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金銀潭醫院最危重的患者情況如何?專訪國家衛健委專家鄭霞

2020-02-28   歷城檢察

進入2月以來,武漢現有重症病例占確診病例的比例從2月11號的最高點31.6% 波動下降至2月24號的22.0%,最近幾天下降趨勢明顯,且保持在較為穩定的狀態——截至2月26號24時的數據顯示,武漢地區這一比例為21.76%。

重症比例的下降是否意味著整體防控形式向好?下一步如何繼續降低重症患者比例?總台央廣記者昨天(27號)專訪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綜合監護室主任醫師鄭霞。

病人病程拉長

有更多時間跟病毒搶人

鄭霞是首位支援武漢的浙江醫生,也是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一直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七樓的ICU病房工作。相較於其他樓層,七樓收治的病人情況更加危急。

鄭霞:「南七樓ICU是原來真正的ICU,五樓六樓都是因為重症病人太多才擴建起來的,所以五樓六樓的病人里可能有一部分就是相對的重症,而不是完全的危重症,而我們這裡基本上全部是搶救危重症,就是都是搶救最重的病人。」

鄭霞(右二)和同事們

新冠肺炎危重症易表現為多器官功能衰竭,缺氧嚴重,病程進展快。隨著對疾病的認知越來越多,鄭霞表示,自己所在病區的患者病程明顯延長。

鄭霞:「剛來金銀潭的時候,病人確實去世的速度非常快,當時護士長說,第一兩天來的時候,感覺自己都挺沮喪的,打蔫了一樣。我說確實,總覺得自己乾了十幾年的ICU,但好像一下子病人那麼難掌控,就覺得挺措手不及的。但是現在病人的整個治療時程肯定是明顯延長的,能夠穩定住他的生命征了。」

病程延長意味著給了醫護人員更多的時間跟病毒搶人。

鄭霞:「我們能撐的時間越長,病人就越有機會。實際上有了時間,才能指望穩住這個病人。只有把他的生命體徵維持穩定了,達到自我的修復或者適合抗病毒的自我恢復狀態,這些都必須有時間窗。」

病床的周轉較之前也有所改善。鄭霞所在的ICU病房共16張床,剛開始滿負荷運轉,現在一般收治13至14個病人,這意味著,有特別急重的患者,可以隨時轉進來。

鄭霞:「不會出現以前每天都有一兩個甚至更多的病人去世,現在反而有一些病人慢慢穩起來就轉出去了,甚至今天還有個病人,都有條件拉出去做CT了。現在還有80歲的一個老爺爺幾乎也要插管了,今天已經中氣十足的在那裡,這個人的狀態是穩起來了。雖然確實還是有病人很重,但是從整體的角度上來說,是會好很多。」

物資、醫療資源增強

救治工作越來越來越精細

重症比例下降、病人病程拉長與物資、醫療資源的增強密不可分。目前,武漢的重症專業醫務人員已接近全國重症醫務人員資源的10%。

鄭霞:「一個醫生要看十個特別重的病人和十個醫生看十個病人完全是不同的狀態。從物資和人員比例的角度上來說,肯定對下降起了挺重要的作用。」

鄭霞表示,在藥物使用、治療方案等方面的積極探索,也為降低重症患者比例起了關鍵作用。

鄭霞:「在不斷探索各種各樣用藥的一些方式。大家在這麼多的探索里找方向,經過N多版施行的指南,說明大家對它的認知實際上是越來越多了。」

從鄭霞自身經驗來看,針對重症病人的規範化和流程化救治工作,越來越來越精細。

鄭霞:「已經開始注意病人的營養狀態和康復的運動,前瞻性的工作已經做得更多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大家都覺得還是挺受鼓舞的。」

鄭霞的朋友圈目前,華中科技大學團隊已經完成9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病理解剖,病理報告的公布將對下一步的臨床救治起推動作用。

鄭霞:「病理很快就要出結果了,病理可能是解決根源的一些東西,比如病毒存在的臟器有多少,這個東西能出來以後,至少大家有一個實質的病毒侵襲力的判定。這樣我們就知道通過怎樣的方式,可能在早期就阻斷了,就不要變成重症,那就不存在這些危重症的苦惱了。」

來源: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