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OMA十年打造世界級地標

2022-08-12   睿途旅創

原標題: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OMA十年打造世界級地標

城市地標一直是最吸引公眾的目光,引來大眾的評判和討論的焦點。歷經10年建造,由知名建築公司OMA 合夥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大衛·賈諾特(David Gianotten)設計的中國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近日終於開幕了!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OMA by Chris Stowers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位於以日常文化活力著稱的士林夜市旁。整個立方體被抬升,中心體塊讓街道空間延伸到建築上下兩部分當中,逐步劃分出不同功能的劇場。這種方式讓台北的城市街道、日常生活透過貫穿其中的公共迴路,延伸進劇場。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位於士林夜市旁邊

該建築由三個幾何造型的劇院組成,主劇院擁有1500個座位,外部表現為一個巨大的球體;此外還有兩個較小的劇院,每個可以容納800個座位,在建築形體外部表現為兩個立方體。

概念模型OMA Photography by Frans Parthesius

三個劇院分別以圓形、梯形、方盒的形態插入中央立方體中,形成了多個不同的「面孔」。劇場嶄新的內部可能性和空間連結,在創作人、觀眾以及大眾之間產生各種關係,同時凝聚成一個耳目一新的標誌。

概念圖 OMA

球體所嵌的牆面由1200片來自西班牙的雙層曲面玻璃構成,具有隔熱、通透的效果。

俯瞰球劇場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外部空間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開放的劇場動線

表演中心的公共區域面向所有公共大眾(無論是否購買了演出票)。室內設計了一條能夠穿梭表演藝術中心的遊客參觀步道,這讓觀眾有機會充分的體驗戲劇的創作過程,促進更廣泛的交流。

參觀迴路入口 OMA by Chris Stowers

步道與劇院空間隔絕,通道內部採用低光源搭配深色牆面,這樣設計可以避免與其它空間產生干擾,人們可以通過步道穿梭在各個空間中「窺探」到舞台設備、後台運用、排演場景等。

貫穿了劇場動線,讓原本被隱藏起來的後台空間變成一場「可見的表演」。這樣設計不僅增強了公眾與建築的互動性,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藝術創作和舞台表演的流程。

休閒區域的設計迎合了建築上的幾何造型,在天花板和樓梯口都有體現。

在整個設計中建築大部分的牆面都選用金屬孔板和金屬網來做飾面,展現出建築的透明感與工業風。就連角落處的管線、電路都打燈照明,使其成為建築的主角。

一樓大廳選用中性的銀、白、灰色調,地面設計了黑白相間的同心圓圖案,由戶外延伸至室內,將行人引導至劇場入口,實現室外到室內的巧妙聯動。

球劇場前廳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MA

圓的中心點引導觀眾前往劇場入口

入口前的廣場還設有一個隱藏式戲台,對應著上方的暴露吊頂,可根據使用情況靈活調整,這個舞台設計突出了親民化和智慧化理念,更是可以讓普通人都能站上這裡的舞台。

長條形的玻璃窗,將內部的機械運作場景透明地展示在人們眼前。

「懸浮的星球」劇場

為了讓整個表演藝術中心變得實用、高效,設計師將三個場館相互穿插,共用中間的核心空間與後台支援設備,在有需要的時候還能合併串聯,變為超大尺度的表演廳。

剖面圖

球劇場

其中,最醒目的就要數形態類似一個「懸浮的星球」的球劇場了,觀眾可通過內外殼之間的通道進入劇場。

全球獨創的圓球劇場,內部的球形空間作為觀眾區,與立方體相交的部分是形式獨特的表演舞台。在這樣特別的空間內,不僅能拉近舞台和觀眾的距離,還能創造出極富想像力的舞台場景。

座椅以階梯形式向上延伸,獨特的「北藝藍」色調能讓人感覺安心和放鬆,提升對環境的信任感,也能更加專注觀看錶演。

大劇院

梯形的大劇院設計,是一個左右略不對稱的空間。這裡可以容納 120 人的樂團和 1500 名觀眾,很適合經典戲劇、大型商演和音樂劇表演。

頂部的燈光系統,遵循舞台藝術表演的規律和使用要求進行配置,牆面也根據聲學做了特殊處理。

座位和牆面選用藍色調貫穿始終,營造沉穩靜謐的空間氣質。台階側面用穿孔板設計,內嵌台階燈隱約的透光保證了上下台階的安全。

在大劇院正對面是「藍盒子」,是一個實驗性的表演空間,替代了傳統「黑盒子」劇院的存在。

為了達到預期的視覺效果,整個劇場空間選用了吸光係數最高的深藍色以達到全黑的效果。

超級大劇場是將大劇院和藍盒子組合起來形成的,舞台長度達到 100 米,是個類似大型工廠的空間。

這種大膽且創意的舞台設計想法出自 dUCKS scéno 之手,設計師利用中間的舞台升降機來連接各個空間,以此變化不同場景,滿足各種形式的表演需求。

dUCKS scéno 該團隊成立於 1991 年是建築設計領域的專項顧問公司,提供專業的表演空間及博物館展覽展示空間的諮詢、設計與技術等。

超級大劇院 OMA

當然肯定會有人疑惑,為什麼這樣一支有實力的設計團隊,打造的劇場卻一點也不顯華麗,反而是處處鐵網、管線的工業韻味。

其實早在設計之初 OMA 團隊就來訪中國台灣做了調查,他們發現在歐美國家看藝術表演的人們會穿著正式的西裝禮服,在表演開始前 1~2 小時到場進行社交活動,而在中國台灣人們則是穿的較為輕鬆隨意,在表演前才開始陸續進場。

為了更「親民」更具「在地性」,設計師們決定用不同以往的方式來設計這個表演藝術中心,這也是整個項目看起來不像一般劇院那樣華麗的原因所在。

建築立面與曲線幕牆

針對中心幾何設計複雜、質量分布不均和功能多樣化的特點,設計師在幕牆上面也下足了功夫。

黑色金屬立面顯得很有質感,傳達了建築的個性,同時也呼應了劇院內的工業感。黑色的選擇減輕大量金屬帶來的視覺壓迫,六邊形和圓形孔洞,均勻分布在不同立面區域。

立面局部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沖孔鋁板細部 OMA by Chris Stowers

波浪式玻璃立面設計,起伏的曲線賦予了立面柔和而飄逸的觀感,在虛實之中營造獨特的空間氛圍。

透過曲面玻璃看到的景觀 OMA by Chris Stowers

透光的玻璃材料捕捉不同時段、不同角度的光線,呈現出多變的立體之美。連續的玻璃表面,也是一種對開放的重新定義。

傍晚視角 OMA by Chris Stowers

「做一個真正開放的建築,通過各種設計手法來表達「開放和透明。」這也許就是設計師們想向我們表達的設計核心。

OMA by Chris Stowers

夜間外觀 OMA

這座新建築物不僅向全世界展現出獨特而全新的劇場形式,而且也完美地融入它的所在地——也就是台北市庶民生活的正中央。這座建築物如實坦陳、親和又不加矯飾的空間,適切地呼應了台北市民與藝術互動隨機而自然的態度。

文章素材來源:一起設計、gooood谷德設計網,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