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寫過一個真事。
身在武漢的李萍是尿毒症患者,每個星期需定期做透析才能活命。
但因疫情影響,如今醫院的設備停了。
她沒了救命稻草。
一眾病友也是。
記者前去採訪,李萍已經很危險了。
病友們只說了一句話:「不做透析,只能等死。」
截圖來自:南都周刊
她將何去何從,我們不知。可終歸是不幸。
疫情下,生活就是這樣艱難。
我們都承載了太多太多。
有人為活著奔波。有人為失業揪心。更有人,隨時隨地處在生死邊緣。
但,黑暗中,總有星辰。
大環境危急時刻,總有些勇士,敢於站出來,成為時代的「英雄」。
浙江83歲的老大爺,聽聞疫情嚴重,毅然拿出10000元老本捐了。
工作人員要記他的名字。
老大爺果斷拒絕。「一定要寫名字的話,一個知恩者。」
「國家有困難,我就出一份力,不要寫我名字,也不要報道我。」
以前是別人幫我,現在我想幫助別人。
還有江蘇73歲的奶奶,果斷捐出10000元。
村委會深知她的不易,靠撿垃圾維生,婉拒了。
奶奶急得嚎啕大哭。
「救人迫在眉睫,等不了啊。」
80歲重病老奶奶,患腦溢血多年,臥床休養了10年,依舊拿出200元,援助武漢。
還有這位大爺,生活一貧如洗。但還是決定將唯一的貴重物品沙發,送到捐贈處。
太多人,力量雖弱,但只要能貢獻一點,就是一點。
因為前方,還有更多人等待救助。
疫情爆發,生活壓力猛增。
可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即使壓力再大,他們依舊拼著,日夜奮戰著。
汶川村民自發組織支援武漢100噸蔬菜,開了36小時的車,一刻也沒停。
他們在6輛車上,齊刷刷貼上這麼一句話:「汶川感恩你,武漢要雄起!」
「2008年,武漢救了汶川幾百人。如今,輪到我們報恩了。」
因為我們是同胞。
是兄弟。
是中國人。
還有雲南河口縣的村民,也捐贈22噸香蕉送去武漢。
沒有汽車,他們就開摩托車。
路很遠,但心很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他們齊齊喊道。
河南的農民大哥也是如此。
連開2天2夜的車,只為快些將泡麵和水送到武漢。
自己只要有吃的,絕不會讓兄弟餓著。
畢竟,吃飽了,才能繼續戰鬥。
還有湖北熱心小哥,以一人之力,每天搬運1000斤蔬菜送到一線醫院。
無論團隊,還是個人。力量雖弱,但我們都明白,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
我們只有互相伸手,才能挺過危機。
這不是偉大,這是同為中國人的本能。
雷神山醫院自放出招聘信息後,附近的黃陂與大冶工人,紛紛請纓,趕往武漢參與修建。
全國都知道,那裡最危險。
但,他們不懼。
國難當頭,一切靠後。
廣東製衣廠的阿姨們,得知一線緊缺物資,千里迢迢趕到工廠,放棄休假,只為能多生產一些防護服。
負責人稱,消息放出後,兩小時就招滿了。
他們還會增加70人。
不是人人都是「最美逆行者」,但有些人,甘願做「逆行者」背後的守護者。
他們地區不同。方言不同。
但,心意相同。
愛相同。
你我皆凡人,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在這艱難之時,我們都渴望多付出一點,哪怕一點,都無怨無悔。
病毒無情,人有情。
平凡人,也有「英雄夢」。
王海明知道妻子即將生產。但在武漢最危急時,他拋下小情小愛,偷偷簽了請戰書。
結果王海明剛到武漢,兒子就出生了。
視頻連線見到兒子那一刻,王海明只說了一句:「辛苦了,媳婦!照顧好自己!」
繼而戴好口罩,又上了一線最前列。
妻子無怨無悔:「照顧好孩子,就是我對他最大的助力。」
誰不想陪伴妻兒?
誰不想盡好一個父親的責任?
但親愛的人啊,對不起,前方還有更多人,需要我去救治。
內蒙古自治區88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捐出3萬元。這是他的全部積蓄。
老人說:「交給最困難的地方。」
同時在紙上寫下:「國家富強我分享,國家有難我分擔。」
太多人,令我們感動。
太多的故事,令人潸然落淚。
東新分局力峰所拍到,一七旬老人拄著拐杖,一撇一拐走進警局,放下一包裹就走了。
裡面不是別的。
正是口罩。
一個年輕姑娘聽聞武漢醫護人員急缺,馬上向領導請戰。
「我沒有談戀愛,也沒有結婚。如果能夠去前線出一點力,我義無反顧。」
有人告訴她,很危險。
她大聲說:「我不一樣。我是汶川人。」
曾經,汶川承受過全國的恩情,如今,汶川人開始向報答世界。
都說大愛無疆。
這些平凡的感動,令人心潮彭拜。
原來,只要心在一起,再大的恐懼,都會被撫平。
再大的困難,都不算困難。
2020年伊始,我們都太苦了。
仿佛做什麼都難。
生意難。
打工難。
掙扎在生存線的你我,更覺得難上加難。
可,只要心存善念,心中有愛,便不會覺得孤獨。
你看,寒冬已經過去,春天開始了。
再熬一熬,風景就會盛開。
本文作者:池槿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