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在網上提出一個問題:
「婚後,你們家誰管錢?」
這個問題困擾了她四年。
在他們家,一直是兩個人各自管錢。
家裡的開銷,一向是用她的工資來付。
這四年里,她不知道老公拿多少工資,有多少存款。
而老公為這個家庭唯一的支付,僅僅是買了一輛車。
看似是為家庭添置的,但實際使用人還是他自己,對她、對孩子用處都不大。
所以,她就想著把丈夫的存款要過來。
「這個家是兩個人的,憑什麼一直就我一個人出錢!」
她多次提出希望自己來管錢,但老公就是不同意。
為此,兩人僵持到現在。
成了實實在在擺在妻子面前的婚姻難題。
她未必多缺丈夫手上這筆錢,但:
一是不甘。
不甘自己為家庭付出了全部,而丈夫卻可以置身事外,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二是憂慮。
她不知道丈夫有多少錢,自然也不知道對方把錢花到哪裡去。
對對方的不信任感,油然而生。
十點君相信,這可能也是許多家庭里,雙方都想要管錢的原因。
因為管錢,就意味著能自由支配對方手中的金錢,也能清楚了解這些錢財的去向。
但很多時候:
不管錢者,有苦難言;
而管錢者,也未必幸福。
曾經看到一個爸爸對女兒說的話:
「女人結婚,一定要管錢。
如果不管錢,意味著你們倆結婚很可能就是AA制生活。
這樣的日子不如不過!」
身為過來人的爸爸,自覺看透了男人的本性,列舉了男人管家的種種「暗病」:
賭博、給主播刷禮物、借貸背債、花天酒地……
當然,這些話是有些危言聳聽了。
但卻道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無論男女,如果不能管錢,就意味著在這個家庭里失去了話語權。
大多數人,會習慣性地把「錢」與「愛」等同。
所以,才會有人調侃:
老公/老婆有多好,看錢給多少。
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視頻,一些男男女女在炫耀自己對家庭有多大的影響力:
對方什麼時候主動提出上交工資;
對方一個月能領多少生活費;
對方在被管的情況下,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每到這個時候,評論里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有人曬出丈夫一結婚就上交工資卡;
有人說丈夫剛買的婚房,加了自己的名字;
有人說一個月給丈夫兩千塊錢生活費,請他吃個漢堡,對方都會感恩戴德。
當然,也不乏一些男方的言論:
「我老婆說全國都是老婆管錢,每天發100塊錢吃飯,你們不是這樣嗎?」
「我老婆不管錢,女人管什麼錢,把孩子就行了!」
同時,也有婆婆站出來「恨鐵不成鋼」:
「如果我兒子以後結婚過這樣的日子,吃個飯都要向老婆打申請,低聲下氣,我寧願他一輩子不結婚!」
「這過的是什麼窩囊日子?」
「如果兒媳婦持家有道、心疼丈夫,上交財權也不算什麼。但倘若她自己花錢大手大腳,給家人花錢卻斤斤計較。那真是又丟臉,又憋屈!」
以上所有的言論,各有各的立場。
仔細看過來,其實就是一個問題:
掌握了家裡的「財政大權」後,夫妻關係還是平等的嗎?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案例:
其實,妻子能不能管錢,只是表面。
本質是,在丈夫看來,妻子唯一的價值,只是帶帶孩子。
這是對對方極度的不尊重。
更可怕的是,一旦丈夫以財務作為抓手,對於家庭的控制力一步步加大之後。
妻子的努力和付出,他就再也不會放在眼裡了。
他關注的,只是自己身為一家之主,說一不二的話語權。
一家之「主」,做的是誰的主?
是對方的主。
可見,「財政大權」落入誰手,很多時候,不是基於誰更擅長處理財務,誰能做出對家庭更有利的財務分配。
而是演化成了一種權利的角逐。
一旦其中一方掉入一家之主的「權力迷戀」中,就會一步步摧毀婚姻最重要的:
尊重與信任。
塗磊曾經說過:
「婚姻中的財政大權就像一把尚方寶劍,象徵著地位的高與低。」
拿到家庭的財政大權,處於高位;
拿不到的人,就會落於低位。
低位的人無論賺到了多少錢,都要交給對方分配;
最後自己能留多少錢,全由對方做主。
這也就是每個人都想管家的原因:
處於「高位」,可以不受欺負,不用經歷低位所受的各種限制。
因為兜里沒錢的日子實在不好過。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準備重返職場。
在此之前,她當了六年的家庭主婦。
聊起這件事,她再三告誡我:
「女人絕對不要當家庭主婦,你永遠不知道掌心向上的日子有多難過!」
她當全職主婦這幾年,丈夫管家。
她每個月從丈夫手裡拿三千塊,購買一家老小所需的全部生活用品。
但丈夫很講「兄弟情義」,總是背著她把錢借給自己的哥哥、朋友,總數高達十幾萬。
可收回來的,卻寥寥無幾。
她,毫無干涉的權利。
每次一提出質疑,丈夫就會嚷嚷著:
「那是我哥,我借他錢管你什麼事!」
「現在是我當家,我賺錢!」
回憶起那段日子,她只覺得憋屈:
「我就像個保姆,還拿不到一分錢。」
而自己過得好不好,全靠看對方人品行不行。
如果對方懂得體恤伴侶處境,能聽取伴侶建議,日子還能順順利利過下去;
而倘若他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便只會讓伴侶吃盡苦頭。
因為「經濟上的上下位」,會逐漸轉變成感情上的上下位。
身處上位的人,會不自覺漠視下位的付出,而不斷強調自己的價值;
身處下位的人,則漸漸習慣了事事服從、不斷遷就、不斷付出。
朋友便提到了一個細節:
倘若兩人發生爭吵,丈夫總會提出讓她算清楚每一筆開支。
他要知道這些錢花哪去了,是不是她私下扣留了。
為了自證清白,哪怕兩個人鬧得再凶,她都不得不把過往每一筆帳單翻出來,和對方對個清楚。
「那一刻,我覺得就算自己本來是占理的,也沒了理。
那是一種絕對的心態壓制。
再加上,長時間的「努力不被看見」,很容易導致處於「下位」的人產生自卑、無安全感的心態。
此時,若要改變這樣的心態,不是強行進行身份轉變。
爭當親密關係中的「上位」。
而是要試著擺正彼此的位置,去尋求動態平衡。
不只看到自己的付出,還要看到對方對於婚姻做出的貢獻。
去明確一個事實:
這個家不是一個人當家做主的。
而是要兩個人為了彼此的未來,共同奔赴。
話說到這,可能會有人要說了:
管家哪有那麼好?明明也很辛苦的!
的確,有句老話說得好:「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當家管帳的人要負責什麼?
小到一個家庭的柴米油鹽,大到教育投入、房貸車貸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們要精打細算,一塊錢掰成八瓣花。
也要為未來提前預留好足夠的金錢保障,以滿足孩子將來的生活開支、夫妻雙方的養老。
這樣一筆筆帳算下來,可能專業的財務也受不了。
為了避免這些繁複的家庭經濟帳,「AA制婚姻」應運而生了:
各自的錢各自管,為自己花錢,花多少自己承擔。
但其實,婚姻中哪能分的這麼清楚。
一旦有了孩子,一旦涉及雙方長輩的養老、看病支出。
金錢上的黑白分明,反而容易讓彼此心存芥蒂。
比如雙方一味在金錢上較勁,只能一樣多,不能「我多你少」;
比如雙方藏私,把存款變成私房錢,隱瞞收入。
所以到頭來,婚姻里還是要面臨這個終極問題:
這個家,到底誰來管?
在十點君看來,這個問題並沒有統一的答案。
誰不願意管錢,誰更擅長理財。
它更需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做出最好的安排。
一、婚後金錢明算帳
夫妻不能恥於談錢,要大大方方談錢。
每一筆帳,不是誰的中飽私囊,而是為這個家庭建設添的一磚一瓦。
所以不僅要談錢,更要精於算錢。
把家庭共同收入擺在明面上,規劃好每一筆錢的去向。
二、存大錢,留小錢
這一點,也是允許「私房錢」的存在。
這並不代表是支持隱瞞收入,而是支持在把大部分收入用於家庭開支的前提下。
各自留存一小部分的錢,作為自己的「零花錢」。
這筆錢可以是用於日常開銷,也可以是給對方的節日驚喜禮物。
三、共同帳戶共同支配
伊能靜曾經提到自己公公婆婆的家庭金錢觀:
在家裡有一個抽屜,放了兩個人所有的收入。
不管誰賺錢,都會把錢放進抽屜里。
要花錢,也直接從這個抽屜中取錢。
這個抽屜就是他們的「共同帳戶」。
共同賺錢存錢,共同承擔彼此的付出。
這是強調,夫妻雙方是一個家的整體。
不分你我,不分誰多誰少。
最後,十點君也想釐清一個基本原則:
夫妻管錢,是小錢不計較,大錢雙方心裡有數。
作家三毛曾經說過:
「婚姻如果不能落在穿衣、吃飯、數錢這樣的小事上,是不能長久的。」
戀愛,可以只談論感情上的風花雪月;
而婚姻,必須落足於生活方方面面的現實考量。
因為婚姻,就是互相「供養」。
感情是養分,物質基礎也是養分。
一段婚姻要講究感情上的和睦,也要考慮金錢觀的一致。
對於家庭存款,彼此坦誠相待;
對於金錢支出,都有清晰規劃。
同時,錢上算得清了,感情上也要心中清明。
一個家庭,需要時常完成心理上的位置互換。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照顧彼此感受。
因為每個人所處的位置,擁有的東西不同,對彼此的要求也不同。
當目的不一致時,便容易發生矛盾。
而解決矛盾,就需要換位思考,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
看清各自的優劣勢,體察對方,從而解決問題。
談錢,最終其實還是談感情。
用感情開創未來,讓金錢為未來鋪路。
點個【在看】,願每個家庭都能大方談錢。
你們家裡是誰管錢?管得好不好?是否會影響夫妻感情?又是怎麼應對的?
歡迎來留言區和我們聊聊,分享一下你們家的管錢方法吧。
作者 | 微微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林靜,聲音與文字的世界裡,與你奔赴山海。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