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花是塔爾寺「三絕」,捏制需把手浸泡在雪水中,歷時3個月

2019-12-09     聲宏紫閣

但凡到過青海塔爾寺的遊客和信眾,都知道塔爾寺有「三絕」,分別是堆繡、壁畫和酥油花。或許人們對製作推繡和壁畫會習以為常,但是要說用油來做「花」,估計人們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有些異想天開了。今年金秋時節的青海塔爾寺之行,讓我真切地看到了,塔爾寺的僧人們把一般人都認為是異想天開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去塔爾寺的車上,導遊一再提醒塔爾寺裡面是不准拍照的,於是就放下了笨重的單反,當看到巧奪天工的酥油花時,覺得太驚艷了,真就後悔沒帶相機了,暗想,哪怕偷偷地拍一張也好。



顧名思義,酥油花是用藏區的酥油製成的,酥油是深受藏民們喜愛的奶油類食物,這種用牛奶經過反覆攪拌後提煉出的黃白色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膩,可塑性極強。因此,藏民們才會想到用它來雕花。只是,用酥油來雕花源自何時何處呢?



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獻於佛前以示崇敬之心,以後各藏傳佛教寺院相繼使用,將其視為禮佛珍品,獻酥油花遂成為正月祈願大法會的重要內容。



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時,組織製作了大型立體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於佛前。此後,酥油花傳入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在此相沿成習。每到正月十五,塔爾寺便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燈節,人們做花、賞花,祈求吉祥平安,幾百年來從未中止。



酥油花製作周期長,工序複雜,從準備工作到正月十五正式展出時往往要歷時三個月之久。由於酥油花的融點很低,攝氏15度就會變形,25度左右就會融化,為了防止體溫對酥油花的影響,塔爾寺的僧人們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為防止手溫回暖,必須不時地浸冰水、抓冰塊,讓手指保持冰涼。如此一來,藝僧們的手上大多會生出凍瘡。如果沒有對佛的度誠之心和對宗教藝術的獻身精神,是很難做到的。



塔爾寺有「藝術三絕」,分別是堆繡、壁畫和酥油花。難得一見。如果你想對塔爾寺神秘的藝術三絕有更多的了解,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塔爾寺三絕,就能看到更多相關的知識,大家可用頭條搜索試試。



酥油花製作的工序有四道。首先是「扎骨架」根據所表現的內容,用加工的柔軟草束、麻繩、竹竿、棍子等物紮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骨架」。其次是「做胚胎」。用油泥裹在骨架上完成大造型,近似麵塑或泥塑。三是「敷塑」。調和五顏六色的油塑原料,塗塑在做好的形體上,有的還要用金、銀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最後「裝盤」。將塑好的酥油花按設計的總圖要求,用鐵絲一一安裝到位,固定在幾塊大木板上或特製的盆內,高低錯落有致,件件立體懸空,觀賞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瞻。



酥油花雖名曰「花」,但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主要以神佛祖師、菩薩金剛、文臣武將、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山林樹木、花卉盆景組成各種故事情節,形成完整的立體畫面。塔爾寺的「三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中外藝術愛好者的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mq-8m4BMH2_cNUgoU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