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消費網際網路市場趨於飽和,不少企業紛紛嘗試將實體經濟與網際網路融合。伴隨著這種融合程度的加深,信息網絡技術將滲透擴散到生產服務的各個環節。
產業網際網路方興未艾。
一種更先進的社會生產力
在縱深角度上,產業網際網路(Industrial Internet)是從消費網際網路引申出來的概念。指傳統產業借力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終端等,提升內部效率和對外服務能力,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
產業網際網路與消費網際網路的區別主要有三:
1、服務主體不同,消費網際網路主要針對個人用戶,而產業網際網路則主要以企業為用戶。簡單來看,兩者是B2C與B2B的差別。但在具體細分上,B2B與產業網際網路二者也存一些差異。長期關注產業網際網路的聯動優勢行業應用中心總經理霍偉認為,這些區別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二者服務對象有所差異,B2B要更簡單一些。相比於B2B只需關注交易雙方,產業網際網路則需要整合的資源和對象更為複雜。因此討論產業網際網路為誰服務時,我們需要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出發。
其次二者在模式上有所不同。B2B模式重交易,產業網際網路更多的著重於傳統的產業升級,產業升級絕對不是停留在簡單的交易層面。「即使今天多數企業重點還是在交易,未來產業網際網路持續發展在後,交易只是企業其中一個非常基本的功能。」霍偉說。
第三技術環節上複雜程度不一。正如前文所講,作為傳統產業轉型的重要路徑,產業網際網路離不開多種技術組合。它是以數字化為基礎,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金融服務、人工智慧等賦能傳統產業,從而提高協同效率,助力升級。作為支付公司代表,霍偉坦言:「支付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2、基礎設施不同,消費網際網路主要基於PC或智能移動終端等基礎設施即可,而產業網際網路除此之外,還需要更多可識別、傳遞產品信息的標識碼、傳感器設備。產業網際網路更依賴於物聯網和智能製造等更前沿技術。
3、發展動因不同,消費網際網路更注重提供個人體驗,而產業網際網路關注提升生產效率。換句話說,產業網際網路並不直接以消費者為核心,而是向上銜接生產企業、向下服務下游廠商。其終極目標,是要實現個性化產品的規模化定製。
在橫向發展上,產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發展模式的新階段。最初由網際網路發展形成了人與人基礎連接的消費網絡(C2C/B2C),網際網路+進一步將連接深化擴展的企業層面,形成人企服務的外部連接(B2B2C),而產業網際網路將連接從廣度上擴展到不同產業、企業之間(C2B2B2C)。
總體來說,產業網際網路是業務需求、技術能力雙驅動下,以機構組織為主體的漸進式創新,也代表了一種更先進的社會生產力。
如何構建一個產業網際網路
產業網際網路的數據比消費網際網路數據量更大、種類更多,物聯網、數字傳感器、智能製造、等提供了海量的數據資源。
一方面這些數據為後續分析提供了現實基礎,另一方面數據分析對實時性、準確性、可靠性等提出了更加嚴格要求。
數據之上,我們以及看見了在諸多領域不斷湧現出新興業態和模式,產業網際網路看似具備了一切崛起前提。
但是怎麼做呢?這是個問題。
霍偉認為,構建一個產業網際網路大概四步,或者說四個階段:一是數字化,二是交易,三是交付,最後是賦能。
目前大多數企業都是從交易開始做,畢竟交易離錢最近、最容易獲益。但霍偉認為如果要構建一個行業的產業網際網路,最為關鍵、最難的其實是數字化。
據麥肯錫數據,2016年國內B2B市場規模已達10萬億元,不過市場潛力並未被充分挖掘。同期美國企業網際網路滲透率達75%,是中國三倍。3年過去,與消費網際網路發展速度相比,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發展算不上快,依舊大幅落後於美國。市場上也沒有孕育出像淘寶、天貓、京東的巨頭企業。
其中原因與B2B行業存在深厚壁壘,市場擴張可複製性低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早期B2B平台僅是向需求方提供平台對接、信息匹配服務,並未深度參與產業、行業運營,簡單來說,就是數字化發展程度問題。
「企業數字化發展的程度不一,透露出的機會也不一樣。」霍偉說,「進行數字化,才能有後續的價值。」
數字化建設並非空中樓閣,光喊口號。在霍偉看來,數字化構建過程中常見的實質性手段包含供需匹配、系統賦能、產業賦能、協同反饋等內容。
一家支付公司的產業網際網路之路
作為支付公司,聯動優勢在行業裡面也算是頭部。資料顯示,聯動優勢在2003年由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發起成立。並於2011年獲得人民銀行《支付業務許可證》,獲准開展網際網路支付、行動電話支付業務,後在2014年增加「銀行卡收單」資質,實現了全國範圍的線上線下全場景支付服務。隨後2015年獲得「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備案許可資格」、「跨境電商外匯支付試點許可」,藉此開拓全球市場。2016年通過重大資產重組上市,聯動優勢現為海聯金匯全資子公司。
近年來,聯動優勢積極布局人工智慧、區塊鏈、雲服務、大數據和5G消息等金融科技能力建設,重點打造第三方支付、數字科技、金融信息服務、互聯營銷和跨境金融服務等業務板塊,目前已與140多家金融機構和3600多家大型企業建立合作,為近百萬家中小企業和5.3億個人用戶提供金融科技服務。
縱觀聯動優勢發展歷程,企業服務是血液般的存在。支付機構圍繞B端展開的服務有時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而聯動優勢此前的背景,使其具備了一定的B端服務基因。
在中國消費網際網路增長乏力,產業網際網路蓄勢待發的背景下,聯動優勢從2017年開始持續對產業網際網路投入。霍偉認為,產業網際網路是一個萬億級,甚至萬萬億級的市場,而聯動優勢能在其中找到很好的業務增長點。
為此,聯動優勢對其產業網際網路產品進行升級。
首先,支付公司僅僅提供支付服務不再能滿足企業需求。在支付業務基礎上,聯動優勢將供應鏈金融服務作為標配融入其中。並嘗試從生產側、流通側和零售側出發,對支付產品本身進行升級。
第二,用帳戶體系幫助客戶靈活地管理資金。產業網際網路是一個鏈狀的結構,存在上下游關係。而上下游關係也是一種業務關係,這種業務關係體現為資金流關係。資金流動存在,需要一個靈活的帳戶對其進行支持。聯動優勢為企業提供的帳戶具有入駐簡單、智能清分、安全合規、符合客戶的複雜場景需求等特點。
第三,幫助客戶構建基礎的金融業務支持平台。商業銀行作為資金提供方,要信任某個產業鏈平台,信源來自其中的交易數據。為此聯動優勢將其交易帳戶和銀行打通,協助資方來理解客戶的業務。基於這一思想,聯動優勢可以做到:
1、基於支付的數據輔助系統增信;
2、幫助資金方快速上線;
3、輔助風控;
4、資金穿透管理;
5、通過擔保帳戶凍結資金,保護資金安全。
「支付服務、交易服務、數據服務、帳戶服務、金融科技,是我們能帶給產業網際網路的一些能力吧。」霍偉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