐漸放慢轉型節奏,開始頻繁更迭起自身品牌標籤:年輕、主流、國民、科技,諸多「帽子」輪番登場。

作為關鍵伏筆,上汽乘用車新能源業務未能獲得抓手,增長過慢,這與快速增長的市場逐步脫鉤。

早在2015年的時候,上汽榮威就推出了「NetGreen綠芯」技術品牌,旗下的自主研發成果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此外,藍芯發動機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各項性能指標都有不錯的表現。但是,這種技術優勢未成轉化成銷量優勢。

在產品布局方面,榮威、名爵採取的是「以燃油車帶動新能源一起走「的戰略。

其新能源車型均由燃油車改造而來,「油改電」的成分過重。最關鍵的是,像比亞迪、吉利、長安,已經陸續推出了新一代插混技術,上汽卻顯得有些動作遲緩。

近兩年,比亞迪的崛起是一個奇蹟,得了天時和地利,更重要的是,純電和插混」雙線並行「,靠著插混的先發優勢,持續蠶食對手的燃油車市場。

原本,上汽乘用車與比亞迪站在同一起跑線。但當比亞迪的DM-i插混車型,在10萬-20萬元攻城略地時,上汽乘用車卻難有可直接抗衡的產品出現,的確錯失了「插混先發」的開端好局。

這種情況與目前正在掙扎的日系車非常相似,燃油車銷量持續下滑,新能源車型數量少,沒有競爭力,而且更新換代速度慢,跟不上市場節奏。

同時,最遺憾的還是插混技術路線。比亞迪是個典型,它能把油耗降低,還能繼續壓低成本,把插混賣到純燃油車的價格,打碎了插混就要賣得貴的固有價格體系,所以,吃到了關鍵紅利。

另外,對增程的忽視,也讓這艘巨船沒能及時追上理想、零跑的走量經驗。但好在,增程這條路,是最好臨時補課的。

總結來看,沒有了國家補貼、地方保護等政策的保駕護航,上汽乘用車的新能源(特別是插混車型)似乎一地雞毛,錯失了先發先至的良機。

與上汽乘用車插混路線全面潰敗不同,純電路線尚有星星亮光。

據路透社報道,上汽集團正計劃在歐洲建立一家電動汽車工廠,目前正處於選址階段。數據顯示,MG汽車目前約占上汽在中國境外銷售的所有汽車的70%。今年上半年,MG汽車在歐洲的銷量翻了一番多,達到40115輛。

目前,名爵在歐洲開發新車,但在中國生產。最新的例子是MG Cyberster電動跑車,該車今年在上海車展上亮相,並將於2024年夏季在歐洲大陸和英國推出。

榮威的境遇仍然十分嚴峻。

2022年,榮威純電車型銷量表現看似不錯,但是主要來自於科萊威這款純電動微型車。

這款車屬於五菱宏光MINIEV的模仿者,在2022年拿下了4.2萬輛的好成績,但2023年1-4月份,這款車的累計銷量已經跌破4000輛,基本退出主流市場。

在4月份的上海車展期間,榮威也提出了新的產品規劃。根據榮威品牌事業部總經理周濰的說法,榮威未來將聚焦15-20萬的價格段,同時還將在未來3年內推出8款新能源車型,2023年下半年將會率先推出一款中高級新能源轎車D7(純電+插混的組合)。

然而在榮威產品和品牌不斷遠離主流市場的情況下,榮威想要在15-20萬元的中端大眾市場,逆向挑戰比亞迪、特斯拉及一眾合資品牌,顯得困難重重。

即便是D7這種新品,4890mm的車長和2810mm的軸距,最大功率為155kW的永磁同步電機等配置,在當前「卷」到無敵的中大型轎車市場,產品競爭力仍然存疑。

名爵和榮威的規劃,無法帶動上汽集團純電業務的增長。最初,似乎也無意分配更多的新能源研發資源給到這兩個品牌,抱著慢悠悠維持燃油車基盤的信念,應該是不現實的。

因為有個詞很刺耳,「不進則退」。

當然,上汽集團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想要通過純電業務的分拆,憑藉巨頭聯合做一個B方案:榮威純電業務分拆稱飛凡汽車,瞄準中高端純電賽道;與阿里巴巴合作打造高端電動汽車品牌-智己汽車。

數據顯示,6月,飛凡汽車交付量為2336台,智己汽車交付量為1948台。從結果導向看,飛凡和智己成立數年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效果。

有趣的是,飛凡、智己的第一款車都可以宣告失敗,第二款產品都還在逐步起量,前途未卜。

偶然的失敗,或許有不確定性,但是兩個品牌第一款車同時失敗,第二款產品擊破同級價格認知的做法,不得不讓人在欽佩上汽集團成本管控能力的同時,懷疑上汽集團純電業務的產品規劃能力和打造新品牌的能力。

總結來看,在上汽集團的規劃中,智己汽車聚焦為高端純電智能汽車品牌,未來三年將推出4款全新車型。飛凡汽車和榮威汽車強調新能源屬性,目標成為「首選的新能源汽車品牌」,MG汽車主打海外市場,定位為「全球知名汽車品牌」。

縱然上汽集團做出這樣的多品牌分工打法,是基於對新能源汽車市場有著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下做出的決定,但是旗下各品牌除名爵外,離精準定位和正確布局還很遠。

再拉到整個集團的高度,或許沒有太多束縛的上汽通用五菱是一個不可複製的個例,遠離上汽集團的權力中心,可以最大化發揮品牌的主觀能動性,藉助當地的政策資源、消費市場打造一個「柳州奇蹟」。

其他呢?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還能在新能源市場中扭轉戰局嗎?

不可否認,儘管新能源戰略執行遲緩,並且不達預期,但上汽集團依舊是中國車企中「家大業大」的代表,存在一定的試錯空間和試錯資本。

目前,上海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貫穿原材料、整車製造和汽車後市場三個環節,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生態體系。

坐擁這種資源的上汽集團,可能還有出牌的次數,但不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54e67d4fa51c05f28b3bd2761a0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