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不親,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
在印象中,兄弟姐妹是最親的人,尤其是父母很老的時候,大家團結一心,管好父母的餘生;若是父母過世,更要珍惜血脈。
可惜事與願違,當父母很老了,需要長期照顧了,親人之間的感情,就逐步揭掉遮羞布,顯得特別真實。就像經歷了霜雪的草地一樣,美景不見了,只有黑黑的泥土。
口裡說「百善孝為先」的人,不一定真正孝順,禁不起時間的考驗。
01
給贍養費,看清良心。
金錢是家庭的基礎,也是孝順的基礎。
沒有錢,贍養父母就是做無米之炊。
《朱子家訓》里說:「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若是每個人都摳住自己手裡的錢,不願意給父母花,那麼父母的晚年,肯定會很困難。
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退休,有很高的退休金。特別是農村的父母,沒有任何積蓄,也是常事。
錢,就像一塊照妖鏡,把人的形象都收錄其中。
平時得了父母很多好處,被父母偏愛的人,不一定會第一個站出來回報父母,反而會有三種情況:溺愛之下,人已經變成啃老、無能的敗家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混得不錯,但覺得理所當然;拿到父母的錢財,去外地混了,無影無蹤。
能夠憑良心,認為自己被父母溺愛,然後反過來也溺愛父母的人,應該是很少的。
通常,大家庭在安排贍養費的時候,會考慮到兄弟姐妹的小家庭的經濟情況、之前得到父母的關愛的多少情況。
有錢的小家庭,多掏一點;被寵愛的家庭,也多掏一點,窮苦的家庭,少一點。這是合情合理的的,但是人心不平衡,方案往往得不到認同。
凡事靠自己的人,非常有錢,但是認為「父母不愛我,憑什麼多掏錢」;沒有錢的人,開口就來一句「我是愛莫能助」。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的道理,在家庭內部,也是體現很明顯的。
其實,贍養費的問題,多半是憑良心。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和模式。
沒有良心的人,就是認定了贍養費的標準,以後也不會給。找一個理由,說自己當下窮困,就過去了。
有良心的人,就是自己很窮,也會讓父母吃飽,向鄰居要幾件舊衣服,也會讓父母穿暖。
家庭里,孝心無價,良心價值連城。
02
平時探望,看清人情。
長期照顧父母,具體模式有多種。
兄弟姐妹輪流照顧;某個人單獨照顧,其他人多掏錢;把父母送養老院。這幾種模式居多。
《禮記》中說:「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沒有每天在父母身邊,但是常回家看看,這是理所當然的吧。畢竟,父母老了,見一面,少一面。
尤其是過節的時候,哪怕父母走不動了,不能做飯了,一家人安排團圓飯,讓父母感受到家庭的氛圍,也是美好的。
可悲的是,有的人已經忘記了人情世故,故意躲得遠遠的,找了很多理由,拒絕回家。
俗話說:「將在外,軍令不受。」
反正「我」不回家,你們總不能把父母餓壞吧。這樣的想法,真的令人可怕。
我的大舅媽過世之前,患了癌症。
大舅媽有三個兒女,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外嫁,小兒子在外省教書。
照顧大舅媽的任務,落在大兒子身上。
眼看,大舅媽的病情很嚴重了,大兒子要求所有兄弟姐妹都來陪伴一陣子,但是沒有人理會。
是的,女兒、小兒子都忙,小兒子還以「老家的房子,我沒要」為理由,拒絕照顧父母。
人情薄如紙,人心狠如狼。這樣做的兄弟姐妹,真的令人寒心。
能夠講人情的人,就是沒有輪到自己照顧父母,也會隔三差五來看看。也會幫忙買藥熬藥,擦洗等。
03
父母過世,看清人性。
見過很多兒女,在父母健在的時候,不捨得掏錢,不願意送醫。但是父母過世了,就要大張旗鼓地操辦。
和我同村的龐大爺,臥病在床一年多,小兒子只是回家探望兩次。但是大爺過世的時候,小兒子掏出兩萬多,大擺筵席,還把城裡的很多親戚朋友,都喊過來喝酒。
小兒子說:「這是喜喪,應該熱鬧一些。拱門、歌唱隊,禮花,一樣都不能馬虎。」
回頭想,覺得不對勁:如果把兩萬元給大爺當生活費,或者請保姆,大爺的晚年,是不是好過很多呢?
再深度看問題,小兒子這樣做,是愛面子的表現。因為他在城裡做生意,朋友很多。擺筵席,肯定有作秀的成分。
也見過一些兒女,平時不會用心照顧父母,但是父母過世之後,嚎啕大哭,讓全村人,都為之動容。
給外人一個好人品的形象,恰好見證了一個人的惡毒人性。只是外人不清楚真實情況,被蒙蔽了而已。
04
如何才能讓年邁的父母,一直過得好呢?
應該一分為二來看。
作為父母,應該記住「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從中年就要謀劃自己養老的問題,要做出孝順的榜樣,更要培養好子女,不要偏心太厲害。
有一份孝心,有一份養老金,有房子和存款,餘生就少了對子女的依靠。
作為兒女,應該記住「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就算父母做得不夠好,也要寬容。大不了,從自己這一代人開始,改變家風。
看清了兄弟姐妹,只是便於以後交往,而不是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人啊,凡事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堅持問心無愧。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