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積累和創造的文明成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融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多方面文明於一體的綜合系統。當社會發展到高度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數字文明也必然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學術界通常認為包括數位技術文明、數字精神文明和數字制度文明三個層面。數字文明建設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現從三個維度展開討論:
建設優秀的數字文明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健康、有序、安全、具有活力和富於創新的綠色網絡環境是數字文明發展的必備條件。在關鍵技術不斷創新突破的前提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元主體參與,政治、經濟、法律、技術、語言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線上線下文明互動、德治與法治緊密結合,落實網絡主體責任和加強社會監督。
以制度建設規範和推進數字文明。2021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對數字文明建設內涵、要求做了全面部署,還出台了一系列關於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網絡生態治理的法律法規,為數字文明建設提供了制度規範與保障。浙江可以在總結既有數字文明建設成績的基礎上,加快制定相應的促進數字文明建設的地方法規或實施細則,將以往有效的實踐理論化,將成功的經驗規則化。
數字新質生產力與精神文明融合。浙江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數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禹文化、吳越文化乃至唐詩文化和宋韻文化等紮實厚重,現當代的紅色文化、世界遺產文化、非遺文化、名人文化等生機勃發,通過發展網絡新質生產力,將這些文化資源數字化保存與數字化傳播,喚醒沉睡的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影視、動畫、綜藝等網絡文化產品,浙江已有很好的基礎。
要加快發展數字新質生產力。近年來在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的加持下,人工智慧AI技術有突破瓶頸的趨勢。在AI領域占據先行地位,是當下要著力的重點。同時,要加強理論研究,提煉出具有浙江特色的文明精神,如浙學自強不息、臥薪嘗膽、崇義養利、和合兼容、求真務實、勇於擔當等,豐富中華民族文明的精神內涵,並與網絡新質生產力結合,產出更多優秀文化產品。
著力提升網絡主體的文明修養。網絡主體文明修養的提升,是建設數字文明的關鍵所在。政府機構要「說人話、切熱點、有態度」。主流媒體要正面發聲,理性思辨,唱響網上好聲音。廣大網民尤其是大V等,要遵紀守法,自省自律,文明上網,守護精神家園。
當下有兩個問題值得重點關注。一是要關注網絡原生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與實際困難。年輕人網絡技術嫻熟,在虛擬的世界中生活得多姿多彩,但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生活,也要面對現實世界的矛盾或衝突。對於作為網絡主力軍的年輕人,要充分重視其煩惱,妥善引導其情緒,更要為他們的才華提供充分發揮的平台。如何使年輕人成為數字文明建設新的有生力量,應該是浙江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所做探索的重要內容。二是關注低齡網絡主體文明修養的培育。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中未成年人數達1.93億,毫無疑問,這部分網絡主體是未來數字文明建設最中堅的力量。對他們加強教育和引導,使之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數字文明意識,是一個重要的任務。
作者:
文:王建華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編輯:劉迪 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d9d0b4a4b22d7ac7e5c2cc886ed4f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