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將因為兩件事情而刻入歷史坐標,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一是數字貨幣。」
這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徐遠最近接受採訪說的話。
近日一張號稱是央行數字貨幣 DC/EP 的應用截圖在網上流傳、有媒體報道稱,深圳、雄安、成都、蘇州的部分機關和事業單位,正在試點使用這種數字貨幣發放工資和補貼。
我知道,你已經有很多問號了。
這年頭幾乎沒有公司再發給一捆現金給你當工資了,難道打到銀行卡里的工資不是數字貨幣嗎?
有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後,我們現在出門甚至可以不用帶錢包了,為什麼還需要「數字人民幣」?
跟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相比,央行內測的數字貨幣又有什麼不一樣?
央行數字貨幣 DC/EP 的試點,可以說是中國在貨幣數字化上的一個里程碑。
而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最關心的,還是這種「數字人民幣」會給日常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數字人民幣」DC/EP 是什麼?
這次央行試點發行的數字貨幣 DC/EP,分別是「Digital Currency(數字貨幣)」和 Electronic Payment(電子支付)的縮寫,其實就是數字版的人民幣。
為什麼說 DC/EP 是 「數字人民幣」?根據央行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的介紹,這種貨幣的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
前幾天央行也回應稱,數字貨幣 DC/EP 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替代 M0(流通中的現金,即紙鈔和硬幣)。
隨著移動支付普及,我們對於「取代現金」、「無現金」這樣的概念並不陌生,那 DC/EP 要取代的 M0 ,和我們平時所說的現金有什麼區別呢?這裡需要簡單了解一下中國的的貨幣統計口徑。
目前國際上被廣泛認可的貨幣分類有三種,分別是為 M0、M1 和 M2。(M 為「money」的縮寫)。
各國對於貨幣的劃分口徑有所差異. 圖片來自:Investopedia
在中國,M0 指的就是在社會上流通,可立即使用的現金,存在銀行的錢也不算,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幣和硬幣才算, DC/EP 要替代的正是這種現金。
而 M1 則是在 M0 的基礎上,加上活期存款。M2 的範圍更廣,不僅包含了 M1,任何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都包含在內。
除了銀行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像我們放在餘額寶和微信零錢這類第三方支付平台里的資金,其實都算是 M2。
總的來說,DC/EP 的地位和功能和我們錢包里的紙鈔和硬幣沒有差別,是名副其實的「數字人民幣」。
明白了這一點,其實下面這個問題也就很好理解了。
都是電子支付,那和支付寶、微信有什麼不同?
既然「數字人民幣」DC/EP 沒有實體形態,意味著交易方式是通過電子支付完成的,那這和我們現在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消費有什麼不同呢?
正如前文所說,DC/EP 等同於紙鈔和硬幣這樣的現金。那你想想,你用支付寶和微信付款,跟你付現金有什麼不同?
這當中的差別,可不只是掏出手機或錢包而已。(投黑馬 Tou.vc 專注於文創產業的眾籌平台)
首先我們手裡的人民幣是法幣,任何人和機構都是不能拒收的,用專業的說法就是「無限法償性」,這點 DC/EP 也一樣。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商場購物付款的時候,你說能用微信付款嗎?店主告訴你不行,我這裡只支持支付寶,你也無可奈何。
但你用 DC/EP 付款就不一樣了,要是店主不收,你可以直接報警,因為不收現金是違法的,即便是數字版的人民幣。
這樣一來,也能進一步打通不同平台之間的支付壁壘。因為 DC/EP 能在所有線上支付平台上流通,如今你想將微信零錢轉帳到支付寶是不可能的,未來這可能都不是問題。
此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很多使用場景都必須綁定銀行卡,很多時候用微信和支付寶付款,其實就相當於先從銀行帳戶取款,再進行支付。
而 DC/EP 是不需要綁定銀行帳戶的,和現金一樣可以直接使用。當然 DC/EP 也要需要一個「線上錢包」來儲存,至於這個錢包是單獨的 App ,還是整合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目前還不得而知。
儘管移動支付已經十分便利,但你可能也碰到過這樣的場景,因為沒有網絡無法完成支付,使用現金則不會有這樣的問題,而 DC/EP 作為一種數字貨幣,卻同樣可以無需網絡就完成支付。
據央行介紹,DC/EP 可以實現「雙離線支付」,即便付款方和收款方雙方都處於離線狀態,一樣能完成交易。
其實離線支付的功能並不新鮮,微信和支付寶都已經實現了,這可以讓我們在一些場景「先享後付」。
但這種離線支付一般只能讓付款方離線,而收款方必須在線,並將離線的付款信息傳到平台伺服器端進行校驗。
那 DC/EP 的「雙離線支付」是怎麼實現的?據參與 DC/EP 的支付寶透露,在收付雙方都離線的場景下,就先記帳,等能做安全驗證時再扣款。
不過「雙離線支付」也面臨更高的安全風險,有人可能利用當中的時間差作惡,比如將同一筆數字貨幣重複花幾次,在現實中這是克隆的假幣,而在線上世界只要複製數字貨幣的核心數據,這就行業中所說的「雙花問題」(Double Spending)。
為了防止「雙花」,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對每一筆交易進行驗證,而「雙離線支付」卻無法在第一時間進行驗證,因此一般只用於公交等小額支付的場景,以此來降低風險。
央行也表示 DC/EP 目前只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雙花問題」造成重大損失,或許未來能通過技術手段徹底解決「雙離線支付」的安全問題。
另外,我們在享受移動支付的便利同時,其實也將所有消費痕跡暴露在各個平台上,這也是一些 app「大數據殺熟」的源頭,而 DC/EP 則可以像現金一樣匿名交易,商家、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都不能追蹤到你的消費情況。
至於 DC/EP 怎麼使用,從網上流傳的農行帳戶內測截圖來看,除了常見的「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還有一個叫做「碰一碰」的功能,不少人猜測這是類似基於 NFC 的近場支付。
綜合目前的信息來看,DC/EP 在使用體驗上和現在的支付寶、微信支付或許不會有太大差別。
但這種「數字人民幣」集合了現金和移動支付的優點,既保證移動支付的便捷性,也保留了現金的無限法償性、匿名性和雙離線支付。
雖然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強調,當前網傳DC/EP 信息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並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目前的封閉測試不會影響上市機構商業運行,也不會對測試環境之外的人民幣發行流通體系、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帶來影響。
但不可否認,「數字人民幣」的推出,無論對於中國的貨幣體系,還是移動支付市場,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這將加速現金電子化,讓我們距離所謂的「無現金社會」更近一步。
數字貨幣勢在必行,但現金仍然不可取代
雖然這兩年數字貨幣的概念很火,但其實央行早就開始構想「數字人民幣」了。早在 2014 年,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就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項目組,並在 2018 年將這個數字貨幣正式命名為 DC/EP。
中國的移動支付普及程度已經是世界領先,為什麼央行還要推出這樣的數字貨幣?央行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去年一次演講中指出,這是為了保護我國的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
比特幣、Libra等數字貨幣的出現,可能對國家金融體系形成衝擊。除了中國,瑞典、法國和韓國等國家也已經開始布局自己的數字貨幣。
此外數字貨幣也能彌補傳統紙幣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降低紙鈔從發行到儲蓄過程中的高額成本,在追蹤貨幣流通情況的同時,也能保證使用者的隱私,央行也可以根據這些數據來調整貨幣政策,一舉多得。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徐遠認為,央行數字貨幣推廣後,除了人們將逐步進入無現金社會,也會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人類社會的信息結構、信用結構和監管結構面臨分解、重構。
再過二三十年回顧當下的疫情,可能會發現不是一件太大的事情。但數字貨幣落地後,整個人類社會的商業形態、金融形態等都會發生巨大變化。(投黑馬 Tou.vc 專注於文創產業的眾籌平台)
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我們將不再需要現金了?答案是否定的,至少目前還不可行。
儘管移動支付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在一些高度「無現金化」的國家,已經出現了一些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弱勢群體。
比如在英國,移動支付的普及,讓不少以在街邊售賣報紙雜誌為生的窮人、老人和的露宿者,失去了大部分收入來源。
而在瑞典,現在只有 2% 的交易是以現金形式進行的,但這也在瑞典國內引起了爭議。瑞典國家養老金領取者組織主席 Christina Tallberg 表示,瑞典 1000 萬人口中至少 100 萬人沒有做好迎接數字支付的準備,其中 60 萬是老年人,其他包括殘疾人和難民。
無論移動支付有多麼便捷,但對於部分群體來說就是有著不小的使用門檻。儘管中國的手機網民數量已經超過 8 億,但這也意味著超過 5 億國人還沒用上移動支付。
如果不能讓所有人無門檻、平等地使用,那麼「無現金社會」便沒有意義。因此現階段「數字人民幣」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紙幣,而是作為紙幣的一種補充,二者長期共存。
即便如此,這種新的貨幣形式和支付方式,也可能再次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一如當年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摘編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