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見證》之「藥案尋蹤」節目中,曾播出過一個令人扼腕的事件:一個年僅18個月寶寶,因為家長用錯誤方式服用泡騰片最終死亡。
起因是:
孩子感冒發燒,去醫院治療,醫生給開了藥,其中就有泡騰片,在喂藥的時候,心急的媽媽並沒有看說明書,從盒子裡拿出一粒直徑約6毫米的泡騰片,塞進寶寶嘴巴,並用水輔助孩子沖服下去。
悲劇瞬間發生了。
服藥後,孩子四肢抖動,劇烈咳嗽,嘴邊變成青色,產生了窒息症狀,被送進搶救室進行手術。
第二天下午,醫院發出通知:孩子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搶救無效死亡。
一顆小小的泡騰片竟然要了孩子的命?!為!什!麼?
據專家介紹:泡騰片屬特殊劑型,需特殊服用方法,它含有泡騰崩解劑,一般是有機酸和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的混合物,遇水後,二者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將其放入口中,大量氣體急劇充斥氣道,有引起窒息的風險。
泡騰片正確的服用方法應該是:取半杯涼開水或溫開水,將一次用量的藥片投入杯子中,等氣泡完全消失,藥物全部溶化後,再搖勻服下。
切記,泡騰片服用方法不對
後果致命
就因為一粒小小的泡騰片,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沒了,任家長無論如何捶胸頓足也無法挽回孩子的生命。
心痛之餘,也忍不住氣憤:給孩子吃藥為什麼不看說明書,給孩子喂藥看起來事小,但真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啊。
事後,很多網友質疑泡騰片應不應該給孩子吃,因為如果醫生沒開泡騰片,這樁悲劇就不會發生。
一個悲劇的背後,總是有諸多的原因,今天我們不想過多地討論泡騰片該不該吃,而更想讓家長看到這個事件給我們帶來的警示:
從這事件里,我們看到的是
父母對孩子用藥安全的忽視
一些父母對孩子用藥常識的無知
還有整個社會環境對兒童用藥的不謹慎!
孩子生病,家長最著急,往往拿了藥就給孩子吃,甚至連說明書都顧不上細看;
而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有項調查結果顯示:
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指出
因用藥不當,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耳聾。
每年約7000名兒童因用藥不當死亡。
7000名兒童,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每個孩子的悲劇就是一個家庭的悲劇。
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的發生,父母一定不要輕視給孩子用錯誤方式喂藥帶來的危險,下面這些用藥的錯誤,父母千萬不能再犯。
給孩子捏著鼻子強行灌藥
輕則嗆咳,重則致命
很少有孩子乖乖吃藥,每次吃藥就好比一場苦情戲,哭得稀里嘩啦,悲痛欲絕。遇到這種娃娃,很多父母可能會做出無奈之舉——抓住孩子的頭,捏住孩子的鼻子,強行灌藥。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嚴肅提醒一下父母們,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
我們先來看這樣兩則新聞:
2014年11月,深圳龍崗一名母親,因為女兒不肯吃冷水調和的西藥,強行灌藥,最終導致女兒窒息而死。
2015年5月,黑龍江大慶市的一對年輕夫妻捏著鼻子給自己2歲的寶寶喂藥,最終導致了寶寶窒息,搶救無效死亡。
這種服藥方式易使藥物嗆入氣管,輕則嗆咳,容易引起呼吸道肺部發炎,重則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危險。提醒父母千萬別用這種方式給孩子喂藥。
把藥放在果汁、牛奶、奶粉里服用
降低藥效,導致孩子牴觸牛奶
用果汁送服藥物,或吃藥後立即喝果汁或吃水果,果酸會中和鹼性藥物,或使藥物提前分解,降低藥效。
用牛奶或者奶粉給孩子服藥, 牛奶中的蛋白質、脂肪酸等在藥片周圍形成薄膜,將藥物包裹起來,影響藥物吸收。此外,牛奶及其製品中含有較多的鈣、磷酸鹽等,可與某些藥物生成難溶性鹽類,影響療效。
雖然用奶瓶喂藥,孩子更容易喝進去,但一旦被孩子察覺出味道不對,很容易就會對奶瓶產生牴觸和反感,甚至會厭奶。
喂藥加糖
易產生有害物質
糖能抑制某些藥物的藥效,干擾礦物質和維生素在腸道的消化吸收。再者,糖易與某些中藥中的蛋白質、鞣酸等成分起化學反應,產生有害物質。
用假包裝欺騙孩子
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抖音上有很多騙孩子吃藥的視頻,比如把藥放在果汁盒裡。其實我們不建議父母使用這種小聰明。
家長最好提前告訴孩子藥會有點苦,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而不應該騙他說:來,咱們吃口糖,結果孩子張嘴時,突然就把藥給他吃下去了,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特別大的心理傷害,會加重孩子對喝藥的排斥,而且容易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給孩子吃成人藥
損害孩子的肝腎器官,甚至引起死亡
有的孩子出現感冒、腹瀉等常見病後,家裡沒有儲備相關的兒童專用藥物,由於看病不方便等原因,有的家長會自行給孩子吃成人藥,有時還自作主張把藥量減半,認為這樣就可以了。
尤其是家裡一些老人,總是以自己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為理由,就隨意給孩子用成人藥。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兒童的各個器官發育還不完善,肝臟的解毒功能、腎臟的排泄功能都較成人弱。
而成人的藥品,有可能會對他們產生副作用,嚴重時會損害肝、腎等內臟器官、甚至引起死亡。比如兒童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腦、肝部的病變甚至死亡,因此12歲以下的兒童要慎用阿司匹林。
再次提醒,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
千萬別給孩子亂用成人藥
用錯藥量
導致孩子中毒
有些父母給孩子用藥不看醫囑,甚至擅自改變用量,甚至孩子感冒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把復方感冒藥和退燒藥同時服用,這非常容易導致孩子用藥過量,因為很多復方感冒藥里也含有退燒成分。
孩子體溫調節功能還不成熟,這樣非常有可能導致孩子藥物中毒,甚至患低溫症(體溫持續低於35℃),這比高燒更可怕,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孩子死亡。
壓舌頭喂藥
引起嗆咳,讓孩子對喂藥更懼怕
有的家長建議,用小勺盛藥,壓住孩子的舌頭,順勢把勺里的藥倒進孩子嘴裡,這樣孩子就會乖乖地把藥咽下去。這種方法其實也不靠譜,壓著孩子的舌頭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一次性給藥太多,還有可能會引起咳嗆。
給孩子吃藥,硬灌不能解決問題,相反只會引起孩子的更大反抗,壓舌頭的方式還是不要用。
給孩子喂藥如同打仗?
醫生推薦的技巧學起來!
1
利用好喂藥工具,省一半力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給孩子喂藥,選擇好用的喂藥器很重要。
滴管式喂藥器:一般供需嚴控用量或用量很小的液體藥物用。
奶嘴式喂藥器:對習慣用奶瓶的寶寶比較適用。
針筒型喂藥器:和注射器外形有點像,藥物一般是噴出來的,可以迅速結束戰鬥,但也需要控制好力度。
2
Get 2種正確的喂藥姿勢:半臥or側身
孩子吃藥,多少都會有點抗拒行為。平躺著吃藥,很容易被嗆著,因此儘量讓孩子把頭側向一邊。
最好將孩子抱在懷裡或採取半臥位,上半身稍高,適當固定手腳,再緊貼著嘴角喂藥。如果孩子不肯咽藥,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他的兩頰,使其吞下。
喂藥後,將寶寶抱起輕拍背部,使藥液順暢地流入胃內,並驅出胃內空氣,避免嘔吐。最後,給寶寶喂適量溫開水,以沖洗殘留在口中及附在食道壁上的藥物,消除口腔內遺留的苦味,並避免食道黏膜受損。
3
2 個細節:讓藥物「不苦」
嫌苦、有怪味道,是大多數孩子不配合吃藥的原因。以下2招,一定程度上能減弱藥物的苦味。
湯藥在37℃以下送服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藥湯溫度在37℃時,口感最苦,高於或低於37℃,苦味就會減弱。因此,最好將湯藥冷卻到37℃以下再給寶寶服用。
減少藥物與舌尖接觸
舌根部對苦味感覺最輕,所以喂藥時應儘量避免藥液與舌面上的味蕾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