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bout
開門見山,其實我相信平時真正留意樂隊和音樂的朋友應該沒幾個人會去看這節目的。因為嘗試看幾集之後我的身體告訴我不應該再看下去,真的,是比《潮流合伙人》更難受的感覺。所以這一期沒有那麼多的節目截圖,大家見諒。
其實在上次《潮流合伙人》的文章中我也說過,打著文化的旗號,利用流量在恰飯其實是現在的常規操作。而我個人其實也從來不反對利用以上的點來刺激市場消費這種做法,畢竟宏觀上來說消費是需要刺激的。
(image:DOUBAN)
不過對於這個節目我依然還是那句話,為什麼在用文化和流量恰飯的同時不能用心點把好的東西帶出來呢?難道我國的觀眾只配吃這種沒有營養的飯菜嗎?所以接下來,我想談談節目本身的槽點,再橫向對比一下國外這類節目,說一下別人做得好的地方。最後我還邀請了一位深耕多年的樂手朋友對這個節目作出一些評價並且說說他的觀點。
(image:douban.com)
關於評委陣容,我就不說太詳細了,因為後半段我朋友的總結中有他對每個評委的感受。只不過明眼人就能一眼看出來這個節目選擇的幾位評委 or 導師 or 樂隊經理主打的並不是對樂隊有專業意見指導或者對觀眾有科普功能的。
(image:douban.com)
在某程度上,他們都是頂級流量,當然最頂那個我就不說是誰了。所以節目組也非常「巧妙」地把評委 or 導師換成了經理人這樣的名稱。可是在我看來,既然你在場上坐在那個位置,你就應該負起專業這一責任,而不是偷換概念用「合伙人」來規避你的專業性。
這個是我最想吐槽的,這個節目的賽制和評分機制相當複雜,繞來繞去生怕別人看懂。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ACE 席位」以及觀眾評分,演奏進行到 100 秒如果沒有足夠贊同票之類就要停止表演。
(image:douban.com)
咱一條條來說,首先什麼是 ACE 席位?對樂隊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一個風格成熟的樂隊,每位成員都是缺一個不可的。你可以簡簡單單的說選出隊長,再去挑選隊員,這沒問題。畢竟什麼樂隊都需要需要一位隊長。
可是為什麼非要那麼刻板的來一個 ACE 席位?我覺得這完全就是在為節目效果人設服務的東西,而不是真正想把好的音樂人挑選出來。
(image:douban.com)
相比之下,韓國的《超級樂隊》在極為簡單的賽制和流程上把「挑選優秀音樂人」這個主題做出了最好的效果。沒有人設、沒有矛盾、沒有撕逼、沒有流量。人家就是真真正正的在選優秀的樂手而已。
(image:douban.com)
哦對了,《我們的樂隊》還有選手互評環節。這不就是想搞矛盾搞流量嗎?請問這個環節對音樂的進步有什麼幫助?
之後就是第二個點,現場觀眾的非專業評分。韓國的《超級樂隊》是沒有一堆非專業現場觀眾在現場參加評分環節的。《我們的樂隊》里有現場觀眾就算,還要參與評分。還有一個規矩是如果台上的「專業評委」通過了還不過,還要看現場投票。如果表演開始後 100 秒票數不夠,馬上終止表演。
(image:douban.com)
這是什麼玩意?先不說節目中樂隊的水平,可是既然你想選出專業的、高素質的樂隊,為什麼現場觀眾的評分會納入評選範圍?這無非就是要鬧點新聞,搞點熱度吧?拜託,除了熱度還是熱度,能不能體現點節目的專業性出來呢?
如果還要和相類似的樂隊節目比較,我想向大家推薦更「古早味」的美國綜藝——The Next Great American Band。如果要說最簡單最粗暴的,非這個《美國超級樂隊》莫屬了。
(image:douban.com)
沒有什麼先選隊長再挑成員這樣的麻煩事,這節目非常粗暴——以樂隊為一個單位來報名。直接 PK,評委說行就行,不行就走,在人設方面被削減得更弱了。
這一集當中你可能還在向鏡頭深情並茂地述說「我 40 歲了,答應了妻子這是我最後一次嘗試用樂隊來作為職業,如果不行我就回家了」,然後下一集就真回家了....
(image:imbd.com)
我承認我看不下去的其中一點就是因為服裝...私以為樂隊成員穿著的服裝一直都是樂隊的亮點之一。因為我覺得有音樂品位的人穿衣服一定不會差。先不要說多會搭配吧,不過樂隊穿出來的東西肯定是能反映自己樂隊或自身風格的。
(image:imbd.com)
不說別的,因為樂隊本身而興起的服裝文化就有無數的例子。今天我這裡不談太多理論,直接給幾張我平時喜歡聽的樂隊的照片給大家品一品。
(image:imbd.com)
Beach Fossils、The Jesus and Mary Chain、Deerhunter,先不說有沒有搭配,穿得好不好看,起碼衣服穿上都是基於每個人的氣質。而且據我所知,即使是開演唱會,樂隊的穿著也是沒有太多限制的。有點自己愛穿啥就穿啥的意思。
(image:imbd.com)
可是這個《我們的樂隊》里居然有「時尚顧問」?能做出好音樂的人我覺得首先就是要有非常獨立的審美和思考,連衣服都要別人挑到底是怎麼回事哦?
(image:douban.com)
好了,我的吐槽到此完畢,因為這是吐不完的...而且我畢竟只是個樂迷,專不專業的話我還是得找業內人士看看他們的看法,畢竟這才算相對客觀。所以下面我請來了在樂隊和相關行業的老樂手朋友對節目作相關點評,當然了,為了不引起矛盾。在這裡應他們的要求我就不亮出名字和樂隊了~
我被阿爆強迫看了一下,說實話,作為一個十多年的老鼓手,裡面參賽的樂手我一個也不認識,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了。節目的名字和樂隊有關,我姑且認為初衷是做樂隊。但是樂手們的性格都是十分鮮明的,我不認為讓一幫本來互相不認識或者不熟的人,在短期內從節目裡去磨合能出來什麼精品。
(image:douban.com)
或者說,不可能出得了像樣的樂隊。加上台上的幾位評委或者說導師製作人,不是他們不好,問題是,我實在想不到他們跟樂隊有任何關係。謝霆鋒姑且是因為以前喜歡搖滾,喜歡收藏吉他,勉強挨邊。王俊凱,um,帥小伙,加油。鄧紫棋,做完 rap 來做樂隊,全能了,但是我沒看過她有什麼關於樂隊作品,不是有樂器聲音的音樂就叫樂隊作品的。蕭敬騰,算是吧,獅子合唱團?
(image:douban.com)
對比起《樂隊的夏天》,為什麼樂夏能火是有原因的。首先參加的樂隊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其次節目的科普內容很好,讓很多不了解樂隊的人可以從中去得到一些新的認識。再加上張亞東老師,這位在國內樂隊舉足輕重的人物,做過無數搖滾樂手、大牌明星、樂隊的製作人,音樂素養十分經得住推敲。相比之下,這個《我們的樂隊》,更像是想蹭流量的節目
(image:douban.com)
不是幾個人在台上拿著樂器一起演奏一首歌,就叫樂隊。樂隊的歌曲是充分體現樂手性格,思想,信仰和智慧的產物,需要長時間的互相了解和磨合才能成就精品。以上。
最後,別再說那種「這種節目就不是做給你們看的」話了,既然你能拍出來恰飯,就不能接受大家的批評?作為觀眾就沒有權利去提出更多意見讓節目水平提高,讓更好的東西呈現出來嗎(雖然可能說了沒用)?
最後,如果本身了解音樂和樂隊的愛好者當然不會看這個節目。可是如果剛開始對樂隊有興趣又被這些節目帶歪的人怎麼辦?是不是為了賺錢就又不用對「文化」負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