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為了紀念前唐朝樂隊的貝斯手張炬逝世十周年,中國搖滾樂壇老中青三代做了一張音樂合輯《禮物》。其中,"彩虹"這首歌由姜昕作詞並演唱、王鈺棋作曲,用最純粹的音樂來表達對好友張炬的無限懷念。
自此之後,姜昕與王鈺棋便開始了長期的合作:2007年的專輯《我不是隨便的花朵》,2010年 EP《溫暖的房間》,包括姜昕2019的最新單曲——《十二月的花》。
多年的合作,讓兩人成為音樂上甚至是靈魂上的朋友。那麼在王鈺棋眼中,姜昕是怎樣的呢?我們對王鈺棋做了一場專訪,來了解他們音樂創作的背後故事。
王鈺棋:姜昕是個深受嬉皮文化影響的北京女孩,崇尚自由,具有個性創造力,在歌詞的獨立創思上,她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姜昕很喜歡約翰列儂(John Lennon),受他的影響比較大。她的創作還受到一些詩歌的影響,像詩人艾默生( Emerson),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等等,還有U2、Sting等音樂人的作品都是她藝術營養的來源。
相對於姜昕對嬉皮文化的熱愛,王鈺棋受到的音樂影響則要更為多元化一些,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特別是2000年後,每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對他都有不同的影響。
那麼,這麼多年以來,他們之間的創作、合作中是否遇到過一些出入呢?
王鈺棋:早期比較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有各自的個性,會認為自己的是最好的,會有不同意見。像是《春天》的錄製,我們在歌詞上就會有一些分歧。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會發現其實別人沒那麼差,自己也沒那麼好,人都是在進步。誰有好的想法,就會吸取。而且姜昕擅長寫詞,寫曲則是我的強項,我們的合作是互補的。
在音樂相伴的日子裡,從偶有分歧,再慢慢地走近、契合。歲月的流逝里,兩人還見證了彼此的成長。起初,姜昕是個喜歡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神遊的人,覺得那就足夠豐富多彩了。但是在出遊感受到了世界不同的美妙後,姜昕幾乎每年都會和朋友們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王鈺棋:姜昕喜歡美麗的自然和那些美好的東西,就建議她應該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光讀書是不行,把這些書學而用之更重要。在家裡是遠遠不夠的,旅行多好,應該經常出去看一看這個世界更多的美好。
對於王鈺棋而言,寫歌創作本身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這也是一個音樂人最幸福的地方。《溫暖的房間》就是姜昕在家裡用琴彈唱,再由王鈺棋後期碰撞完善的,就像常態吃個飯喝個茶一樣。如此自然而然地創作,是因為創作的靈感就來源於日常的積累。
王鈺棋:創作靈感其實並不是很多人認為那樣,突然一條線出現,把它抓住就行,更多是來源於平時的積累。就像是要寫好一首詩,想等待一首詩的那種靈感來臨,至少要讀成千上萬首詩,或者讀很多書,如此積累到一定的量,才可能有這樣的能力。
我們平時在聊天的時候,會被激發了一下,突然想到一個點。但是這個點未必就是一個成熟的作品、一首好的歌。它只是給你一個方向,更多的還是需要自己去揣摩。
至於《十二月的花》,實際上這首歌本身並沒有那麼容易寫好。起初先由張楚寫好了去,再由我去修改,主要是副歌部分。集思廣益後,才完成了這首作品。
音樂不是教條的東西,而是感性的。音樂,是王鈺棋一個成長的記錄,創作的每一張唱片里都涵蓋了生活的過程和總結。而王鈺棋的下一張示意心靈唱片將會在明年與大家見面。
*本文整理自與王鈺棋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