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閃爍著點點星光,漫過了朦朧的燈,散落在孩子們的枕邊。
昨夜凌晨時分,北辰媽偶然聽見了早已熟睡的小北辰突然嘻嘻地笑出聲,借著柔和的小夜燈,能看到他眼睛仍然是緊閉著的,但他的嘴角卻不自覺地上揚,甜甜的模樣瞬間治癒了北辰媽的內心:這小傢伙,在做什麼美夢呢?
未來,在小北辰再長大稍許,當他察覺到自己也會做夢的時候,不知道他會不會經常用小手拉扯著我的衣服,好奇地問我道:
"媽媽,夢是什麼?"
"媽媽,夢是怎麼跑到我的大腦里的?"
"媽媽,夢為什麼不能是真的?"
"媽媽,我為什麼會做噩夢?"
我相信,肯定有那麼一天,而到了那時,我會怎麼引導小北辰去認識夢呢?
所以今天,北辰媽想跟各位家長聊聊孩子們的夢。
一、 夢具有哪些特徵
這幾天,六年級的小姑子但凡碰到我,便逮著機會,在我耳邊滔滔不絕地訴說她那關於"第五人格"的夢。這丫頭在國慶長假裡玩手機遊戲玩得可起勁兒了,以致於就連做夢,也是夢到與遊戲相關的。
"嫂子,你知道嗎?在夢裡,我變成了一個穿著白色夾克衫的女空軍,在遊樂場裡和4個小夥伴玩。本來玩得開開心的,可突然有個小丑跳了出來,化著可怕的妝,舉著氣球要抓我們……"
一開始我還頗有興趣地對她說:"這跟你玩遊戲的情節很像啊!這就是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啊!"可後來,這丫頭越說越起勁,已經口若懸河地說了接近半小時,她那無數次"逃跑、被抓、從氣球繩上掙紮下來、被小夥伴救"的循環夢境著實讓我無奈,可我還是耐心地聽著她的娓娓道來,最後我還向她提出了疑問:"你在夢裡幹嘛要那麼累,可以報警找警察叔叔幫忙啊!"
話音剛落,我便遭到了來自一位六年級女孩的白眼:"夢是假的呀,我又控制不了!怎麼找警察!"不禁莞爾,看來啊,11歲的孩子早就明白了夢是具有非實體性、幻想性以及私人性。
非實體性:夢是沒有實體的——夢是假的、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當你醒來時,夢便會消失。
幻想性:夢通常是帶著幻想意味的——在夢裡,你可以天馬行空,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可以在夢裡成立,比如自己化身為橡皮人,在街道上彈來彈去。
私人性:每個人的夢都只有自己知道,別人無法與你的夢連接——所以,要想別人知道你的夢,你需要通過口頭、書寫等具體方式來分享。
那麼年齡更小的孩子呢?他們知道夢有這些特徵嗎?
二、 學齡前兒童對夢是怎樣理解的?
北辰媽回想起以前看到嗯哼在他4歲時的一個採訪,他大大方方地告訴記者說自己做了一個可怕的噩夢,夢裡的他和鄰居的小朋友去遊樂場玩耍,可惜遊樂場關門了,這時有一個魔鬼跑來抓著嗯哼,讓他一直唱《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但是勇敢的他知道夢和現實是不一樣的,所以他沒有哭。
看起來,那時候的嗯哼也早早知道了夢的3個特性。
一些研究人員也曾通過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在學齡前,孩子們已經知道——與現實相比,夢是一種很特殊的存在。
當時的研究對象是一群3歲、4歲的小朋友,研究人員給他們講了4種類型的故事,分別是真實物體類、照片類、一個人做夢、兩個人做夢的故事,等故事講完後,研究人員會詢問一些問題看孩子們是否理解夢的本質。比如:
故事的主人公能不能用眼睛看見故事裡的東西?
如果有別人來了,他們能看見這些東西嗎?
主人公能對這些東西做些什麼嗎?
兩個人做的夢是一樣的嗎?(如果小朋友說是,就繼續問他倆做的夢總是一樣的嗎?如果小朋友說不是,就繼續問,那他倆會不會做一樣的夢呢?)
最後,實驗者統計了小朋友們的回答,發現3歲和4歲小朋友都知道夢是沒有實體的,而且也知道夢有幻想性的特點。但不同的是,4歲的小朋友知道旁人不能直接獲知自己夢裡的內容,而大部分3歲小朋友卻相信大家會做同一個夢。
換而言之,孩子大概在4歲,對夢的認知水平便能與成年人一般。
四、運用比喻引導,保留孩子對夢的期待
孩子們早在嬰兒期便會做夢,那時懵懂無知的他們,尚且分不清現實存在與大腦意識的不同。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在睡眠中,腦海里會呈現出與一個現實世界相似的夢中國度。在一次次地夢魘中,在一次次對父母的詢問中,孩子們終於明白了什麼是夢。
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的哲學思考,關於意識與存在,關於夢境與現實……
那麼問題來了,當孩子第一次詢問:"夢是什麼?"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該怎麼回答呢?
德國兒童繪本《夢是什麼》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情節,每天晚上都會做夢的小鼴鼠約納斯問媽媽:"媽媽,夢是什麼?",結果卻被媽媽說的一句:"夢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弄得稀里糊塗。跑去問爸爸,卻得到爸爸不耐煩地回答:"沒有人會明白夢是什麼!別打破砂鍋問到底!"最後小鼴鼠難過地偷偷鑽洞離開家,向別人尋求"夢是什麼"的答案。
這就好比,家長們僅僅只是教科書式地對孩子說:"夢是不存在的東西,只是人們在睡著後,回憶起白天裡發生過的事情或者見到的人,再加上你內心裡一些隱藏的想法,夢就產生了。"那恐怕,你會失去了很多和孩子交流夢的機會與樂趣。
在繪本里,自從小鼴鼠離家出走後,他得到了很多答案:
夢是一本書,
夢是一把小提琴,
夢是一架望遠鏡,
夢是一隻蒼蠅,
夢是另外一個國度。
得到答案的小鼴鼠快樂地回到家,晚上他還夢見了自己坐在張開金色風帆的小船里,駛向了另一個國度,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國度。
對孩子來說,夢,可以是任何東西。當爸爸媽媽把夢以童話般的形象,生動地描述給孩子聽時,孩子就會把夢想像成什麼樣子。
所以下一次,在孩子主動跟你說起夢時,不妨也發揮一下自己的想像力,用童話般的比喻,讓孩子明白夢是什麼:
夢是天邊一朵的雲,好夢是霞光照映的七彩祥雲,而噩夢就好比暴風雨來臨前令人壓抑的烏雲;
夢是一床軟綿綿的被子,好夢是在寒冷冬天裡蓋在我們身上的被子,帶給我們溫暖,而噩夢就像是被子太小,因而蓋不到的小腳丫,讓你打了個寒顫;
夢是一部在腦海里放映的電影,有時候播放的是喜劇片,妙趣橫生,讓你捧腹大笑,可有時候卻不小心放錯了悲劇片、恐怖片,讓你傷心難過、讓你心驚膽戰,有時候這些影片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有時候放映結束後你就忘記了;
夢是一個繽紛的樂園,裡面有你自己、有爸爸媽媽、有幼兒園的小朋友,有你去過的名勝古蹟、看過的大熊貓、聽過的蕭邦夜曲、讀過童話故事裡的白雪公主;
夢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你會遇到不同的天氣,看到不一樣的景色,有時候陽光明媚,你來到一片花海,在草坪上搭起帳篷吃著野餐,有時候卻是陰雨連綿,你需要經過一座陡峭的峽谷,踩著泥濘的山路,邁過最危險的懸崖。也許你會覺得很害怕,但這時候,你只要使勁讓自己醒來,你便又可以重新出發……
當然,和孩子一起讀一些關於夢的兒童繪本也是一個幫助孩子認識夢的好辦法,比如《夢是什麼》、《我……有夢》、《夢的守護者》、《晚安,夢的精靈》都是很好的繪本。
四、孩子的噩夢——你要仔細聽
誠然,孩子們都喜歡美夢,他們在夢中得以舒展笑顏,甚至偶爾會迸發出咯咯的爽朗笑聲;可孩子們不可能每天都能夢見美好的事物,當噩夢來臨,他們又會眉頭緊蹙,半夜驚醒甚至在害怕地哭泣……
噩夢,它反映了孩子近期內心的緊張情緒,潛藏著衝突的存在。也許,孩子們會因為爸爸某一次沒有聽到自己的電話;會因為在廚房裡看到媽媽宰雞的場面,會因為在幼兒園被同學欺負了等等而做噩夢。
所以當孩子做噩夢時,千萬不要以為只是簡單一句"不用怕,夢都是假的"就能安撫孩子!作為家長很有必要傾聽孩子講述他們的噩夢,對於年齡尚小、語言能力表達有所欠缺的孩子,口頭上難以述說夢境時,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用畫畫的方式,將噩夢描繪出來。然後,家長從夢中了解孩子緊張的原因,幫助孩子找到衝突,進而消除孩子不安的消極情緒。
將孩子從虛幻中拉回現實,家長還可以嘗試以下兩個辦法來幫助孩子驅趕噩夢:
1. 儀式感來幫忙
當孩子向你訴說完噩夢,父母可以做出一些象徵性的舉動,代表著驅趕噩夢的儀式。試著走進孩子的房間,大喊一聲:"噩夢!噩夢!快離開房間!"別小看這種做法,在孩子看來,自己的爸爸媽媽總是有能力解決一切難題。
之前我的一位同事王老師,她曾跟我聊過她女兒芷晴的噩夢。3歲的小芷晴因為第一次到幼兒園報道,似乎有些分離焦慮,一天晚上小芷晴夢到了自己的媽媽總是跑,怎麼叫也不理自己,最後媽媽還跑不見了,因此她很傷心。當時我的同事在認真聽完女兒夢的闡述後,拿出了她平時上課用的擴音器,舉起話筒,有模有樣地跟她女兒說:"有了喇叭,就能讓夢中的媽媽聽見我們說話了!"然後對著空氣大喊道:"芷晴夢中的媽媽注意了,王老師現在警告你,下次在夢中不能那麼調皮了,乖乖呆在芷晴的身邊知道了嗎!"
2. 用羽毛編織美夢
不知道各位家長可曾聽過"捕夢網"?
在印第安部落里,人們會用樹枝編成一個圓圈,外面面包裹上一層皮革,再用牛筋線在圓圈中編織一個網來,順著圓圈垂下來的牛筋線還可以穿上漂亮的彩珠,最後掛上羽毛。如此一來捕夢網就完成了,相傳捕夢網能夠將噩夢困於網內,讓其隨著清晨第一縷陽光消失,而美夢則會順著羽毛傾瀉進人們的夢中……
閒暇時,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個簡單的捕夢網,掛在床頭,並告訴孩子捕夢網的傳說。讓小小的捕夢網,帶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寫在最後:
夢,本就難以解釋清楚。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們保持對夢的期待,消除對夢的恐懼。祝願每個寶寶甜甜入睡時,都能乘上美夢之舟,駛向一個安靜、溫暖、幸福,只屬於自己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