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如何尋回「初心」?

點擊泰山管理學院,回復「資料」免費領取3000元大禮包

來源:中外管理雜誌

作者:良實 Candice

當前,舉國正在轟轟烈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眾所周知,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中央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正是深刻回答了這三個問題。不忘初心,其實質之一就是回歸本質,回歸初衷,找回最初的目的或是目標。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我們能夠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01

你的考核指標是否「蒙蔽」了初心?

企業最重要的主業莫過於獲得持續不斷的發展,以實現目標。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很多企業都在採用KPI,即關鍵績效指標,用以考核和管理下屬組織及員工。在一定發展階段,KPI考核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發展目標實現的動態情況。KPI是企業管理駕駛艙中的儀錶盤,讓你時刻知道組織的運行狀態。

但是,KPI也有其局限適用性,導致一些企業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唯指標論、唯KPI論,死盯儀錶盤中的各類指標,常常忘記給手中的方向盤調整方向。只知埋頭苦幹,不知抬頭看路,時間一長,企業的發展方向完全可能已經跑偏了。這一問題的本質,和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極為相似。熱力學第二定律為我們揭示,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事物總是從有序趨向於無序,所以熵的值一定是增加的,這就是「熵增定律」。如果把這一定律和企業管理相結合,我們也會得到很多啟發,比如,大名鼎鼎的、發明「波特五力」模型的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麥可·波特,就說:在生物有機體中,生命能量的消耗是為了維護一種精巧的秩序。一個企業這樣的組織,是由人這樣的網絡構成的,它具有絕對的、可能陷入更大混亂狀態的傾向。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好目標與指標的關係,以避免迷失在各項指標當中,從而不再走向混亂呢?首先,作為企業管理者,應了解清楚目標與指標的概念:目標是對活動預期結果的主觀設想,是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主觀意識形態,也是活動的預期目的,為活動指明方向,具有維繫組織各個方面關係構成系統組織方向核心的作用。指標則是衡量目標的方法,同時也是預期中打算達到的指數、規格、標準。

所以,管理者應該竭力做到,用「指標」來展開「目標」,用「目標」來統率「指標」——這很好地體現了兩者之間的辯證法,沒有指標的目標是空洞的,沒有目標的指標是盲目的。無論在宏觀的社會層面,還是在微觀的組織層面,都要防止因為指標和目標之間關係的多樣性、間接性和變動性,而導致目標的空洞化和指標的盲目化這兩種錯誤傾向。

有企業家在實際管理中,悟出了指標與目標的辯證關係,於是提出公司必須警惕KPI的忠告。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就認為,唯KPI是從很危險。他舉例說,春晚的紅包大戰,微信根本沒把它看成是一場戰爭。從一開始,微信的策略就是在思考,怎麼能幫用戶更高效地搶到紅包,而不是要獲得一個多麼了不起數據。

這和一般常人的邏輯是有區別的,是出發點完全不同的思考。設想一下,如果只是為了讓數字「好看」,讓更多人搶更多的次數、花更多的時間,整個產品圍繞這個目標去設計,很有可能最後的形式就「變質」為:讓用戶搶100次才搶到一個紅包!如此,參與的人數和次數才是最多的。而相反,如果出發點是讓用戶高效、愉快地搶紅包,產品邏輯就會變成廢除所有冗餘的過程,讓用戶儘可能少花時間在微信里。

兩個截然不同的目標,產生的結果自然大相逕庭。對用戶來說,花儘可能少的時間搶到紅包,是最令他愉悅的。儘管這麼做,「停留時間」會變短,但這種充分考慮用戶感受的做法,最後獲得了極好的口碑,數據上自然也就不會難看。所以,張小龍說,現在很多公司都把目標聚焦在數據上,這是很危險的,需要深刻反思。畢竟,用戶的增長有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不需要過於關注。而滿足用戶某一種使用需求和愉悅需求,才是更應該關注的,做好這些,用戶自然會被吸引過來。

那麼,為了避免企業過於依賴KPI指標而導致與企業發展的真實目標漸行漸遠,作為企業管理者應如何來做呢?

目標即「初心」,就如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風風雨雨的98年後,有意識的「尋回初心」。企業也應如是,無論發展的規模有多大,無論基業有多宏偉,始終不能忘記企業為何而成立,需要有意識地、階段性地回望初心,找回企業最初設定的目標與方向,不斷地審視永不停歇的腳步下方,是否還是當初那條夢寐以求之路。如果已經偏航,就及時回正「方向盤」,確保企業的運行軌道不跑偏。

02

靜能生慧,決策時不妨進入「禪定」狀態

此外,企業管理者「尋回初心」,或許也能從中國古代先賢那裡找到答案。道家言:「靈台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總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認為,「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中國還有個成語「寧靜致遠」,意思是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明確目標。企業家,要學會通過「靜」,實現自我「靜觀」,讓自己從眾多的指標、繁雜的信息中抽離出來,以更高的角度俯視整個企業、行業乃至社會的發展,回歸本心。

這方面,生物學研究也給出了科學論證: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特奧·康普諾利在其所著的《慢思考》一書中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擁有三套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分別是反射腦、思考腦和存儲腦。反射腦快而原始,它自發而無意識地處理問題。思考腦慢而成熟,它能夠考慮長期遠景、制定遠期目標並提前做出預判。還有時刻等待空閒的存儲腦,它負責存儲信息和激發創意。在理想情況下,這三種腦配合無間,幫助你達到最佳的智力表現,但某些時候,它們又會互相競爭。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反射腦是三套系統里最古老的一個,而且消耗的能量不多,而且快得像閃電一樣,我們人類的祖先正在藉助這樣的巨大優勢得以繁衍。不過到了21世紀,反射腦閃電般的速度反而成了某種負累,因為這樣的速度需要付出代價:我們必須經常性地停下來,給思考腦一個機會,讓它去檢驗反射腦做出的快速決斷,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反射腦一定會犯下很多荒謬的錯誤。

此外,通過現代掃描技術已經發現,思考腦和存儲腦保持著平衡:其中一個被激活的時候,另一個就進行休息狀態,反之亦然。等到思考腦進入慣常的休息和睡眠的狀態,存儲腦就會抓緊機會,占據每一分空閒的處理能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大腦放空,沒有任何特定任務需要處理的時候,存儲腦才會進入最活躍的狀態。我們需要足夠的放空時間,這樣在新的任務開始之前,存儲腦才有機會將重要的新信息整理儲存起來。

這種「放空」狀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靜」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為了獲得「靜」的狀態,冥想、打坐等都是很好的方法。筆者在此推薦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禪定」。將之用於商業思考最著名、最成功的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熟知的喬布斯。1974年,喬布期第一次看到「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句話,就引為一生的座右銘,其實這句話正是禪宗裡面對於「初心」一詞的西式表達。回到初心,就是要找到事物的良質。禪宗不看重經文,不講究繁文縟節,不提倡繁瑣思辨,「一切唯心、萬法唯識」,講究發自內心的頓悟。這種思維方式正吻合喬布斯的心性。從《禪者的初心》里,喬布斯讀到了一個清凈、澄澈、可以任由思維自由行走的理想世界。這本書告訴人們:禪者的心,應該始終是一顆初心,必須歸復自己無邊的初學者的心,不受各種習性的羈絆,只有這樣,才能忠於自己,同情眾生,並且切實修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當年家訓的一番話,放在當今尤為適用。希望廣大企業領軍者拒絕引誘,拒絕干擾,不再過分專注於外物,決策時不妨讓自己進入「禪定」狀態多方思考。

心清靜、意清靜,智慧即會湧現。

版權說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未能核實歸屬,不為商業用途。若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每日福利

並回復「資料」,免費獲取管理資料

近期開班預告:

2019年8月17-18日 MDP1909濟南班

2019年8月31-9月1日 MDP1910濟南班

2019年10月19-20日 MDP1911南京班

名額有限,歡迎加入!

課程試聽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dLAMGwB8g2yegNDrq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