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導航的古代,行軍為何不容易迷路,看完才知道古人真聰明

2021-03-12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沒有導航的古代,行軍為何不容易迷路,看完才知道古人真聰明

導航,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可以說是出行的必備品了,靠著手機上各種導航軟體,我們暢通無阻地行走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走出了祖輩們一直走不出的地方。陌生城市、陌生地方對於我們而言只有新奇,再也沒有對陌生地方的恐懼感。因此導航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帶給我們極大的便利與幫助。

但是這種便利的到來也不過是短短的一二十年,在這之前可是沒有導航。那麼在沒有導航的古代,大部隊行軍打仗又是如何精準地找到地方呢?這就體現出古人的智慧了,雖然沒有導航,但是他們依舊有著屬於自己的方法。

第一個就是行軍圖了,在行軍打仗之前,行軍圖是軍隊必須要制定的重要物品,在行軍圖中清晰明確的標準了山川、城市等地標性地點。靠著這些地標,部隊在出發前就明確了每天應該走多少里,到達什麼地方。靠著這樣一步步的引導,部隊才能有條不紊地到達指定地點。

第二則是靠著斥候打探,古代的軍隊中斥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兵種,斥候的作用除了刺探敵方軍隊的情況之外。探路也是斥候的必要工作,雖然有行軍圖指引方向,但是在由一個地標向另一個地標行軍的過程中,斥候的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可以及時幫助部隊糾偏。除了斥候之外,有時候嚮導也擔負著這份工作,出身於當地村民的嚮導,在行軍過程中也能為部隊指引方向。

最後就是指南針以及星象指引了,這點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沒有導航的年代裡,發明了指南針以及觀星之術,在荒山野嶺中為自己指明方向。根據《武經總要》卷十五中記載,我們可以一窺古人的智慧。

其中關於指南針的製作方法有著非常明確的記載:「魚法,用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形,置炭中,火燒之,候通赤(以鐵鈴鈴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醮水盆中,沒尾數分,則上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當南向午也。」

而對於夜晚通過星象來辨識方向也有相關的記載:「當視北辰及候中星為正若沒有星辰只因,則「夜色黑,又不能辨方向,則當縱老馬前行,令識道路」。在這裡除了提到星象指路之外,老馬識途也是一個軍隊常用的一個手段。

正是靠著這些方法,在沒有導航的古代,古人行軍打仗才不至於迷失方向,順利地找到目標點,實現精準打擊。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確實令人敬佩,沒有條件也要給創造條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9ZkJXgBDlXMa8eqr6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