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服務,最好的解藥是 Customer Obsession

2023-12-2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原標題:過度服務,最好的解藥是 Customer Obsession

這段時間,「科目三」又成功出圈了,而這一出圈現象又引發了另一層思考,即在現在的消費活動中,企業是不是有時候提供了「過度服務」?這篇文章里,作者就對「過度服務」背後的誤區、及解決策略等方面做了分析,一起來看

這段時間,「科目三」又成功出圈了,而這一出圈現象又引發了另一層思考,即在現在的消費活動中,企業是不是有時候提供了「過度服務」?這篇文章里,作者就對「過度服務」背後的誤區、及解決策略等方面做了分析,一起來看

「科目三」又出圈了,只不過這次是因為一段頗有爭議的「員工舞蹈」。曾經有一項調查,研究者搜集了兩個月內的網絡用戶評論,其中,認為該品牌提供的服務「Too Enthusiastic」的評論數量,在與「服務」有關的總評論內容中,占比為28.9%。而在同期更早些時候,另一家主流財經媒體發起的網絡投票結果顯示,選擇「Excessive Enthusiasm」的人數達到44.7%。

我們無意據此證明,作為一家「以服務驅動競爭」的品牌,在策略選擇方面的對錯與否;而是更關注另一個由此引發的思考:在消費活動中,人們是不是正越來越多地被「過度服務」?

一、「過度服務」的背後,可能存在三個認知的誤區

「服務型」企業的利潤是怎麼產生的?早在1990S,W. Earl Sasser 、Leonard A. Schlesinger、James L. Heskett 便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出了「The Service-Profit Chain」的概念;此後在2008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中,又和 Thomas O. Jones、Gary W. Lovema 等人進一步闡述了「服務型」企業是如何盈利的。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圖(原圖刊載於《Putting the Service-Profit Chain to Work》):

釐清了這一套邏輯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有的企業會追求「過度服務」?這裡可能存在三個認知的誤區:

第一、把「外部服務價值」與「客戶滿意度和客戶忠誠度」看成是簡單的線性關係。

然而真相又是怎樣的呢?2013年,Jason R. Pierce 和 Herman Aguinis 撰文討論了「管理」中的一個現象:Too-Much-of-a-Good-Thing Effect,認為「理想結果和前因變量」之間呈現倒U型的非線性關係,也就是說在「臨界點」之前,兩者為正相關;超過「臨界點」之後,兩者為負相關。

而 TMGT 效應還發生在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等廣泛的領域。借用這個理論,我們不難看出,「過度服務」實際上會導致「客戶滿意度和客戶忠誠度」的下降,正是所謂的「過猶不及」。

第二、程式化「外部服務價值」創造和交付的過程。然而不同的企業,哪怕同一個企業的不同「服務場景」,這個「過程」都應當是差異化的。

舉個例子:某地景區附近,有一家品牌連鎖餐廳,主要的消費人群是遊客。餐廳主打本地特色菜,在大廳的一角設立了戲台,客戶用餐時,會間隔性地提供地方戲曲表演。這使得客戶在領略完當地的「人文景觀」之後,還可以享用「地方美食」並體驗濃厚的「地方戲曲」文化。

如果考慮餐廳所處的位置、主要消費人群,以及客戶經濟滿意度和社會滿意度的雙重需求判斷,人文景觀、地方美食、地方戲曲等三者的融合,是一種恰當的「服務元素」搭配。但把「場景」調換為另一家強調用餐私密性的私房菜館,「地方戲曲」這個「服務元素」的加入就是對客戶需求的一種誤判,也是一種「過度服務」。

第三、認為可以通過直接作用於「員工生產力」層面的「考核手段」來刺激員工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這裡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服務」某種程度而言是員工「情緒勞動」的外化表現。因此,任何繞開包括員工「情緒」在內的「整體滿意度」提升的舉措,最終都會反噬「客戶滿意度和客戶忠誠度」,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文章開篇提到的「員工舞蹈」會令人感覺很不舒服。

二、過度服務,需要付出雙重的隱形代價 代價一:員工「情緒勞動」透支

先講個小故事,一位旅客問空乘:「你為什麼不對我笑呢?」 ,空乘放下手中的物品後,看著旅客說道:「請先給我一個微笑,可以嗎?」,乘客隨即回應了一個「笑臉」。空乘說:「太好了,不過您得保持這樣的表情至少15個小時」。

從收費站的「微笑哥」,到餐廳的「科目三」,我們發現,在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之後,還有第三種隱形勞動:Emotional Labor—情緒勞動。它是美國社會學家霍赫希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1983年提出的概念。對於它的定義有很多,但總結下來都有三個關鍵詞:心理調整、行為展現、符合預期,也就是員工需要通過自我調節,讓自己在工作場所中的關聯行為,符合組織某種既定的「標準」。它包括:

Surface Acting—表面扮演,為了完成工作而掩飾自己真實的情緒,可以理解為「言不由衷」的。例如,下班前,老闆臨時通知我們參加一場客戶晚宴,即便我們很不情願,但在現場,還是得和客戶「觥籌交錯」;

Deep Acting—深層扮演試圖改變內在感受並真實表達自己積極的情緒,可以理解為「發自內心」的。例如:有群外賣小哥,每天都會輪流為一位臥床不起的客戶送餐,並且等她吃好後,再開始接單。

然而,長時間的、甚至是高強度的「情緒勞動」,都會導致我們的情緒疲憊,尤其是讓人感覺到十分「擰巴」的「表面扮演」。因此,不斷「加碼服務」,只會讓員工陷入到「情緒勞動」透支的狀態,並導致工作倦怠。

代價二:企業維繫成本增加

我們來算三筆帳:

第一筆帳:有人做過估算,以軟體、銀行等「服務型」企業為例,「客戶忠誠度」每提高5%,企業利潤就會從25%增加到85%。

基於和「客戶滿意度」的正相關關係,我們不妨理解為,「客戶滿意度」每提高5%,企業利潤的增幅就可以達到60%。而「情緒勞動」的透支,必然帶來「員工生產力」的下降,並使企業面臨「員工保留」的挑戰,這會直接反映在「外部服務價值」創造和交付能力的弱化,從而損失由「客戶滿意度和客戶忠誠度」提高所帶來的收入和利潤增長。

第二筆帳:「員工流失」不僅導致人才的重置成本,包括再招募、再培訓等,更直接的損失來源於「新老交替」空窗期、適應期所立即發生的收入和利潤減少,例如,Abt Associates 對一家汽車經銷商的銷售人員做過研究,發現用一名經驗不足一年的新員工替換掉一名有5-8年經驗的老員工,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平均每月高達3.6萬美元的銷售額損失。

第三筆帳:為了刺激「更多、更多好的服務」,企業勢必要給予員工額外的物質獎勵,這顯然又是一筆不小的成本開支。

一方面收益減少、一方面成本增加,維繫「過度服務」只會加重企業的負擔。

三、過度服務,最好的解藥是Customer Obsession

翻看一下我們企業內部的文件,如果有能力模型或者領導力模型,都會看到一個詞條,叫做「Customer Focus—以客戶為中心」,然而它與「Customer Obsession—客戶至上」到底有什麼不同?

Netflix 前產品副總裁 Gibson Biddle 曾經寫過一篇博客文章,對比過 Customer Focus 和 Customer Obsession,我們一起來看看:

總結下來,Customer Focus 強調「迎合」,偏於「單向」,它有兩個明顯的挑戰。

第一個是:從傾聽、到理解、再到滿足客戶需求,似乎是「單向作用」,企業在尋求為客戶創造並交付「價值」的過程中,缺少了對「如何將客戶更深度的 Engage 到整個過程」的有效思考。這可能會導致企業過於「迎合」潮流,並試圖猜測客戶需求,從而假定自己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客戶「需要」的。例如,在奶茶杯印上「網紅元素」;

第二個是:從客戶滿意,到客戶忠誠,再到獲得收益並不是一蹴而就,試圖跳過「客戶忠誠度」,突顯「客戶滿意度」和收益之間的強關聯,就必然會造成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過度服務」的第三個認知誤區:通過直接作用於「員工生產力」層面的「考核手段」來刺激員工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而 Customer Obsession 聚焦「引領」,注重「互動」。

這裡的「引領」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超越客戶自身的認知,為整個客戶群體創造產生長期價值的」前瞻性需求」。亞馬遜的 Jeff Bezos 認為:Even when they don』t yet know it, customers want something better, and your desire to delight customers will drive you to invent on their behalf. 由此,亞馬遜推出了「Prime Membership Program」。

第二層是:在「外部服務價值」創造和交付的過程中,滿足具體客戶產生的因果性、或者關聯性的需求。例如,作為同樣以提供「卓越服務」聞名的美國餐飲企業 Chick-fil-A,就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年長的客戶在趕去 Chick-fil-A 的路上,只能勉強開著輪胎漏氣的車子;在到達後,餐廳經理很快就發現了客戶遇到的麻煩。而令客戶沒有想到的是,餐廳經理主動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花了十幾分鐘時間換好了新胎。

至於「互動」,Gibson Biddle 說 Netflix 的創始人 Reed Hastings 告訴自己:他希望留給 Netflix 最重要的遺產是「Consumer Science」,連喬布斯都為之著迷的「讓客戶真正滿意,以及做出決策」的科學。而「Consumer Science」恰恰是在與客戶的「互動」中,通過不斷學習、測試才能夠產生的一種「洞察」。

Customer Focus is great,but Customer Obsession is even better.對於「過度服務」,最好的解藥是 「Customer Obsession」。

四、結語

我們願意相信,企業追求「過度服務」的本意是為了實現「卓越服務」,但兩者相隔著最遠的距離,也是最近的距離,它們之間的微妙界限就在於如何從「Customer Focus—以客戶為中心」轉變為「Customer Obsession—客戶至上」。

本文由 @有話碩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bdf0e562f0c1fbd32973009cea1b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