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情緒穩、三觀正,是孩子一生的底層精神作者| 枳為橙來源|中學生聽書 (ID: tingshu2018)
一個厲害的媽,抵得過所有偉大的教育。
《家庭教育學》中提到一個觀點:
「孩子道德發展的源泉在於母親的智慧、情感和內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發展中變得如何,決定於有什麼樣的母親。」
深以為然。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影響至關重要,一點都不容忽視。
母親在家裡的日常,就是孩子未來的模樣。
母親習慣傳遞什麼樣的能量,孩子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母親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往往就會走什麼樣的路。
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校正自己的過程。
如果你想培養出一個出色的孩子,與其一味地講大道理,不如先讓自己成為厲害的媽。
01
英國作家洛瑞·李在《蘿西與蘋果酒》中曾回憶過往:
「雖然當時處在一戰末期,但在我的孩提記憶里,四季都充滿歡樂。
這一切都只因為我有一個無論身處何境,都堅強樂觀的母親。」
由此可見,媽媽的情緒,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決定著孩子的人生走向。
一個平和溫柔的媽媽,可以讓孩子時刻看到生活的希望,再難熬的日子也能看到陽光。
一個喜怒無常的媽媽,通常讓孩子在擔憂和恐懼中長大,每一個日常里都遍布著陰霾。
前些日子,看到一個視頻刷屏了,引發全網熱議。
江西宜春,一個正在上一年級的男孩,在飯桌上對著媽媽傾訴忍耐多日的心聲。
「一點點小事情,就在這凶我、凶我、凶我,我也不知道你在幹什麼。
我忍著忍著忍著,等我長大以後,真想讓你感受下我現在是怎樣的心情......」
看著兒子每一句認真的表達,媽媽也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溝通方式和情緒處理。
這條視頻下面,有個評論點贊很高:「最可怕的就是遇到歇斯底里的母親。」
的確。如果一位母親,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只會發泄情緒、滿腔抱怨,從不會正視問題、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只會給孩子帶來痛苦,當他遇到人生的每一道關卡時,都會習慣悲觀消極地面對。
作家楊絳的母親唐須嫈(yīng),是一位溫婉柔和、善解人意的知識女性。
楊絳曾在談及過往時感慨道:我母親向來不尖銳,她對人事的反應總是慢悠悠的。
即便有人當面損她,她也不會計較太多,事過之後更不會放在心裡。
遇上家裡愛占小便宜的親戚,她依然能夠坦然面對,遇到好東西還會留給她們。
因為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楊絳耳濡目染了母親待人處世的態度,也慢慢成長為一個情緒平和之人。
在楊絳和錢鍾書的婚姻生活里,處處都是包容,時時都充滿歡樂。
每當錢鍾書弄壞家裡的物品時,楊絳都會笑著寬慰:「不要緊。」
有一次,他們帶著女兒錢瑗去飯店吃飯,女兒一直在觀察隔壁桌的客人。
楊絳詢問緣由,女兒解釋道: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你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我覺得自己是個特別幸運的孩子。」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你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我覺得自己是個特別幸運的孩子。」
母親情緒好,遇事不責備,孩子自然也會收穫滿滿的幸福感,然後從容走完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每個幸福的家庭里,都會有一個好脾氣的媽媽,和一份永遠暖心的溫度。
想要養出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日常生活中,媽媽記得做好這3件小事:
1. 停止過度的說教:
多一點鼓勵和表揚,少一點指責和否定。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耐心的教導,溫和的溝通,平等的交流,都是處理問題最好的方式。
2. 管理自己的情緒:
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你的情緒有多穩定,孩子的身心就有多健康。
3. 戒掉消極的態度:
媽媽遇事堅強樂觀,孩子自然會擁有更多底氣面對艱難坎坷,一路勇敢的前行。
母親的溫柔,賦予孩子更強大的靈魂;母親的笑容,就是孩子最大的靠山。
02
看過一段母子對話,讓我感觸很深:
放學回家的路上,女兒告訴媽媽,因為自己考試成績好,被老師表揚了,所以很開心。
可是好朋友朵朵在看到這一幕之後,卻心生嫉妒,表示要跟自己絕交。
當她去跟其他同學玩的時候,朵朵又走過來想加入,她不計前嫌答應了。
媽媽問女兒:
「那如果朵朵跟其他同學一起孤立你怎麼辦?」
女兒想了想回答道:
「沒關係呀,我努力學習,樂於助人,善良一點,我就把自己的自信和其他人的鼓勵掙回來了。」
媽媽繼續問:
「那如果大家還是不喜歡你怎麼辦呢?」
女兒說:
「不喜歡也沒事,我也不能讓所有同學都喜歡我呀,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媽媽聽後很欣慰,告訴女兒:
「做的很對,媽媽也希望你在學校做好自己,樂於助人,我們去學校本身也不是去玩的。」
聽完這段對話,最大的感觸就是:
媽媽平時一定給了孩子足夠好的引導,她才能在脫離家庭後依然如此優秀。
媽媽的三觀,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盞燈,陪伴他通往更美好更明亮的遠方。
媽媽三觀正,孩子的路才不會走歪,人生的方向才會清晰明了、充滿希望。
作家莫言小時候,親眼看到母親被守麥田的人欺負,這段往事讓他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很多年以後,當莫言再次碰到那個看守人時,便立刻想去報仇。
沒想到被母親一把拉住,隨後勸他:
「兒子,那個打我的人,和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母親的寬容大度、善良敦厚,深深地影響了莫言,對他後來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榜樣作用。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個觀點說的很對:
「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三觀,遇見更好的自己,這三個方面一定要注意:
1. 言傳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教育的根,在父母。真正厲害的媽媽,都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修正自身不足,成為孩子的鏡子。
2. 不要溺愛孩子,教會孩子獨立:
只有讓孩子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上得心應手,變得越來越出色。與其幫助孩子鋪路,不如該放手時早點放手。
3. 永遠別對孩子撒謊:
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說到做到」的形象,父母品行端正、言而有信,孩子才能教養深厚,言出必行。
井深大說:
「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教育路上,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三觀,就是送給他最好的禮物。
03
《母親的影響力》中寫著這樣一句話:
「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正直、勤勞、善良、樂觀的母親,這樣的家庭就是心靈成長的聖殿和源泉。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猶如一股永不間斷的力量,將持續孩子的一生。」
一個家庭里,媽媽精神富足,孩子內心溫暖,一家人的日子也會過得輕鬆自在。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那個以707分考入北大,寫下《感謝貧窮》的寒門女孩王心儀。
在那篇看哭無數人的信里,王心儀多次提到母親在她成長路上的巨大影響。
在她年幼時,因為和弟弟穿著破舊,經常會遭到同學的嘲笑。
她為此感到難過不已,於是跑回家向媽媽哭訴。
媽媽聽聞後,沒有斥責其他同學嫌貧愛富,也沒有抱怨自己家窮困潦倒,而是說了一句:「不用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從那以後她明白了:人生的路不是走給別人看的。
上學的路程很遠也很坎坷,一下雨就有積水,可媽媽卻堅持每天接送他們上學,遇上下雪天回到家天都黑了,母親也不會喊一句苦和累。
而是帶著她和弟弟,一邊玩雪,一邊聽他們講學到的新知識,母子三人的歡笑聲傳遍整條小路。
從那以後她懂得了:
幸福不是因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於你能忽略不完美,並盡力擁抱自己所能看到的美好與陽光。
一路走來,母親為其引路,王心儀向陽而生,變得越來越優秀。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講到過一個觀點:為何家會傷人?
「你給了孩子恨,卻妄想從他身上得到愛;
你給了孩子痛苦,卻妄想從他身上收穫感激;
你給了孩子陰影,卻妄想他永遠積極向上沒有陰霾。
這是永遠不可能的。」
「你給了孩子恨,卻妄想從他身上得到愛;
你給了孩子痛苦,卻妄想從他身上收穫感激;
你給了孩子陰影,卻妄想他永遠積極向上沒有陰霾。
這是永遠不可能的。」
常聽到很多父母責備孩子在外畏畏縮縮,膽小怕事,可他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是否成為了孩子的依靠。
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太過平庸、沒有上進心,可他們卻從來沒有認真想過自己給孩子灌輸過哪些能量。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最終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父母。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聰明的媽媽都很看重這3個教育觀:
1.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與其送給孩子昂貴的禮物,不如在閒暇時間,靜靜坐下來,認真聽一聽他的內心世界。高質量的陪伴勝過無數財富,高質量的守護勝過所有物質。
2.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
戒掉刀子嘴,不要總是打壓孩子的信心;在孩子受傷害時,及時站出來守護好他,讓他始終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愛。
3. 拒絕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無論什麼形式的暴力,都是在給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層陰霾。永遠記得,家庭教育的底線,就是從拒絕暴力開始。
媽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讓他明白:因為有你,我很驕傲。
作家劉娜曾寫道:
「所謂管教,先是自管,而後管人。
家教,是先自教,而後教子。
正能,是先正己,而後輻射後代。」
「所謂管教,先是自管,而後管人。
家教,是先自教,而後教子。
正能,是先正己,而後輻射後代。」
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一個厲害的媽,抵得過所有偉大的教育。
永遠別忘了: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並肩前行、不忘成長,一起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點個在看,從此刻起,努力做一個合格的好媽媽,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延伸閱讀: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關於這些問題,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經這樣說道:「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下文中幾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1
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
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一句「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讓人們記住了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也是自1672年以來第一位沒有哈佛學習經歷的哈佛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在她看來,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以下內容來自這位校長在哈佛的一次演講,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旅行讓我們真正認識這個世界。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
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因此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幫助孩子們在大腦里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們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需求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而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也許我們不用帶他們出國,但是經常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展生活的廣度的起點,我喜歡那句話: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2
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
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理察·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他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那大學教育有什麼用呢?
理察·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正如《大學的理念》的作者約翰·亨利·紐曼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
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約翰·亨利·紐曼
3
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
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曾在凱尼恩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華萊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響力的作家,被譽為「近20年來最有創造力的作家」。演講的一開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
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遊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麼是「水」?
演講中提到,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然後去超市、做飯,放鬆一會就得早早上床。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
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里,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是什麼。
在演講中他說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4
教育能讓你活得幸福,
幸福取決於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教授認為:「幸福取決於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泰勒·本·沙哈爾
他總結出以下12點有意識地獲得幸福的思維方式:
1. 不斷問自己問題。每個問題都會開啟自我探索的門,然後,值得你信仰的東西就會顯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
2. 相信自己。怎麼做到?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通過視覺想像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 學會接受失敗。否則,你永遠不會成長。
4. 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條一直上升的直線,而是一條上升的曲線。
5. 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其中,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
6. 記錄生活。
7. 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
8. 簡化生活。貴精不貴多。對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學會說NO!
9. 幸福的第一要素是:親密關係。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為幸福長久的親密關係付出努力。
10. 充分休息和運動。
11. 做事有三個層次:工作、事業、使命。找到你在這個世界的使命。
12. 記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讓別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誠實的父母。
5
每個真正的受教育者,
都應具備的14種思維方式
2014年,杜克大學的老師和教工們,給他們2014屆的畢業生畫了14幅漫畫,講述了他們對新一屆畢業生的期許,也正是真正受教育者終其一生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別過無意識的生活
留心觀察和體會,別讓生活悄然溜走而渾然不覺。
人每天在周而復始忙碌的生活中,常常會忘了自己。而當光陰飛逝,再回首歲月時,我們是否實現了當時的初衷呢?
人生選擇沒有對錯
人人都在為一些人生選擇而焦慮操心——比如接受什麼樣的工作與職位。
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明天是確定的。你需要的只是冷靜地計劃,然後朝著你認為對的方向勇敢的嘗試。
要知道,人生的選擇本沒有對錯,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
「關係」比「索取」重要
從友好的人際關係中獲得的滿足感,比獲得某些物質上的東西,會讓你更有滿足感。
物質本身只是工具,可是急功近利的人們卻成了它們的奴隸。
關注人本身,而非頭銜
不以人的職位頭銜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因為頭銜所能代表的實在太少了。
人與人之間的能力由很多因素決定,所以一定會有差別,但是人格上卻是人人平等的。
不戴著有色眼鏡審視別人,心胸才會更加寬廣,眼界也會更加開闊。
學會在拒絕中找機遇
重新認識你所經歷的拒絕。無論你正在朝領導者的位置努力還是在組建一個新公司,你一定常常會被他人拒絕。
與其把拒絕看作終結,不如把它視作機遇,並想想為什麼。
是你詢問的對象不合適嗎?是你還未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來勝任新工作嗎?時間會證明,拒絕其實是給了你潛在的等待、學習和嘗試的機會。
價值在挑戰中實現
你的個人價值與你所經歷的挑戰是成正比關係的。
走出舒適區。人們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因為熟悉會帶來輕鬆,可是也會帶來停滯不前。你,甘願平庸嗎?
擁抱不確定的生活
生命中絕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所以你不要害怕生活偏離了計劃。勇敢地接受不確定性。
感情、工作和生活就是因為這份由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才有樂趣、才值得。
教育讓你學會反思
受過教育的人懂得反思。
在你邁向人生新台階時,不要忘了停下了回望過去,思考過去經歷的意義。這樣會幫助你理解這三個問題:你是誰,你想去哪兒,和你該怎麼辦。
受教育者知道要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受教育不代表聰明
受教育和聰明其實是兩回事。
你要知道,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不僅僅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它包括:願意聆聽、獨立思考、理性分析、自由想像、不偏不倚的評判事實。
受教育和聰明共通的那個部分,才是你想要成為的人。
慷慨
教育讓我們學會對人更加慷慨。一個善意的舉動的背後,可使他人受到千千萬萬恩惠。
靈感來自閱讀
保持閱讀的習慣將讓人更有創意。
你可以主動地閱讀專業領域以外的書籍,並作為一種愛好富有激情地進行下去。很多靈感會不經意間從書籍給你的啟發中產生,那便是閱讀智慧的結晶——創造力。
做自己,也要善學習
教育讓我們認識自己,同時願意學習,保持一顆謙遜、包容的心。學會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擁有感恩的心
教育讓我們學會以一顆感恩的心回報曾經幫助過你的人。回報是兼具了感恩和慷慨的一種美德。
堅持
這或許是老生常談,但你不該感到厭煩。畢竟生命中的很多價值都由它創造。但你要認清選擇: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呢?正如華萊士在演講中說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
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終極能力。
來源|必達更好的校園建設,內容綜合整理自哈佛大學、明教育等,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孩子一生要經歷的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
著名校長李鎮西說過:
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無論多麼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
一個孩子能否成才,和父母有著直接關係。
「優生」不全是老師教出來的,「差生」也不全是學校培養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做好家庭教育,比一切都重要。
做好家庭教育,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父母再忙也要看一看。
01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陪伴的重要性,哪怕我們強調一千次、一萬次,依然有家長忽視。
很多人會問:
天天都說陪孩子,可如果我不去掙錢,拿什麼養孩子?
比起陪伴,有人覺得掙錢更重要,因為有了錢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彌補缺失的教育。
然而,孩子對於父母教育的渴求,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孩子的良好品質,不是從書上學來的,而是來源於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孩子的行為習慣,不是老師說了他就會學好,而是根植於日復一日對父母的模仿與學習。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童年時期沒有父母的陪伴,猶如小樹生長沒有了陽光雨露。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性格更內向,極易產生自卑情緒。
在《開學第一課》上,董卿說過: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
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父母千萬不要給孩子留下終生的遺憾。
父母一定要知道,再多的金錢和物質,都彌補不了的孩子曾經缺失的陪伴。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父母,讓孩子能感知愛學會愛。
02 重視閱讀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愛閱讀的孩子
畢淑敏曾說:
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良好的閱讀習慣能讓孩子終身受益,得閱讀者得天下,閱讀不僅僅是為了考出好成績,更是從閱讀中體會人生。
教育專家認為,不同學齡期的孩子,有著不一樣的閱讀量要求。
一至二年級,每年起碼讀100萬字;
三至四年級,每年起碼讀200萬字;
五至六年級,每年起碼讀300萬字。
先有閱讀,再有學習,然後才會有成績。
如果孩子只學習教科書,只應付做作業,那麼他對世界的了解僅限於方寸之地,他所吸收的知識也僅限於課本知識。
通過海量閱讀,涉獵百科,博覽群書,孩子的智慧才能不斷成長,最終形成強大的自我發展能力。
白岩松有句話說得特別好:
「閱讀,讓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
怎樣才能讓孩子自信、理性、平和、樂觀?「除了讀書,別無他法。」
在家為孩子創造閱讀環境很重要,可以為孩子置辦一個小書櫃,選擇他所在的年齡段必須閱讀的和他感興趣的書籍。合理利用家裡的其他地方,比如書桌,沙發甚至洗手間的都可以放置書本或雜誌。讓閱讀無處不在,讓孩子能隨時隨地閱讀。
03 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巴金先生說:
「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培養好習慣開始。」
孩子成績的好壞,不僅與智力有關,更受到平時習慣的影響。
好習慣,才是支撐一個孩子走得更遠的根本。
孩子之間成績的差別除了智力因素外,本質上是習慣的差別。好習慣決定好成績,教育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培養孩子這5個好習慣,是每個父母都應做好的事情。
1.自覺學習的習慣
先明確要求,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才是自覺,做不好會有哪些危害。
幫助孩子制定計劃,讓孩子根據計劃執行學習任務,學得更有條理。
2. 尊師重教的習慣
教育興國,尊師重教,重視家教,是國家促進孩子發展的最根本要求。
良好習慣必須從尊師做起。先尊重老師,然後尊重課堂,尊重知識,尊重自己的未來。
3. 珍惜時間的習慣
孩子之間真正的差距不在於智力,不在於努力程度,而在於時間管理。
鼓勵孩子做時間的主人,平時不能拖拉懶散,學習時要高度集中精神,珍惜時間去學更多知識。
4. 自理生活的習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父母,不依賴老師,哪怕離開父母也能自理生活。
獨立的孩子動手能力更強,適應能力也更強,不管去到哪裡都能表現出色。
5. 認真負責的習慣
做對了要表揚,做錯了要批評,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學會承擔責任。
放手讓孩子做決定,提高孩子的抉擇能力,培養責任感,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有人說,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縮影,也是父母的鏡子,你可以通過孩子的觀察一個家庭教的教育水平和質量,觀察父母的教育能力和用心程度。
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希望父母能真正執行起來。教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大家一路同行。
來源 | 本文轉自光明少年雜誌,綜合自理想爸媽、中國教師報、光明社教育家等,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李希貴講透家校共育: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
程紅兵:學校中層幹部要涵養好「五氣」
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詞:陪伴、閱讀和習慣
李希貴:讓孩子回歸內動力,必須讓學習「有意思、有意義、有可能」
李鎮西:教育,可千萬別往孩子大腦里塞垃圾啊!
李玫瑾150分鐘精彩演講,家庭教育真知灼見值得聽10遍!
李玫瑾家庭教育講座合集(音視頻共200集)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