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總算是有資源了,但這篇文章並非一篇影片推薦。
豆瓣9.1,全球狂買10億美元的最賺錢漫改電影,還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這樣的現象級電影,不需要再去推薦。
去看,去看就對了,相信我。
關於《小丑》,我今天想聊點不一樣的,拋開自影片上映伊始就已被全世界人民,用各種語言夸爛的那些東西,來談談我找到的小丑這一角色的本源所在。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男主的侏儒前同事,在目睹男主殘殺了另一名前同事後,被男主放走,卻因為身高劣勢,無法夠到門鎖,不得不惶恐的拜託剛殺完人的男主幫他開門。
《小丑》大篇幅在講喜劇,但眾所周知其本身並非一部喜劇片,可看到這個段落時,我還是忍不住被情形的荒謬給整笑了。
笑過之後,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在影院裡和很多陌生人一起觀看《小丑》,我也許會把這些笑意憋回去,因為這段笑點絕對算得上是殘忍且邪惡,目睹這種狀況還放聲大笑,難免會被人當成變態。
但在家裡觀影的我,就可以肆無忌憚,笑也就笑了,沒人知道更不犯法,沒有什麼精神壓力。
我不覺得導演把電影里為數不多的笑點設置的如此殘忍是個意外,畢竟托德·菲利普斯在《小丑》之前,最有名氣的作品是百無禁忌的喜劇系列《宿醉》,他也許是全世界最懂什麼叫喜劇的人之一。
導演設置這一橋段,在我看來就是想要向觀眾呈現「喜劇的邪惡」一面,而這種邪惡正是小丑作為反派的重要魅力根基所在。
喜劇是什麼?
在我看來,喜劇就是毀滅,並用有趣的形式來呈現那個毀滅的瞬間。
用文縐一點的話說,就是解構。
讓重要的事顯得不重要,讓一切意義都顯得虛偽,讓人類漫長歲月中沉澱、構建起的美德標準崩塌。
低級的喜劇,利用審丑或是反常識的服化來解構形象,或是利用滑稽的口音,故意讀錯的詞彙,一塊錢四個的諧音梗,來解構人們熟知的語言體系。
抖音上這樣的存在比比皆是,廉價、易模仿、消失和崛起一樣迅速。
稍微好一點的喜劇,利用被放大和誇張的肢體動作,或是濃烈到浮誇的情緒展現,來解構人的行為。
再強一點的,能將前面兩種喜劇融合,模仿某個眾所周知的名人,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一類人,這是對於具體職業、身份,甚至是某個人的解構。
更好的喜劇,是用文字和語言,解構小到生活中的所見所得,大到某種思想、道理、道德準則,甚至哲學思考。
但喜劇這樣的「破壞」行為,必然導致其向虛無主義傾斜,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優秀的喜劇人,都有著玩世不恭的性格,甚至會做出一些正常人難以理解的事,且不以為然。
面對喜劇,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意義。
同樣,這也就是為何喜劇總是伴隨著嘲諷與冒犯,經常會有哪怕是成熟的喜劇人,因為一個段子被觀眾指責冒犯了某個群體。
人類就是這樣的物種,面對一個笑話,自己沒被冒犯到時,就笑的前仰後合,一旦觸及到自己,就難免要上綱上線了。
這是一種必然,無可避免。
一個幽默的老師,未必能講好課,因為他往往會解構知識,反過來說,這也是為什麼課本大多時候無趣的原因。
即便是喜劇的理論知識,也無法用喜劇的方式寫作而成。
在不久前的一期《奇葩說》里,正反雙方討論「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你救哪個?」
李誕說了這麼一句話:「我覺得名畫,最好的歸宿就是燒了。比《蒙娜麗莎》更美的,是正在燃燒的《蒙娜麗莎》。」
這顯然是對藝術存在價值的一種解構,但我個人還是第一時間聯想起了燃燒中的巴黎聖母院,這使得我覺得熒幕里那一張張開懷大笑的臉,瞬間顯得有些刺眼。
當然,這並不妨礙很多網友認為李誕是全場表現最好的一位,因為他足夠好笑。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姜思達的節目《僅三天可見》中,採訪對象池子帶著姜思達,去和自己的一眾脫口秀演員好友野餐,其中有《脫口秀大會》新任冠軍卡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舞台有多炸。
卡姆見到姜思達後,握著他的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位就是肖驍吧!」
眾所周知,姜思達正是因為和肖驍的撕逼離開了《奇葩說》以及老東家,而且兩人還很是撞型,卡姆的幽默顯然足夠具有毀滅性了。
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好的喜劇演員總會有很多人討厭他,因為他必須要「搞破壞」,而且這種破壞是沒有售後的,他們打倒舊的卻不樹立新的。
這難道不就是小丑嗎?
相信很多人都認同,小丑之所以是最有魅力的反派,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毀滅沒有任何目的,他不想統治世界,不想擁有財富,也不想拯救什麼,甚至連最俗套的「永恆」對其也毫無吸引力,他就是熱衷於毀滅本身。
而這部《小丑》讓我明白了,小丑的毀滅也許也是有目的的,他命中注定是個「喜劇演員」,於是他用真實的毀滅和無法重建的解構,完成著自己最盛大的「喜劇表演」。
甚至小丑「Joker」這個名字,都誕生於解構,這是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脫口秀主持人,在調侃男主的一段酒吧表演時,對男主的稱呼。
從某種意義上說,羅伯特·德尼羅的角色,正是小丑精神上的父親!
於是,男主在完成殺母弒父之後,小丑正式誕生。
立足於喜劇核心力量而生的小丑,對觀眾有著致命的吸引力,這就和我們喜歡看喜劇一樣容易理解。
他們都把我們生活中需要嚴肅對待的一些東西,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抹殺掉了。
但我並不很能理解那些將小丑視為精神偶像的人,小丑除去毀滅並無其他價值取向,那麼毀滅之後怎麼辦?沒有答案。
沒有重生的毀滅,就僅僅是瘋狂而邪惡的,其他啥也不是,不偉大、不深刻、不牛逼。
所以,小丑註定是反派,是大惡人,是精神病,如果小丑去構建了什麼,那他就不是小丑了。
小丑永遠不會是英雄,就像喜劇永遠不會用於教書育人。拿小丑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愚蠢程度不亞於拿相聲當思想品德課聽。
當然,這不妨礙人們愛小丑。
誰又不想在總有這裡那裡不順心的現實生活中,逃走那麼一刻,跟隨小丑喊上一句:「操你媽的世界,毀滅吧!」
然後在恢復理智後,乖乖去寫作業/做社畜/接孩子/趕一篇《小丑》觀後感並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