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廠的新風口,「AI+AR」實現工業生產的顛覆與變革

2023-05-24     VR陀螺

原標題:傳統工廠的新風口,「AI+AR」實現工業生產的顛覆與變革

文/VR陀螺 元橋

GPT的到來將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當前全球各大科技企業都在積極擁抱AI,不斷推出相關的技術、平台、應用等。AI作為通用大模型技術,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底層技術,甚至被業內人士視為是各個企業「空間摺疊超車」的助推力。

「空間摺疊」理論上是指只要能達到一定的引力就能使空間發生彎曲,正如《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理解成從一張平整的紙一端到另一端除了走兩點間的直線外,還可以直接把紙疊起來,讓兩點靠近。也就是說,在通用人工智慧的大背景下,未來各行各業都會以AI+為創新力,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的格局。

同樣在AI+AR工業領域,產業發展也正向數字化與智能化轉變。例如在石化行業,結合AI+AR的技術不僅保障了運行工人的安全還讓工作流程變得更簡單,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近日,2023數字中國創新大賽總決賽在福州成功舉行,經過來自政府界、學術界、產業界的專家評委在「創新性、專業性、實用性、推廣性」多個維度的嚴格評審,杭州靈伴科技「AR智慧工業平台」從產業元宇宙賽道307支隊伍中脫穎而出獲總決賽一等獎。

VR陀螺對話了杭州靈伴科技(Rokid)聯合創始人向文傑,圍繞工業AR現狀進行了一次深度交流。該公司作為業內較早布局5G+AI+AR技術之一的企業,堅持走進客戶,對AI+AR工業市場有著很深的見解,而他們推出的5G+AI+AR的解決方案,更是被廣泛應用於電力、石化、汽車、醫療等領域。

國內工業信息化建設起步階段,工業AR仍處於陣痛期

在華為初創階段,任正非不斷強調一個理念「領先一步是先驅,領先三步是先烈」,這也剛好印證了工業AR市場的發展。

早期(2012-2016),大多數企業剛入局AR產業時都會選擇先布局C端,由於了解工業鏈需要更加系統的產業知識體系,C端市場相對於B端會容易理解一些。「C端和B端雖然針對不同的用戶,但都有一個底層邏輯,未來個人智能終端一定會被顛覆,不同的是以什麼樣的形態和節奏推進,」向文傑向VR陀螺解釋道。

如今(2018-至今),隨著B端的風向越來越明確,工業AR在政策和市場上都得到了較大的關注,不過想成功的推進B端市場一直以來都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2015年微軟發布HoloLens產品進軍工業領域,應用場景集中在醫療、工業、航天航空等;2017年HoloLens進入中國市場,發布了兩個版本:商用版(39188元)與開發者版本(23488元)。

「一直以來,中國頭部的工業市場都秉持著樂意嘗試新品與新技術的態度,在這方面我國工業是很開放的。」向文傑說。正因為如此,雖然當時微軟在產品上還有些技術局限,但也找到了不少願意為HoloLens買單的企業。

2018年有媒體爆料微軟已售出約5萬部設備,對於當時的市場來說,5萬部是個不小的體量,因此業內普遍認為微軟會在這個市場上越走越深。但並不如預期,2023年微軟宣布其剛成立四個月的工業元宇宙團隊,已完全解散。

如今,微軟工業元宇宙團隊的解散,也直接表明了微軟在工業元宇宙領域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這一年,谷歌也宣布企業版智能眼鏡(Glass Enterprise 2)正式停售,並將於6個月後終止對該產品的軟體支持。

圖源:網絡

雖然谷歌與微軟都未做成功,但也正因為有了微軟和谷歌這些先行者,才推動了市場風向更為清楚。也是在2018年之後,國內工業AR基本有了明確的方向,但如何找到一條適合國內真實情況的路徑,仍在探索中。對此,向文傑總結目前推動工業AR市場存在的三個挑戰:

「第一,國內大多數製造業連信息化的基礎能力都還沒有,僅少量的企業用上了信息化技術,而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向很好的企業大多集中在頭部。」

「第二,國內市場與海外市場也有很大的不同,國內市場還處於初步探索的階段,需要找到適合的路徑。但國內屬於很有潛力的黃金市場,亦是未來最大的工業AR市場。

「第三,我國工業種類繁多,對於月工資在5000左右的工廠來說,推進信息化很難展開,AR所能夠替代的可能性會很小,因為成本很難擔負。」

想真正打通市場,就必須依據市場的需求做研發,否則產品銷售就可能走進死胡同。杭州靈伴科技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在技術導向、市場還未成熟的時候,杭州靈伴科技(Rokid)就成立了海外分公司。在進入工業AR領域時,國外市場已經先探索了2年。

從2020年開始正式進入國內工業AR市場,深刻明白國內外市場的差異之後,向文傑表示:「站在整個行業大環境來看,國內市場必須找到一條適合國內真實情況的路徑,這也是杭州靈伴科技這兩年在做的事。」

如今,杭州靈伴科技在工業端已為全球70多個國家的企業提供AR智能服務。在國內也與中石油、中海油、國家電網等頭部企業展開合作,推行AI+AR的解決方案。

優秀的企業都知道如何重塑自我,杭州靈伴科技便是如此,最初以智能音箱起家,再到智能家居,專注於人機互動技術;隨後開始入局AR,兵分兩路,深耕B端與C端市場,而在選定AI+AR方向之後,僅用幾年的時間便成為工業AR領域的佼佼者。

工業環境現狀:人才斷層、傳統作業模式落後

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是傳統工廠轉型的一個切實方向。但在信息化還未完全普及到位的境況下,工業轉型還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局面;此外,在自動化的衝擊下,工業機器不斷更新疊代,一線員工並不能如實掌握機器的使用、維修等。

向文傑認為一線現狀存在兩個明顯的問題:

「一是,在傳統工業中,一直秉持著師徒制的模式進行培養,如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如今大部分工業領域老人很少,新人又跟不上,導致銜接出現斷層,新人的困境就會變得非常痛苦。

二是,走入一線會發現,大部分工廠還在使用傳統的模式做記錄,如手寫填表單、紙質記錄工作或者停下手上工作用手機記錄,效率不高。」

傳統工業中需停下手上工作查看圖紙筆記

對於一線工人來說,每一次的記錄都要摘下手套或者幾人協作,簡單的記錄也需要耗費較大時間和人力,同時還存在一定的錯誤率。而AI+AR則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如AI的智能語音識別,通過語音交互的形式,把數據傳輸到後台,並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

AI+AR快速獲取設備狀態

其次,人才對任何行業來說,都是企業管理髮展的關鍵。而對於工業來說,老一輩工程師的經驗不能如實傳承下來,則很難進一步推動工作的進展。如對於新機器的使用,沒有老人的帶領,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工作量,甚至會導致重新調整整個公司的組織架構。

如果說能夠以技術的力量將老一輩工程師的經驗數字化沉澱下來,再賦能給到一線員工,對於一線員工來說產生的是真真切切的價值,這也是行業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亦是杭州靈伴科技研發產品的初衷。

GPT革新,AI+AR正實現工業生產的顛覆與變革

如今,類GPT大模型的發展越來越成熟,以AI為代表的高級人工智慧逐步走向舞台的中央。「AI在AR領域中,承載了技術的核心,AR則以載體的形式讓AI的技術發揮出更多的應用場景」,向文傑談道。未來AI技術更像是各行各業的底層能力,AI+的概念便如當初的網際網路+,對工業會帶來極大的改變與顛覆。

即使監督人員無需到現場也可實時見證

向文傑認為,「AI的發展會讓AR的交互變得更簡單,同時讓工作最核心的部分簡單化;另一方面,類GPT大模型的到來,也有可能推動數據治理得到進一步解決,這對於行業來說非常有益。」

此外,AI還可以將工業領域的培訓、考試與實戰三個模塊打通,形成閉環,解決一線新員工作業的痛點。這也正是杭州靈伴科技以AR智能終端切入工業的一大驅動,通過AR智能終端讓「人」和智能化機械之間實現有效摺疊,打通生產閉環真正實現在技術支撐下的產業融合,最大化地提高生產效率。

「AI在工業中還有個比較好用的地方就是把知識圖譜變得更有價值」,向文傑說道。以長江三峽電力為例,每天三峽電力都可能產生10億級的數據,有圖紙、圖片、視頻等多種形態,AI則可以快速將這些大量的數據作標籤化處理並儲存。

根據《製造業+人工智慧創新應用發展報告》,中國製造業人工智慧應用市場,預計到2025年超過140億元人民幣。可以預見,在當下數字經濟、數字孿生、元宇宙、GPT等概念的加持下,工業智能化正迎來多種可能。而我國相對領先的人工智慧應用企業,均擅長從具體的場景、領域入手,在視覺、語音、自然語音處理等領域落地,正加速實現工業生產的顛覆與變革。

正如杭州靈伴科技在工業領域推出的三款AI+AR產品:5G工業防爆AR頭盔X-Craft、分體式單目AR眼鏡Glass 2、輕量化雙目AR眼鏡Air Pro,場景覆蓋執法安防、實操培訓、工業維修及裝配、智慧巡檢、展陳教育等應用領域。

5G工業防爆AR頭盔X-Craft

以杭州靈伴科技一體式5G工業AR智能防爆眼鏡 X-Craft為例,採用了雙目衍射光波導+DLP光機,可與標準安全帽完美適配,具有防爆、防水、防塵等特點,利用AI與AR新技術提升一線員工作業能力。在AI語音識別技術加持下,即便在90dB工業噪音環境下仍能識別指令,被廣泛用於大型國有企業中。

90dB 的工業噪聲環境中識別語音

從0到1,杭州靈伴科技做深工業市場的「三駕馬車」

2022年11月,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發布《工業元宇宙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5)》,提出我國工業元宇宙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以及保障措施。而據集邦諮詢預測,工業元宇宙將推動全球智能製造市場規模於2025年達5400億美元,2021至2025年復合成長率達15.35%。

2023年4月《2022智慧電廠產業洞察白皮書》正式發布,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白皮書》首次加入了AR相關技術,對於工業數字化轉型與發展來說無疑會成為一個有力的推力。

無論是在政策上還是市場風向上,工業元宇宙正在加速到來。對於入局工業領域的企業來說充滿機遇與挑戰,只是做好市場的深度仍是做好產品、服務與推廣。

而在我國各個工業領域產業中,工業AR有各種各樣的形態,針對不同的場景,即便是在相同的行業中也會有2-3種不同形態的產品。例如培訓、實訓、虛實結合的呈現等場景對硬體與軟體的要求都是多樣化的,因此想打造一款真正適用於各個行業的「通用」產品,存在很大挑戰。

為了能夠真正了解用戶的需求,杭州靈伴科技會讓其產研和銷售團隊長期駐守在工廠,了解一線痛點,共同探索行業應用場景。但針對工業市場研發出一款好的產品,不僅需要考慮形態、功能、體驗等,更重要的是能夠真正把價格打下來,才能保證把產品的品質做好。

如果想把產品價格做到各個行業都能夠承受的價位,同時還能保持一定的營收,不僅對公司硬體與軟體的技術有一定的要求,還對公司的成本管控方面也帶來很大難題。在這方面,向文傑向VR陀螺表示,「只有價格能夠真正打下來,普及的力度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推廣,AI+AR對行業的影響才會顯現出來。」

而把價格打下來最難的點則是降本,只有成本降下來才能推動價格下降。

產業人士熟知降本增效是各個行業永恆追逐的問題,各個企業都會依據各自的發展選擇合適的降本路徑。而杭州靈伴科技在降本方面有個很好的優勢,就是有很強的中台與研發團隊,在技術上將成本打下來。

杭州靈伴科技自2014年成立以來便堅持自主研發創新路線,於2015與2016年先後成立了A Lab(AI實驗室)R Lab(AR實驗室)及光學實驗室,致力發展屬於中國自主的AI及AR技術,目前已獲260+技術專利。

技術可以更好地軟化硬體產品,但如何真正打通工業市場,產品的品牌效益與服務也不能落下。向文傑說道:「整個工業AR體系的需求是很廣,但推廣起來會很慢。例如一個項目從決策、立項、批預算,再到交付與驗證,可能就需要一至三年左右的時間。」

而我國產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每個行業裡面都會有很多細分的場景,杭州靈伴科技的策略則是選擇優先打通國內頭部工業企業,花大量的時間去樹立標杆案例與品牌效益,讓更多的工業看到這種現象;

當企業一直在細分場景中深耕時,為客戶創造了真正的價值,才會獲得客戶的長期信任。當客戶信任你時,自然會願意與企業展開合作,那麼企業所積累的產品價值與品牌價值自然也會顯現出來。

從頭部到腰部再到尾部,讓產業的「飛盤」轉起來,形成完整的閉環,可以說杭州靈伴科技選擇了一條十分正確的道路,而能夠一直堅持做正確的事是大多數成功企業家的基本功。

向文傑表示「即使當下可能轉得會很慢,但從長遠來看,一旦轉動起來,節奏就會被帶起來。一年10萬台、30萬台、50萬台,都是一個從0~1的過程,當行業滲透率能達到20%時,市場的拐點或將會出現。」

未來,相信杭州靈伴科技亦會在產品、服務、品牌三大維度上,能夠不斷為工業AR發展划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AR空間創作工具「靈境」即將上市,真正打通降本路徑

今年,杭州靈伴科技首次發布了其自研AR空間創作工具 「靈境」,該工具的出現可有效降低AR 生產線的搭建成本,手機就能進行空間採集,省掉百萬成本的同時採集效率提升40%,直接降低企業步入工業元宇宙的門檻。

好的產品一定是「由繁至簡」,真正實現簡化工作與生產的作用,正如向文傑所說的「我們不需要把產品做的很酷炫,但要把高門檻成本的核心問題解決透,這樣大家就都可以參與進來,這是打造『靈境』的一個出發點。」

而向文傑認為做好「靈境」有兩個邏輯:

「第一,以用戶為導向,早期普通消費者可能還參與不進來,但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對於B端,企業的IT、行政等部門人員,可以經過簡單的培訓與學習,就可以馬上用起來,不需要再去專門找一個外包公司或者服務商,將這個行業的門檻永遠降下來。」

「第二,更加開放,杭州靈伴科技正不斷地與細分行業的企業進行合作,例如醫療、教育等,大家一起共同打造行業的使用場景,從而提供一套穩定好用且低成本的工具,一起更好的服務好終端的使用者。」

但若想真正做好「靈境」這個產品,仍存在著諸多挑戰,例如,如何讓各個功能實現從完整到穩定再到精準,而每個環節除了精準,動態遮擋等技術細分問題也需要不斷完善,為此杭州靈伴科技每周內部都會進行一場演示,共同探索產品還需要改善的地方。不得不說「靈境」確實讓人充滿了期待,同時能看到國內一家企業在做這件事也讓人覺得欣慰。

在國產一步一步取代海外產品的大背景下,杭州靈伴科技勇做先行者,不斷深耕工業市場,將產品做專做精,真正給一線員工帶來切實的價值。相信在更多像杭州靈伴科技這樣企業的不斷耕耘,工業AR市場會越來越好,不斷向前一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00e4b649c244fbe353152237f1b2a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