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助土族自治縣,有很多小山村,因自然、地理、氣候等原因,成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然而,也有一些小山村,抓住機遇,結合自身優勢,發展鄉村民俗游,成為周邊各村「取經」的對象,小莊村便是這樣一個村子。
富有民族特色的村大門
小莊村是一個土族聚居村,也是互助土族故土園的核心景區,全村共有161戶620人,土族人口占到全村總人口的98.2%。走進村莊裡,只見這裡環境幽雅、景色怡然,老百姓安居樂業,處處洋溢著安定、團結、和諧的新農村氣象,小莊濃縮了土族民族的精華。
7月19日,出席全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脫貧攻堅奔小康現場推進會的嘉賓來到這裡,實地體驗青海土族歷史文化,被濃郁的土族民族風情所吸引,大家紛紛感嘆於土族歷史文化的悠久與厚重,對海東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給予充分肯定,並稱讚:鄉村民俗游帶火了這個土族村莊。
來小莊 見識多個「第一」
當日,與會嘉賓穿過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村大門,走在筆直寬闊的村道,欣賞觀看由阿姑、阿吾表演的輪子秋、安召舞等土族傳統民俗展演。「來到這裡,給人一種走進民族藝術花園的感覺,彩虹般的土族服裝,熱情奔放的土族歌謠,旋轉如飛的輪子秋,到處洋溢著土族鄉韻。」西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趙樹明說。
精美刺繡獲關注
據土族阿姑包存環介紹,以前小莊村民的生產生活十分艱苦,村內「六亂」問題突出,巷道全是低洼不平的黃土路,人們出行時往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內生動力不足,在很長一個時期內,貧窮成了村莊的代名詞。
時過境遷。如今的小莊村依靠黨的惠民、富民政策,大力發展民俗旅遊業,依託互助土族故土園國家5A級景區這個黃金平台,不斷推動旅遊業發展,著力打造中國第一土族民俗旅遊村。廣西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處處長覃鳳前說:「眼前錯落有致的院落,周邊一排排別具風格的建築物,讓人恰似置身於一民族博物館建築群中,小莊濃縮了土族民族的精華,這是青藏高原上一個了不起的土族小村莊!」
土族安召舞
黨的十八大以來,小莊村始終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作為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石,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在小莊村落地開花,各民族互幫互助同致富,呈現出了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氛圍,2016年成功創建了互助縣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2018年被評為海東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點。如今的小莊村產業特色明顯、基礎設施齊全、民風淳厚樸實、社會和諧穩定,創造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社會治理的多個「第一」:在全縣第一個人均純收入破萬元並穩居第一名;第一個實現「零上訪、零糾紛」;第一個成功實現「楓橋經驗本土化」;第一個成功實現農村人才培訓基地產業化;第一個外來務工人口超過本村人口;第一個第三產業收入超過一、二產之和等,現已成為省內外遊客及專家學者了解體驗土族民俗文化的首選之地。「一個村莊創造這麼多的第一,確實讓人意想不到,我們完全可以參考、學習、借鑑,吸收各種有價值的東西,學以致用。」覃鳳前說。
土族梆梆舞
小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國龍告訴記者,目前全村九成以上勞動力從事和旅遊接待相關的工作,民俗旅遊接待戶達90餘戶,全村160多戶人家都蓋起了二層小樓、開上了小轎車、過上了小康生活,滿臉洋溢著幸福感和獲得感,真正率先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在小莊 領略土族民俗
「小莊村獨特的發展模式,體現出海東在扶持較少民族發展中,重視程度之高、政策力度之大,資金投入之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共服務司調研員陳艷說,在小莊村就能全方位領略到土族民俗風情。
小莊村民俗旅遊業的發展,不但帶動了村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而且及時搶救和保護了部分土族傳統文化,互助縣也不斷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力度,挖掘土族民俗文化,豐富了一批極具特色的旅遊項目,推出了以家庭訪問、飲食品嘗、婚俗體驗、歌舞欣賞、服飾及手工藝品展示、田園風光遊覽為主要內容的土族民俗旅遊項目,使小莊村成為進青遊客了解土族民俗文化的首選之地。
土族輪子秋
提起小莊村的鄉村民俗游,陳艷讚不絕口。她說,到了小莊以後,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築、服飾、飯菜,都讓她真正體會到了濃郁的土族風格,了解到了許多她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小莊村很好地保存了一些地方傳統民俗,並將這些展示出來,真是太好了。」陳艷意猶未盡地說。
「高原的天舞,那是阿姑們婀娜的安召,飛舞的彩繡,律動出迷人的嗦羅羅。」漫步在小莊村村道上,絢麗的安召轉出了土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安召」是土語,意為圍著圓圈跳的舞蹈,是土族人世代相傳的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多用於逢年過節、迎賓送客,走親訪友的喜慶時刻,用安召表達對尊貴客人的祝福和自己內心的喜悅之情,2006年5月被國務院審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土族有關書籍前凝神駐足
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經濟發展處處長宋春華和現場眾多與會嘉賓,一起了解了土族輪子秋表演參加過全國民族運動會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並在現場實地觀看了精彩刺激的輪子秋表演。他說,小莊村形成了「一條龍」的土族民俗特色旅遊服務體系,給遊客表演民族舞蹈,唱花兒,賣刺繡,做農家飯,這些承載著土族民俗文化的遊樂項目、飲食文化,豐富多樣、精彩紛呈,令人流連忘返。
記者了解到,2018年,小莊村旅遊接待人數達68萬人次,收入突破千萬元大關,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不足3000元增至14820元,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宋春華說:「小莊村依靠民俗游、鄉村游,不僅讓全村人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很好地處理好了外來務工人員與本村群眾的關係,民族團結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真正做到了人人共享發展成果的理念, 我要給小莊村點個贊!」
據相關業內人士預計,今後我省農村鄉村游、民俗游將進一步火熱,廣大農村居民將從開門納客的新觀念中持續受益。相信小莊村的明天會越來越好!(記者 李富生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