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天然植物園——魅力中條山

2019-06-28   味道山西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南部,黃河、涑水河間,橫跨臨汾、運城、晉城三市,居太行山及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而得此名。

「翠柏蔭峰,清泉灌頂。」用這句話來形容中條山一點都不為過。中條山素有「山西天然植物園」的美稱,溫度適宜,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故在華北植物區系中占有獨特的地位。中條山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堯、舜、禹、湯都曾活躍於此,有上萬年曆史的下川遺址就在此處。因中條山屏蔽著洛陽、潼關和中原大地,拱衛著西安和大西北,瞰視著晉南和豫北,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條山依山勢可分為三段:東段稱歷山,以舜王坪最高,海拔2322米,山頂呈平台狀,其間有垣曲斷陷盆地;西段稱中條山,兀立於運城盆地與黃河谷地之間,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相對高差約1500米;中段山勢較緩,呈階台狀。礦物資源以銅礦為主,此外有金、磷、煤、鐵等。

中條山中,有多條溪流從山中發源,分別注入涑水和黃河。上世紀90年代初,在山中還發現了兩萬多公頃原始森林,其中有800公頃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為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僅存的一塊。山中有連香樹、山白樹、牛鼻酸、紅石極、青檀等珍貴樹種及連翹、五味子、黃芩、柴胡等藥用植物和食用菌藥等,還有金貓、金雕、金錢豹、獼猴、大鯢等稀有動物。

夕日的中條山鬱鬱蔥蔥,自然景觀壯麗多姿。置身於「山西天然植物園」中,人們總會盡情感受綠色愜意的美景。

中條山依黃河而行,山勢狹長,整條山脈劃開了中原與西北。它的北側是晉南盆地,南側是中原大地,如同一道磅礴的天然門戶。

唐代著名史學家司馬貞曾記載:「大河徑中條(山)之西,自中條(山)以東,連汾、晉之險嶝,謂之嶺厄。」

就古人而言,中條山對國家意味著兩種重要意義:金庫與兵器庫。

地理學強調「人地關係」,夏族與中條山的「人山關係」也應當具有獨特的內容。中條山下的運城鹽湖,曾經是中國最大的產鹽基地。考古發掘證明,早在180萬年前,鹽湖一帶就有了人類活動,並且可以製造工具和使用野火。圍繞食鹽開採,鹽湖周圍建立了一系列的廟宇、城門、樓閣等建築。

史學家稱它囊括了「九分天下鹽」,誰能夠占領這裡,意味著誰就能掌握天下的命脈。所以,從黃帝起源時代一直到唐、宋、明,無數統治者都派重兵重臣守護著這條山脈,捂緊自己的錢包。

到了近代,儘管中條山文明已經隨著冷兵器時代的遠去而失去了往日輝煌,但由於地處晉豫交界要地,它的軍事意義卻從未下降過,甚至變得比以前更為重大。所以在近代人眼中,它是「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抗日戰爭里,中國軍隊將中條山視為關中門戶。因為日寇想打進西安,必須先拿下中條山。於是,日寇在1937年至1941年初期這3年多的時間裡,13次圍攻中條山,但都被當時的中國軍隊擊退。為此,有音樂家曾譜曲讚美道:「中條山,高又高,它是我們的齊格菲,它是我們的馬奇諾……」

抗戰正面戰場最為悲慘的一場戰役,也是在中條山打響的,史稱「中條山戰役」。由於準備不足和指揮不當,會戰中的中國軍隊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作為中條山最高的主峰,雪花山有著獨特的景觀。雪花山海拔高達1994米,位於山西省永濟市東南處。山間奇石遍布,隱現萬象;野花遍地香,清泉石上流,蒼松翠柏鬱郁,古藤老樹蒼蒼;登上雪花山,清風徐來,一覽眾山小,避暑之佳境,養生之福地,于山中徜徉盤桓,樂不思歸。

楊振邦革命紀念館就在雪花山上,紀念館包含了楊振邦生平館、司令部、起居室三個展館,展現了晉南抗日民族英雄楊振邦從一個放羊娃成長為威震華夏的抗日英雄的全過程,再現了楊振邦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如何自力更生,帶領抗日隊伍轉戰晉陝豫抗擊日寇,保護共產黨晉南組織,直至被誣陷、殺害的人生歷程。

尋訪紅色足跡的同時,還能在雪花山體驗晉南民俗。山中有一座民間石雕博覽園,其間收集了不同時期的民間石雕上萬件,有大小石獅、功德碑、拴馬樁、石鼓等,還有各種石雕勞動工具用具、建築物構件等。這些石雕件件工藝精細,形象逼真,有著較高的欣賞價值、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

此外,還能近距離體驗晉南民間特色小吃、勞動場景、手工藝的現場製作。巧奪天工的剪紙、麵塑、刺繡;粗狂厚重的手工打鐵、鍛造;日常生活的推磨、犁地、碾米;熱情洋溢的社火、抬花轎;千絲萬縷的紡線、織布及民間藝人的絕活表演等,處處體現最具晉南特色的人民生產生活場景。

雪花山風景區容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廬山之幽靜、黃山之奇特、峨嵋之秀美於一體。四季風光變幻無窮,春天是花的海洋,夏天是避暑勝地,深秋遍山紅葉,冬令銀裝素裹。自然與人文相輔相成,非常值得一去。

運城永濟境內的中條山風景秀麗,向人們透露著中條山深厚的景觀文化。

位於中條山麓的中村,由數十個天然溶洞組成,有洞天府地之稱。這些溶洞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形成,奇特怪異的鐘乳石晶瑩剔透,是遊人尋幽探秘、飽覽洞府風光的絕佳之地。

泗交風光壯麗,由三跌潭、秦王寨、將軍崖、飛壁崖、妖婆石、神黿谷景群、泅交圍獵場和湖光山色等著名景點組成。神黿救秦王的傳說源於一塊酷似龜黿的巨石,位於泗交鎮窯底村。相傳秦王李世民行軍路經此地,山上危崖突然坍塌,一塊巨石呼嘯著飛向李世民。正在此地修行散步的一隻老黿挺身相救,用頭頂住巨石,自己因心力耗盡而亡。李世民即位後,封此黿為「神黿」。

萬固寺建在中條山麓上,始建於北魏正光三年,原名「繇哉寺」。該寺曾遭兵火焚毀,隋代復修,更名為萬固寺,取「萬年永固」的意思,當時堪稱「中條第一禪林」。

沿著山腳的石徑,來到山門前,憑崖雄踞的鐘樓、鼓樓赫然入目。鐘鼓樓後面便是寬闊巍娥的大雄寶殿,殿南側是段拾級而上的石磴,人稱「六十四級雲梯」。雲梯盡頭,便能看見多寶佛塔。據說,原有「玉佛、寶瓶、舍利子、金版佛經」四件珍寶作為塔鎮。可惜由於歷史變遷,這些寶物早已失蹤。古塔東邊依崖建築的兩層三佛洞,便是全國極為有名的「無梁殿」。因為每一間上山斗拱砌成了圓天井,這樣的建築構造將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絕技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條山,叢林密布,河流縱橫。滔滔黃河奔流於此山南麓,登頂觀河山,氣象萬千。攀登中條山,只願靜靜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