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犯罪較現實犯罪之差別:六問《少年的你》

2019-11-08     星期五文藝

星期五言:如果你看過王爾德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或許會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似乎觀者對文學電影中的犯罪感觸跟現實的不太一樣。到底不一樣在哪裡,來看:我們可能會主動找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電影也好戲劇腳本也罷),如痴如醉地感受命運女神對他的蹂躪,似乎我們對劇中的殺人、亂倫、自殘有了一種天生的免疫力。更別說我們看什麼「古惑仔」之類的暴力犯罪片了……而現實呢,試想:如果某個打架、強姦、殺人事件就發生在你家樓下某個陰暗角落裡,你會上去湊熱鬧圍觀?開什麼玩笑,光那血腥與陰暗就已經讓人毛骨悚然了,哪還有你情感宣洩的餘地!

到底是什麼造成的這種觀者感受上的天壤之別?就電影而言,其實說好聽了那是藝術、是古希臘式的悲劇、是哥特之美在作怪,說不好聽了,那就是一種渲染技巧!渲染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顯然,創作者希望更多的人來圍觀、議論而不是被犯罪嚇的躲開,更不是被犯罪嚇出心理陰影。注意:這裡看者圍觀的是那些渲染效果,而不是犯罪本身。這也是非現實主義電影和現實主義電影最主要的區別。

闡明完這一觀點後,我們來進入今天要探討的主題:估計很多人已經想到了最近在熱映熱議的電影《少年的你》了。本人必須得承認這部電影所起的的社會警示價值以及其所能夠誘發觀眾的思考空間。但回歸到理性上來——如果你在看這部電影時感到悲憤、壓抑甚至傷心落淚,那麼請務必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你的感觸到底來自暴力犯罪本身還是來自那對少男少女的愛情遭遇再或是其他的什麼事情……換句話,從電影角度說:劇中那些什麼母親欠債啦、欺人者被殺啦、班主任被撤職啦、主角被打啦之類戲份到底是闡釋犯罪的職能多一點呢,還是為最後的愛情悲劇、戲劇張力做鋪墊的功效多一點呢?

帶著這些疑問,來談談這部《少年的你》吧。


一、我們從視覺上到底看到的是什麼?

這裡說的視覺包括電影色調、打光以及明星臉。

顯然,《少年的你》的色調和打光風格是非現實主義的。

那麼現實主義電影的色調和用光是怎樣的呢,籠統地說就是暗色調+自然光+散點(非焦點聚光)。這在導演侯孝賢電影里體現的再典型不過了。當然也包括很多歐洲導演。

《風櫃來的人》劇照,1983,導演:侯孝賢

不過用非現實主義手法表現現實犯罪的導演也不在少數,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最典型,他強烈的色彩對比近乎能讓人產生逆反與嘔吐傾向,

《殺人短片》劇照,1988

更別說那些歐美黑色、黑幫電影導演了,最典型的要數科波拉的教父系列了——單光高明暗對比度產生出的戲劇光效果,讓那些犯罪顯得更讓人「反感」了。

《七宗罪》劇照,1995

回頭來說《少年的你》,作為一部校園犯罪題材電影,它的色調和用光既沒有走自然主義的暗色調與自然光,也沒有用上非自然主義的明暗對比與色彩反差,相反,它用的幾乎是滿光、暖光。

這種滿光與暖光顯然不是為那些暴力行為準備的,而是為鏡頭下的焦點人物準備的,焦點人物是誰呢:一個陳念(周冬雨),一個小北(易烊千璽)。(巧合的是,這兩個故事裡的焦點人物或者說主角剛好又是現實生活里的兩位明星)

如此,我們便不難解釋為什麼兩個主角被打的滿臉傷痕,我們視覺還能穩穩地承受,而換成《美國往事》那種鼻青臉腫我們卻一秒鐘都承受不了的緣故了。

《美國往事》劇照,1984

好啦,既然我們從視覺上看不到犯罪行為的殘酷,感覺不到犯罪的可怕,那就來談談故事的焦點吧。

二、我們從焦點下看到了什麼?

這裡的焦點包含兩層:一層是鏡頭焦點,一層是故事焦點。

鏡頭焦點(包括燈光的焦點)前面說過,幾乎都在兩個主角身上,而且是滿光、暖光。那麼兩個主角得到這種焦點的待遇後,在這部電影中需要完成什麼任務呢:是呈現校園犯罪這個社會現實?還是演繹一場愛情悲歌?或者說兩者哪個占的比例大一點呢?

我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單從色調和布光來看,滿光和暖光的風格已經證明那不是為犯罪事件準備的了(那是為男女主角準備的)。從鏡頭焦點來說,電影里更沒有什麼過分的畫面(包括血腥場面或不雅場面)。
有人說,那些殘酷畫面沒必要非得演出來,可以通過開放式的空間讓觀眾產生聯想(「星期五文藝」在《得「空間」者得天下!談電影空間...》這篇文章里談過「隱藏的空間」這個概念),沒錯,關於校園暴力這種東西完全可以用這種方式讓觀眾自行腦補,可問題是,鏡頭的焦點真的在這些隱藏空間裡嗎?換句話說,我們在看那些夜晚街頭鬥毆的戲份,或是幾個未成年人在欺負另一個未成年人的時候,想的是什麼,是暴力的恐懼嗎?是被羞辱的痛苦嗎?是對這一社會現象的瞠目結舌嗎?我看不盡然!

(注意:我們在看電影里那些欺凌事件時,如果感到了對欺者的憤恨和對弱者的同情,那屬於一種情感的醞釀與宣洩,那只能將焦點最終引向主角而不是犯罪本身)

帶著以上問題,我們再來看故事的焦點是什麼——

從編劇的角度來講,故事的焦點即為故事的結局(終點),通向故事終點的那些節點稱為「情節點」,而推動情節點向前發展最終到達終點的催化劑是「矛盾衝突」和「戲劇張力」。

好,我們先來找找《少年的你》的終點——

要找到終點不難,我們只需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看這部電影期盼的是什麼!這再明顯不過了,電影幾乎所有的戲份都在引導觀眾期盼一件事情,那就是:男主角和女主角最終能否走在一起(或者再直白一點:兩個有情人能否終成眷屬)。該片的結局也印證了這個故事焦點的趨向。

圍繞這個終點,我們不難找出電影里的幾個情節點:1、女主角的朋友自殺(導致自己成為被下一個欺負的目標)2、女主角邂逅男主角 3、女主角被追後尋求男主角保護 4、女主角被拍裸照事件後男主得知

大家注意:這1、2、3、4個情節點加上終點,便是這整部電影的故事框架!如果你能將這個框架從整部電影中剝離出來,便不難看出一個問題:這部電影其實講的就是一個為愛犧牲,最終收穫愛情的悽美故事。

帶著這個認識,我們進一步來看那些在情節點直接起催化作用的「矛盾衝突」和「戲劇張力」,看這些東西能體現創作者怎樣的價值觀和創作初衷——

三、我們從營造矛盾衝突和戲劇張力的那些段落里看到了什麼?

先來看電影第一個情節點(女主角的朋友自殺)之後發生了什麼。女主角遭遇街頭的一場小混混的打架鬥毆。與其說是遭遇打架,倒不如說是邂逅男主角,注意細節:女主角在被捲入這場鬥毆中後,勇敢地吻了那個被打男孩兒的嘴……

多麼高明的藝術障眼法!它成功的打消了大眾對暴力畫面可能產生的反感與牴觸,讓這場暴力遭遇蒙上了一層浪漫邂逅的色彩。當然這不是隨來之筆,它是完全吻合電影那個「愛情終點」的!

再來看第二個情節點之後發生了什麼。顯然,光一個邂逅不足以推動情節向前向終點靠攏,於是,女主角再次被欺負(被追事件),之後,她正式向他尋求了保護(兩人關係自此確定)!千萬別小看這個保護,它為之後男主角的抱負、掩蓋、犧牲計劃埋下伏筆。

那麼,又是什麼讓他能義無反顧地為她犧牲,或者說是什麼推動矛盾進一步激化,從而向終點發展,是男主對女主第一次挺身而出的報恩嗎?是那些欺凌事件嗎……
我認為這些都不是,推動情節向前發展的東西只有一個,那就是「愛情」!注意細節:女主第一次在男主家住,導演就已經在很多地方做出了性暗示(潛意識強加),包括女主脫衣服,包括兩人躺在床上發生的那個「硬不硬」的冷笑話。

而在第二次女主被打後在男主家洗澡,導演再次突出了女主的身體美……類似這種暗示在電影中太多了。估計很多聰明的影評家會把這種情節闡釋成一種導演對青春之美的象徵性隱喻,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我更覺的這些伎倆是在調觀眾的口味,什麼口味,自然是對終點那個圓滿愛情渴望的口味。

而這種口味越是強烈,男主最終的犧牲與悲劇色彩就越感人。
這種故事創作的思維絕對不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思維,而是《英雄本色》、《古惑仔》、《無間道》的思維,它重在一個江湖義氣,重在城牆扶弱,重在愛情信仰之上……這種思維往往換來的是票房。這當然也是商業片慣用的套路。

而使用這一套路勢必需要做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樹立好與壞、正義與邪惡的兩面。而這種設置犧牲稀釋的便是現實的真實性與複雜性。

我們回頭來看電影中那些人物的塑造,除了主角,其他人無一充滿了臉譜化,這點尤其體現在電影對每個學生家長過場式的展現。而真正用在青少年內心以及思想展示上的東西,除了男女主角,幾乎沒有了。(這對於現實題材,這是不平等的)

好,我們回到男女主角,在他們身上,除了之前那些江湖義氣、愛情信仰之類的東西,還有什麼呢!繼續看——

四、我們從主角性格上看到了什麼?

很可惜,我們從兩個主角身上除了看到青春靚麗的面孔外,再沒有什麼是在他們那個年齡段該出現的東西了。相反,他們那種成熟的說話口吻以及沉穩的辦事方式恰恰暴露了隱藏在背後的創作者試圖說教的動機。

像什麼「我只是個小混混不值得愛」、「我沒有青春」、「我會等你……」這都是藝術包裝下的「老者口吻」,而不是一個未成年人的口吻。為什麼這種不切實際的口吻會用到兩個未成年人身上,作用大概有二:一是能美化主角,增強明星感染力,二是產生高高在上的家長式的說教效果。

而這兩種效果似乎都跟社會霸陵以及少年犯罪問題本身關係不大。

再回到校園暴力這一社會話題上,到底兩個主角的愛情在電影中占了什麼地位呢?較之那些商業價值,它又能產生多少社會價值呢?

五、到底是在演愛情還是在演校園暴力?

或者說:這到底是一部涵蓋青春愛情的校園暴力片,還是一部搭著校園欺凌話題的青春愛情片。

這個問題直接決定了觀者的生理與潛意識觸動在哪!而生理和潛意識上的觸動,我認為才能真正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什麼意思呢,就是某些學生在看完這部电影後,生活中碰上類似事情會感到臉紅,某些家長看完後會感到內疚吃不下飯,某些教育工作者乃至法律制定者看到這片後會羞愧的睡不著覺,只有這樣,校園欺凌乃至青少年犯罪的問題才有可能得到遏制。

有人會說:難道這片引起的社會輿論與熱議還不夠嗎!

對此我得對這話更正一下:應該說是「網絡輿論與網絡熱議」(再或「朋友圈熱議」)。

我實在無法推算或求證這種網絡熱議能對社會現實造成多大的影響和改善,能否推動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喚醒教育者的良知,我只知道去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王》,熱議之後,除了票房大賣之外,去醫院看病該看不起的還是看不起,藥店的藥該多少錢還是那麼錢,滿大街的保健品該怎麼賣還怎麼賣!另外,本人身邊接觸的那些「學校」,他們該怎麼抓成績還怎麼抓成績;朋友圈裡發完牢騷的人該怎麼上班還怎麼上班……

當然,藝術承擔的不該是改變,而是警示與還原。那麼我們再回到本段開端標題上來:這部電影到底是在演愛情還是在演校園暴力呢?

我想這是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該思考的問題。

六、到底是商業類型片還是反類型、反故事片?

我們拋開社會問題,回到電影評論的範疇——很奇怪,這部電影夾在類型片與反類型片之間表現出了一種游移不定的矛盾性。

這個反類型與類型化的分水嶺在我們前面提到的第四個情節點處——女主角被拍裸照事件後男主得知。

為什麼說這是個分水嶺,因為電影故事自此開始走向了一個「犯罪懸疑」的類型化套路!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單拿這一部分看的話,可以說她是個很精緻高明的犯罪懸疑片:

懸疑的重點在於誰殺了那個「魏萊」;懸疑的營造在於導演對殺人埋屍的經過採用了倒敘抖包袱的手法;而懸疑的戲劇張力在於謎底被解開後觀眾對男女主角命運走向的糾結。(註:這時的犯罪被拉倒了校園外,而且將犯罪引向犯罪偵破這一概念)

以上這三點讓电影後面不到一個小時的戲份與之前部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反差在哪裡:1、它偏離了「校園欺凌」的方向 2、它由呈現變成了講故事 3、它的節奏變了速

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反差,本人不敢揣測創作者的意圖和能力,但至少這種反差給本人造成了這樣一種意向:他們既想掛「校園欺凌」的熱點,又想塑造男女主角的「個人魅力」。注意,這個「魅力」包括個人英雄主義(體現在男主的犧牲上),包括鬥智斗勇(體現在兩個未成年人與警察的周旋上),當然也包括兩個主角對愛情的執著(體現在兩人被審時的堅定上)。

如此,我們到底該怎樣定位這部電影的類型呢?我們到底是在被後半部分的故事打動,還是被前半部分的欺凌事件觸動?

七、那些經典的少年犯罪類電影是怎樣的

回到這部電影所產生的輿論焦點上來——真正的犯罪動機以及青少年暴力到底來自哪?我想沒哪一個專家學者敢輕易下結論的,更別說非社會學、犯罪心理學專業的電影導演了。那麼,那些經典的關於青少年犯罪題材的電影又是怎樣表現的犯罪的呢?

先來看2003年的《大象》:

導演的個人風格超強,他幾乎用十來個高中生的主觀視角產生的N條線拼湊起了這部電影,而這些看似流水帳的主觀視角最終匯聚到一個點上,沒錯,就是電影結局的那個慘無人睹的校園槍殺事件。但我們從這部電影里,只看到了犯罪本身,以及跟犯罪相關的每一個目擊者(包括受害者、施害者)的對等鏡頭,可以說這是部地地道道的校園犯罪電影。

再來看2009年的《白絲帶》:

導演表現少年犯罪的手法著實殘酷,他通篇幾乎只在演兩件事:一個被害者的遭遇(包括被繩子勒馬摔斷腿的醫生;被眼睛燒傷的智障兒;被毒打的孩子……),一個是孩子們的家庭瑣事(包括玩耍、受訓等等)。直到電影結束,那些犯罪元兇也沒水落石出。我們通篇所能感受到的只是籠罩在整個村莊上的犯罪的恐懼。

而2011的《凱文怎麼了》:

電影的焦點在一起惡性校園犯罪殺人事件上(犯罪者是未成年的凱文),可電影卻幾乎沒給犯罪事件一個鏡頭,轉而通篇在演凱文的父母,從其父母相識在床上懷上凱文那一刻演起,一直到悲劇發生……電影只取其犯罪的一面深入探討下去。

再看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終點是未成年男主角殺死了未成年的女友。而電影在這之前用了近四個小時的時間演孩子們瑣碎的日常生活(包括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校外生活等等)。若不是最後悲劇的發生,我們欣賞的大概只是一幫孩子的童年傳記罷了。

「星期五文藝」曾做過一期電影推薦:《啟示:關於青少年犯罪的10部電影》,如果大家真的關心此類問題,並期望需求到一些答案,不妨耐心看完這10部電影,以此對比、辯證、參考。

看完以上電影,你會發現它們有一些共同點:

1、這其中沒一個導演敢輕易去解釋犯罪根源的,他們只是儘可能多的把事物的多個面表現出來(相反,他們更多體現出的是一種未成年犯罪的無邏輯無動機性);

2、沒一個導演將故事和鏡頭偏離「犯罪焦點」的;

3、沒一個導演鏡頭下的「未成年人」像《少年的你》里的男女主角那麼成熟智慧的!(相反他們更多表現出了脆弱、無知、不成熟的一面)

回到開篇「電影里的犯罪較現實犯罪之差別」這個主題,縱觀《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它的電影美感是具有了,愛情的美感也好,生死離別的悲劇美感也罷,再或是偵破懸疑的類型片美感……然而,一部試圖反應社會問題的電影,光有這些美感是不夠的,搞不好還會讓觀眾的關注點走偏,讓那些犯罪事件本身的呈現力量被稀釋。

而作為社會犯罪本身,它本該是不堪入目的,讓人生理上逆反的,對比藝術作品,它就像《道林格林畫像》里的那幅畫的兩面,一個真實而醜陋,一個華麗而虛幻。


最新口碑電影解讀,關注【星期五文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ngiT24BMH2_cNUgHUx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