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藥,不僅能止咳化痰、消腫散結,還能抗腫瘤、降血脂

2023-06-07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味奇妙的中藥,不僅能止咳化痰、消腫散結,還能抗腫瘤、降血脂

古往今來,農人們都會認為這是一種具有「毒性」的雜草,殊不知,它也是一味功效奇特的中藥,而且它的使用頻率還超級高。這種既有「一定毒性」,又有「奇特療效」的中藥,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古今名醫都愛用的半夏。說到半夏,可能在農村裡很多老年人都知道,而且它還有一個小名,名喚「三步跳」。但是不要覺得它有一定「毒性」,就感到害怕,要知道,「帶刺的玫瑰」往往更令人喜愛。

對於半夏這味中藥,其實藥用歷史十分悠久,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那麼,在《神農本草經》中所記載的半夏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主要有八大點,第一個是「主傷寒寒熱」,第二個是可治「心下堅」,第三個是可治「喉咽腫痛」,第四個是可治「頭眩」,第五個是可治「胸脹、欬逆」,第六個是可治「腸鳴」,第七個是具有「下氣」的作用,第八個是具有「止汗」的作用。也就是說,半夏這味中藥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十分強大的臨床應用基礎。

對於半夏的臨床運用,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存在了,之後的《傷寒雜病論》更是將半夏的臨床運用發揮到一個出凡入勝的高度。縱觀《傷寒》與《金匱》,使用半夏的方劑多達四十多首。那麼,醫聖張仲景所用半夏的臨床應用範圍,究竟是否能夠佐證《神農本草經》關於半夏的藥用功效的記載呢?

有學者做過研究,通過對通過對張仲景使用半夏方劑的分析,發現張仲景在治療傷寒、寒熱、痞滿、腸鳴以及邪郁少陽、水飲不能外出而上蒸出汗等病症的時候,常使用半夏宣散寒邪則傷寒得以宣通,宣散少陽之邪而止頭汗,調暢氣機而痞滿消、腸鳴止;張仲景在治療嘔吐、胸脹、咳逆時,用半夏降逆止嘔,降肺胃的逆氣;張仲景在治療頭眩和咽喉不適等病症的時候,用半夏燥濕化痰、滌痰開結,這樣咽喉得利,風痰上擾之頭眩症則消;由此可見,張仲景在半夏的運用上與《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是一致的[1]。

由於醫聖張仲景所用的半夏都是使用的生半夏,因此也有後世醫家畏懼生半夏,於是逐漸開始採用了炮製方法。現代臨床中,常用的半夏飲片主要分為生半夏,制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而它們的作用也有一些細微的區別,生半夏主要用於瘡癰腫毒,局部麻醉,急慢驚風,寒痰咳嗽,甲狀腺腫瘤等疾病;制半夏主要用於濕痰咳嗽,痰熱內結,口眼歪斜,氣鬱痰結等疾病;姜半夏主要用於痰飲嘔吐,胸膈痞滿,癇證,喉痹、瘰癧等疾病;法半夏主要用於胃脘滿悶,風痰壅盛,卒中等疾病;清半夏主要用於蚰蜒黃,癖黃,妊娠惡阻,痰飲等疾病[2]。

其實對於半夏毒性的問題,依然需要辯證地看。半夏有毒得到了歷代醫藥學家的認可,除了首部藥典未收載半夏有毒之外,其他所有版本均認為其有毒[3]。但是,生半夏毒性以黏膜刺激為主,可以通過煎煮或配伍加以消除;而且半夏的生殖毒性缺少相關數據支撐,不過從安全角度來看,孕婦應當慎用;生半夏用於湯劑,有著悠久的歷史基礎和豐富的現代實踐經驗,不僅可以進行推廣和提倡,還建議將生半夏內服寫入藥典,為生半夏的合理應用提供支持[4]。也就是說,半夏這味中藥究竟有沒有毒性,並不影響它的臨床價值,關鍵在於科學用藥。

那麼,半夏究竟有沒有毒性呢?當代著名的本草學者王德群先生指出,半夏塊莖中含有大量的防禦病原微生物和地下昆蟲傷害的針晶,一旦攝入人、畜口腔,刺激強烈,所謂的毒乃刺激口腔黏膜之物,此為物理刺激,認為毒性之物,那是千古之誤[5]。有學者對醫聖張仲景所用半夏做過研究,結果表明,張仲景不僅是生用半夏,而且劑量還較大,除了小劑量入鱉甲煎丸、半夏散,四兩入赤丸方外,其餘含半夏的方劑都是湯劑煎煮,半夏久煎都是為了減其毒性,並使藥物有效成分充分溶解發揮,而且濃縮藥汁避免飲入體內大量的水而影響藥效;如果在煎煮過程中,加入生薑及蜂蜜等中藥,還可以制半夏之毒性、緩半夏之燥性[6]。

對於半夏究竟有沒有毒性,這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話題。因為也有關於誤食半夏而出現中毒的臨床報道。而且,對於生半夏可能出現的毒性,也有醫者指出,生半夏對皮膚及粘膜有強烈的腐蝕性,生食可使口腔和舌咽產生麻木、腫痛,張口困難,胃部不適,噁心及胸前壓迫感等,嚴重可使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最後麻痹而死亡[7]。因此,半夏在臨床中可以廣泛應用,但是誤食是有可能導致中毒的。

對於半夏這味中藥來說,不僅要從古代醫典里尋求奧秘,也要從現代藥理尋求密碼。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鎮吐、鎮靜、抗腫瘤、抗心律失常、抗炎、降血脂、解毒、抗真菌及糖皮質激素樣作用[8]。不僅如此,現代藥理研究還表明,半夏具有鎮咳、祛痰,抑制胃液分泌,抗實驗性胃潰瘍,抗腹瀉,降逆止嘔,散結消腫,抗生育,抗早孕,鎮痛,抑菌,抗氧化等藥理作用,現代可用於治療妊娠惡阻,甲狀腺腫瘤,宮頸糜爛,急性乳腺炎,小兒腹瀉,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外傷出血,癲癇,產後尿瀦留等[9]。不得不說, 半夏這味中藥,無論是否具有毒性,它都有它的正向作用。

中醫自古就有不傳之秘在於量的說法,因此,半夏的用量以及量效關係也十分重要。藥典和中藥學對於半夏的使用,都是炮製品3~9g。但也有醫者通過整理歷代醫家運用半夏的臨床經驗,總結出經方以及歷代經典方劑中的半夏用量為0.19~268g,而現代醫家的半夏用量範圍為6~60g[10]。通過古今臨床的對比來看,不難發現,即便普遍認為半夏有毒,但依然不影響它在臨床中的使用,而且古代臨床中,應用劑量的上限超過現代使用上限的好幾倍。

半夏在現代臨床中,如果用於治療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徵,可配伍茯苓、澤瀉、陳皮、黃連、瓜蔞、黃芩、生大黃、柴胡等中藥,常用量為6~30g;如果用於治療嘔吐、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痞滿、肝膽消化系統疾病時,可以配伍生薑、乾薑、附子、旋覆花、代赭石、黃連、陳皮、柴胡、芍藥、薏苡仁、藿香、佩蘭、蒼朮、白朮、麥冬、黨參、竹茹等中藥,常用量為6~30g;用於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恐懼症、產後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心臟神經官能症、失眠等疾病時,可配伍竹茹、陳皮、枳殼等中藥,常用量為6~60g;用於治療高血壓、眩暈等疾病時,可配伍黃芩、生大黃、柴胡、竹茹、陳皮、枳殼、天麻、白朮等中藥,常用量為6~60g;用於治療肺系疑難雜症、腫瘤、甲狀腺囊腫、頸前血管瘤、甲狀腺瘤、頸淋巴結腫等疾病時,可配伍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仙鶴草、白茅根、檳榔、甘草、龍葵等中藥,常用量為9~45g;用於治療冠心病、胸痹等疾病時,可配伍竹茹、橘紅、茯苓、丹參、瓜蔞、薤白、石菖蒲、紫蘇梗等中藥,常用量為6~15g;用於治療不孕、痛經等疾病時,可配伍肉桂、菟絲子、淫羊藿、柴胡、炒白芍、當歸等中藥,常用量為12g[10]。

由此可見,中藥半夏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所謂的生殖毒性,它又能用於治療不孕;它既能刺激咽喉黏膜,它又能治療咽喉疾病;它既可能讓人呼吸道痙攣麻痹,但它又能治療肺系疑難雜症。對於半夏的臨床運用,無論是生半夏還是制半夏,都建議先煎,生半夏可以先煎1小時,制半夏先煎半小時,這樣更能保障用藥安全。另外,配伍禁忌中,不宜與川烏、草烏同方配伍。另外,孕期女性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兒童,一般不建議使用半夏

參考文獻

[1]馬哲龍,吳晉蘭.從《神農本草經》看仲景方中半夏用藥規律[J].中醫藥通報,2017,16(1):7-9.

[2]葉定江,張世臣,吳皓.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炮製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王潔,王梅.中藥半夏毒性的本草學考證[J].中國民間療法,2019,27(22):104-106.

[4]楊俊傑,李金平,卞華.生半夏毒性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探討[J].醫學爭鳴,2021,12(3):33-36.

[5]王德群.神農本草經圖考[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6]蔡秋傑,曹洪欣.張仲景運用半夏淺析[J].中醫藥信息,2009,26(2):33-35.

[7]賈俊斌,田海生.誤食生半夏中毒11例報道[J].中國鄉村醫生雜誌,1999,(3):44.

[8]武峰,秦志豐,李勇進,等.半夏化學成分抗腫瘤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2):270-272.

[9]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10]王天鉻,趙林華,邸莎,等.半夏臨床應用及其用量[J].吉林中醫藥,2019,39(11):1448-1451.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0ffe50beee1c2ad8cc4e3816b60f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