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延期開學,教育部卻另出通知:大中小學新增一必修課

2020-03-30   二胎全職媽媽親子

​七年級老師發現全班45個學生只有6個吃了早餐標配的雞蛋,很是納悶!一番詢問後,很多學生不是不吃雞蛋,而是不想剝殼或者不會剝殼。 

剝雞蛋這樣一個簡單的勞動,本該三四歲幼兒園孩子都會的生活技能,沒想到卻難住眼前7年級的青少年朋友。無獨有偶,杭州某中學也曝出了三成七年級學生不會繫鞋帶一事。

「4—2—1」特殊家庭模式培養出不不「王子」、「公主」,在日常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生活中,孩子根本就沒有動動手自力更生一回,家長事無巨細地為孩子操持一切,有時候恨不得代替孩子寫作業。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中學生不會剝雞蛋」、「大學生把大包小包衣物寄回家」等新聞時,也就不再大驚小怪,當他們長大成「寶媽」、「巨嬰」,有手有腳不外出謀生而是每天窩在家裡吃飯、睡覺、打遊戲當「啃老族」後,我們不得不反思是不是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近日,教育部在官網上轉發了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通知時明確指出: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將會在大中小學教學課程中新增勞動教育課程。雖然勞動課早就設進課堂,但一直不被重視,不少人視為浪費學習時間的「耍耍課」。這通知不僅把重視勞動提到日程上,還把升降為大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必修課,而且在勞動課上的成績表現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評優評先甚至是升學錄取等。具體操作大致如下:

1.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同時要對學生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

2.職業院校除實習、實訓外,還要專門針對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於16學時。

3.普通高等學院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

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是培養新一代人才刻不容緩重要教育方式,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有媒體曾經披露了全球小學生每日做家務數據: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0.2小時。在很多中國家庭里,孩子參與的家務基本為零。尤其老人照顧的孩子,更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哪裡捨得支使孩子做家務。還有一些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卻忽略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這樣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終究會養出一個「高分低能兒」。

就目前而言,把勞動教育設為升學關鍵性因素並不現實,也不是勞動教育的初衷和目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向已是大勢所趨,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放遠目光,培養孩子獨立,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掌握勞動技能、社會生存能力,讓孩子掌握堅強面對未來風雨的能力,擁有解決遇見問題的實力。而並不是抱怨勞動課程占用學習時間,把勞動教育的時間拿去刷題。

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和付出,不是幫助孩子而是害孩子,是在給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高限立卡,讓孩子失去了鍛鍊機會和成長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