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審美篇——莫蘭迪色

2019-09-26   學設計的陳阿蛋

解讀莫蘭迪。

席勒曾說:「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這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如今,社會最缺的不是文化教育,而是審美教育。文盲已越來越少,然而美盲卻越來越多。在這個時代,沒有審美,似乎是一個靈魂的缺陷。

有沒有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越是相對落後和貧瘠的環境,越是偏愛亮麗繁複的花紋色彩。反之,越是先進和富庶的環境,越青睞簡潔淡雅的圖案顏色。

細究也不難解釋,相對匱乏的資源條件下,缺少的是「豐富」,因此總想要更多,因為能讓人有「擁有感」。而隨著生活的富裕和發達,擁有的已經足夠,所以更需要克制,隨之開始追求極簡。對待生活和態度,也從「我要更多」變成「這樣就好」。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莫蘭迪的藝術。他的優雅、克制、簡約、禁慾,憑藉由內而外散發的靜謐高雅,早已席捲了審美與設計的所有領域,被賦予了最高階的生活和審美品位。真可謂是,流水的時尚風,鐵打的莫蘭迪。

本期就讓這個終身未婚的男人,教會我們何為高級審美?與此同時,來解讀為什麼這個終生遠離「時尚潮流」的人,卻創造出備受當代追捧的「時尚潮流」?

喬治 • 莫蘭迪

Giorgio Morandi

1890年誕生於義大利博洛尼亞

1964年逝世於義大利博洛尼亞

74年的人生,從未離開過故土

大半生與三位單身的妹妹生活

喬治 • 莫蘭迪,始終孤身一人

臥室即畫室,日出日落很平淡

只有靜默的風景與單調的瓶罐

好比修行的日課,執著而重複

這幾乎成為他終生的行為藝術

終其一生

他始終對靜物保持著忠誠的凝視

因為越是簡單、平淡無奇的事物

就越能從環境多餘的詮釋中解放

靜觀莫蘭迪筆下的靜物

會莫名生髮出某種近似宗教般的體驗

灰調色塊淡淡塗抹在石灰底的牆上

失去了原本飽和色的強烈和濃重

彼此溫柔和諧優雅的和諧共處

給人如水般溫柔的

精神慰藉

01

顏色的高級

欣賞莫蘭迪的繪畫,首先會被其色調吸引。每個色塊都隔離了顏料原本的光澤,蒙上一層略顯灰暗的中間色調,削弱了飽和色原本的鋒芒和尖銳。

然而,這些孤立看來都毫無生氣的顏色,經他的巧妙擺弄,不但不髒不悶,反而熠熠生輝,顯得高雅精緻,渾然天成。

艷麗的色彩帶有本能的吸引力,而低飽和度的色彩傳遞出的情緒很少,具有與生俱來的距離感:意味著不需要譁眾取寵,依然具有致命的魅力。這種選擇的深層含義,是更有底蘊、更高級的自信。

同時,降低的色彩飽和度,實質也削減了色彩對情緒的影響力,舒緩和平衡產生含蓄的深遠感,意味著觀看的情緒和節奏,交給你自己。

相似的「灰色調」表達,很像文藝復興早期大師的畫作,如喬托、馬薩喬等。當時受繪畫材料的限制需要石灰打底,同時受氣候環境、以及時光流逝的影響,最終呈現的畫面都蒙上一層灰灰的色澤。

馬薩喬《納稅銀》

莫蘭迪深受這種色調感染,將各種成色溫潤的淺灰色,連同其中蘊含的靜氣和聖潔之感,一同納入創作之中,成就了屬於自己的獨創性的色調。

這種色澤塗抹的靜物,有種由布面漫延至整個空間的溫暖,仿佛從質樸灰色器物的內部,朦朧地彌散出珍珠般的詩意光芒。

正因為「莫蘭迪色系」配色飽和度都很低,所以,即使是紅+綠、藍+黃這種撞色組合,也只是顯得輕柔明快,完全沒有高飽和度撞色的那種激烈的刺激感。

「莫蘭迪色系」啟發了時尚的風潮

在這些低飽和度的色彩隨意搭配

都能自然呈現溫柔而優雅的質感

「莫蘭迪色系」有其深層內涵:莫蘭迪色系的衣服,能凸顯人本身的氣質而非衣物。莫蘭迪風格的家居裝飾:能讓環境寧靜,襯托出空間自身的氣場和格局。

因此時裝、美食、包裝設計、室內裝潢,都瀰漫著一陣溫暖與高冷兼備、清新與柔美並存的莫蘭迪風。

02

選題的高級

莫蘭迪一生1264張畫作,除去極少的風景畫,幾乎都是「瓶瓶罐罐」的靜物。

藝術史上靜物畫家很多,比如卡拉瓦喬、威廉卡爾夫等。絢爛奪目的物件充斥其中:玻璃杯、綢緞、金屬和貝殼,竭盡全力的搶奪著視覺焦點。

莫蘭迪筆下的靜物卻只有一種

有限而簡單的杯盤瓶罐

蒙著一層淺灰的調子

安靜的與世無爭

每筆都樸素的

令人心動

莫蘭迪認為:「越是簡單和平凡無奇的物件,越能從多餘的詮釋中解放,呈現出最本質的靈魂」。

他賦予一個水瓶整個畫面,一種前所未有的關注,並且用一生踐行始終。把日常生活的平凡之物,上升到遺世獨立的層面,散發出無法付諸語言的謹慎物慾。

莫蘭迪選題的高級,就在於別人都在做加法的時候,他卻在做減法。

當其它靜物作品,都樂於展示那些異於平凡的璀璨奪目之時,莫蘭迪意識到:具有重要表現力的藝術不一定是奢華的,低調的東西也有它的感染力。用前所未有的專注,賦予最普通之物,最高級的靈魂,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溫暖呈現。

如同《小王子》里的玫瑰花

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所付出的時光

使得這朵玫瑰,如此與眾不同

這種外表樸素,但追求質感的趨勢在時尚設計界也開始風靡,曾經華麗的奢飾品開始漸趨簡潔,試圖傳遞一種真實拙稚的感覺。

例如有些高奢品牌,也會用頂級材質設計類似老布鞋般,簡潔淳樸到極致的單品。

曾經奢華標配的高端定製箱包

新一季畫風也開始起了變化

摒棄多餘的設計和辨識度

索性一個樸實的大Tote

低調到極致的簡單

不僅是時裝和配飾,家居單品也一樣,會特意用上等陶呈現這種樸素的做舊效果。回歸純凈和本質,發掘至簡中的至美,呈現出不菲價格與低調外觀的差異,賦予了「高級感」以全新定義。

03

表達方式的高級

那是20世紀上半葉,世界大戰的烽火燃遍整個歐亞,藝術潮流更是風起雲湧。從立體主義到印象派,風格形式喧囂燦爛,藝術家都在努力找尋獨特的表達方式。

莫蘭迪早期也非常想找到某種「獨特語言」,在經過無數的模仿、興奮、茫然和探尋後,徹悟:這些都不是我想表達的。

莫蘭迪認為:「可見世界是一個形式的世界,是由形態、色彩、空間和光線決定的,要用圖像去表達支撐世界的那些感覺,幾乎是徒勞無功的。歸根到底,那是與物體沒有關聯的間接感知而已」。

對於莫蘭迪而言:「所謂的真實,只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真實」。

他試圖通過純粹形式的圖像,摸索世間萬物背後的成因與道理,藉助反覆排列的單純器物,回歸視覺感知的純粹世界。

因此筆下的靜物,沒有複雜構圖和絢爛色彩的干擾。大片灰的色調,就這樣靜靜空著,漫延出淡淡的從容、沉穩和含蓄,有種力量相互制約所達到的完美平衡,靜靜地釋放著最樸實的震撼力。

既不單調,也不張揚,看似漫不經心,卻又清麗脫俗。

莫蘭迪

嘗試捕捉事物最深刻的標識

建立起一個現實物體的幻影

形色的純粹與邏輯的規整性

巧妙地構成泰然自若的境界

湊近看會發現刻意虛化

的邊緣和平面化的明暗

仿佛伴隨著輕微的嘆息

以最低調和優雅的姿態

傳遞最深刻的真實含義

因此在莫蘭迪之前的靜物,儘管刻意追求線條與形狀的真實,卻都沒有莫蘭迪式強烈的空間和意境的存在感,儘管他們色彩淡雅,模糊而扭曲。

簡單到了極致,喧譁化為寂靜

柔和的光線漫溢著靜止的空間

清晰卻不刺眼,溫煦不帶火氣

黃油般淡淡地塗抹在物件各處

時光仿佛融化在靜物無聲戲中

就連宮廷劇《延禧攻略》也出了莫蘭迪色系,用令人舒適的低飽和度色調來平衡視覺。讓整個劇中的服裝、配飾和場景看起來有一種不明覺厲的高級感。

在視覺領域,莫蘭迪賦予模糊的形象,以變化的可能。在知覺領域,又讓形式間保持著嚴謹的數學聯繫,同時游移著閃爍不定的情緒。正是在這種嚴格性與情緒的融鑄中產生了想像與詩意。

畫作中儘量隱藏的「形而下」的筆觸,主旨不在改造或重塑景觀,而是擠兌出平凡事物中「形而上」的精神,那種幾乎沒有任何細節感的永恆定律。

04

知行合一的高級

莫蘭迪生活在一個喧囂而熱烈的時代。藝術家都興奮的奔向藝術之都巴黎,他卻決定留在家鄉博洛尼亞,度過此後的漫長一生。

即使義大利如此浪漫而多情,別人花樣的盡享人生之時,莫蘭迪又選擇了孤身一人,與一屋子的瓶瓶罐罐,相守終生。

對莫蘭迪而言,最大的選擇不是生活在哪裡,而是能否找到自己認同的生活方式,並願意遵從內心而度過一生,無論外界和環境如何變化。

當不再把關注點放在別處時

我們才能開始慢慢找到自己

莫蘭迪用淡泊的一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任何一個時代,能夠做到「樸素」二字,活得很淡泊,這樣的人都會是一種可貴的純粹。很超脫,很高級。

因此,觀看莫蘭迪的畫作,很容易就陷入一種治癒的片刻,一種適合默想的沉靜空間。那是因為賦予他們生命的人,有一顆平靜而超脫的靈魂。

通過捕捉那些簡單事物的精髓

在時間的往復中流溢出最溫暖的真誠

從而刻畫出對事物的認知和感覺中

最為「形而上」的部分

因為生命本身也如同織物

在隨時消散的編結過程中

無數的織線被聯結在一起

在持續重複更新和消耗中

才塑造出此刻留駐的真實

莫蘭迪作品中傳達出的美感,不僅是視覺上的簡單和寧靜,同時也是精神上的。

當一個人

希望去抓取這個世界的本質

而非僅僅流於表面的現象時

那回歸莫蘭迪藝術是必要的

莫蘭迪的藝術之所以高級,是因為表達方式乃至整個人生狀態,都符合時代追求的「高級感」—— 藏而不露、化繁為簡,帶著淡淡疏離感的含蓄、克制、矜持以及平和。

平淡色彩背後的永恆魅力,就在那種高深莫測的、神秘的、人性的,「看似在場又不在場」的東西。

「極簡」

往往意味著留白背後

試圖表達的更多

而「克制」

則代表著表面之下

隱藏著更深層的慾望

願你歷經時光世事的浸潤洗禮

也如莫蘭迪和他筆下靜物一般

面對那紛繁而複雜的外在世界

始終保有一份恬靜超脫的心境

和一顆由內而外,發光的靈魂

沒有審美,也就失去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