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若倒下,產生的連鎖反應,到底有多可怕?

2023-08-13     王新喜

原標題:碧桂園若倒下,產生的連鎖反應,到底有多可怕?

文/王新喜

碧桂園暴雷引發業內熱議。8月7號,兩筆美元債利息不能兌付,而且人家也不掩飾,公告承認就是下公司帳面可動用資金持續減少,出現了階段性流動壓力,簡言之是缺錢。種種跡象和當年的恆大非常像,債務規模也和恆大一樣萬億級別。據傳,前些天碧桂園請求支援,而業內傳出消息是說:不救。

碧桂園爆雷,影響有多大?

「碧桂園要是倒了,整個佛山給碧桂園做配套的可以排隊倒閉了」,某家具從業者表示,已經感受到風險,我就是做瓷磚燈具電器的。

目前國內要扶持民營企業,到底該不該救,是個問題,但不救,才是市場經濟。當年瘋狂上槓桿賺取暴利,快速上頂級富豪榜,房地產周期里賺到錢,沒有風險意識,瘋狂加槓桿,現在情況不對,就試圖擺爛躺平風險隔離,沒用。

碧桂園當下可能也在逼政府救市。

去年12月,在樓市16條出台後,媒體就報道碧桂園獲得了工行、農行等十家銀行綜合授信超3000億元。目前來看,這筆錢拿不到了。

目前碧桂園的資產是1.73萬億,負債1.43萬億,負債結構:境外債、境內債(融資)、應付貨款,預售合同條款(對應未收樓,收樓確收可剔除)。資產目前是能覆蓋負債,如果地產持續崩盤,只能說,覆巢之下無完卵。

提前跑路的傾向?

當下,碧桂園的一系列操作甚至有提前跑路的傾向,其服務總裁李長江清倉式減持碧桂園服務的股票,持股只剩0.11%。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惠妍將手中碧桂園服務20%的股權,合計64億捐給國強公益基金會 (香港)。並且楊惠妍卸任了碧桂園的董事長,這其實是提前把自己的資產進行風險隔離了。把風險,甩給市場購房者、股東、債權人以及地方政府。

在這個敏感的時刻,碧桂園高管又是減持套現,又是捐贈股份,董事長也開始卸任,很難不讓人產生「轉移財產」的聯想。

這也是一種利益最大化保全其自有資產的策略,把自己的資產隔離——公司是公司,個人是個人,不拿自己的資產去填坑。他們的盤算是,自己已經大而不能倒,但又不想大放血,首先是讓股東和債權人承擔損失,其次,試圖把爛攤子甩給政府來解決問題。

事實上,當前有業內小道消息指出,工作組要求碧桂園老闆把自己的海內外資產,能變現的全部變現。然後才考慮再支持其發債的事。畢竟,觸發碧桂園直接違約的是兩筆5億美元的債利息,也就幾千萬美金左右。雖然碧桂園現在資金緊張,但以碧桂園楊老闆的家底,這個點錢還是拿得出來的。關鍵是想不想拿出來。

雖然消息真真假假,但這種博弈的風向已經非常清晰了。

如果碧桂園管理層試圖躺平並做好風險隔離,碧桂園一旦倒下,即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後果不堪設想。

碧桂園的問題很麻煩,輸血治標不治本

碧桂園當前的博弈態度,似乎也在等著政府來輸血救市,但能否度過這次危機,光靠輸血是不夠的,2022年底,恆大總負債是2.44萬億,碧桂園是1.43萬億。但碧桂園走的是下沉路線,產品以三四線城市為主,號稱覆蓋了1000多個縣。

因此,項目單價更低,涉及人群更多,保交樓壓力很大。碧桂園三分之二的項目在內地三四線城市,而這些城市商品房市場預期更加低迷,房地產銷售大幅放緩,導致企業資金鍊更加緊張,過去曾是房企融資主要渠道之一的海外債融資渠道不穩定,幾近關閉。這是問題的根源。

還是要看房地產市場能否回暖。只有銷售額止跌了,流動性才會正常,否則輸血越多,債務危機就越大。碧桂園比較麻煩的地方是它的主戰場在三四線城市,需求拉不動。

目前的問題是,面上只是境內債、境外債。可能私下裡還有VIE股權協議的質押呢!現在境外要還錢,不還就按私下的股權協議辦,收了你的股權;境內如果不能保交樓,後果一樣很嚴重。

房地產最重要的確保銷售和融資兩端的通暢。2022年碧桂園銷售額下降了38.8%,今年的1到7月又下降了38.7%。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更是普遍現象,於是各種矛盾就集中暴露了。其實跟恆大比,碧桂園也有優點,他沒有盲目擴張,當前還沒到最後的時刻,一切還在博弈中。

碧桂園若倒下,或引發市場連鎖反應

業內都在猜想,碧桂園到底還能扛多久,會不會倒?事實上,如果碧桂圓倒了,後果很嚴重,首先是買房還沒有交樓的消費者將深受打擊,很可能一生積蓄都在一套房裡面。無法收樓的房奴們的催房斷貸潮也將因此而來。

其次,是市場會更加低迷,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其他房企的銷售,對其他房企資金鍊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如果悲觀情緒這麼蔓延下去,地產圈要涼。

而當前可不是碧桂園一家美元債違約,地產公司面臨違約壓力的比比皆是,觸目驚心。

Wind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出現實質性違約的中資海外債達到102隻,其中多為民營房地產企業:禹州地產違約9隻,融創中國、正榮地產違約8隻,陽光城違約6隻,兆佳業違約5隻,華夏幸福違約3隻,中國恆大違約2隻……

碧桂園倒下之後,地產圈很多雷可能要接二連三的爆。

更重要的是,隨著碧桂園違約倒下以及更多房企面臨信任危機,期房很難賣的動,大家都擔心爛尾,買房的消費者看房企債務報表的越來越多,接下來的整個樓市的銷售額大機率會出現斷崖式下降,很多房企沒有了回款來源,債務窟窿將越來越大。

如文章開頭所說的,與房企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整個給房地產做配套的家居、燈具、電器、裝修等環節也將因此迎來一波倒閉潮。

地產行業如果一個個爆雷,將會是產業鏈上下游成千上萬的失業者,再就是無法收樓的房奴們的催房斷貸潮。

那麼接下來連鎖反應將會波及銀行,銀行的債務也跟著要填,與之相關的銀行是否能抗的住?

此外,經濟悲觀情緒會滲透到其他領域,人們都減少消費,公司收入減少,大量裁員,購房者也會為了減少利息,提前還款,銀行資金鍊甚至都可能出現問題,再加上爛尾房對社會造成的不穩定因素。地產圈的失業群體流入到其他行業,其他行業也將因此更加內卷。

總的來說,碧桂園倒下,產生的連鎖反應,後果很嚴重。

因此,我們還是希望碧桂園要盡力完成保交樓,但是如果其公司掌門人想在債務窟窿這麼大的情況下,做到把資產轉移,完全風險隔離,也是不可能的,這其中,從地方政府到企業,必然會找到平衡的解決思路。從當下來看,碧桂園不應該躺平,而應該把爛攤子撿起來,盡最大可能性其為風險兜底,甚至通過拋售房產來解決問題,可能才是化解危機的不得已的辦法。

總的來說,當下,需要儘快找到化解危機的辦法,不要輕言倒閉,因為這引發的連鎖反應,波及範圍非常廣,其風險也遠遠超出了地產行業,甚至導致不可控的不穩定因素。

要化解危機,房價合理下調可能是一個避不開的趨勢,這樣硬撐著,最後以都倒下的代價,換來的是更大的風險,因此,從當下來看,碧桂園不能倒,但也別讓碧桂園跑了,這背後是避免把風險一下子轉嫁給普通老百姓。

保房價可能很難了,因為如果基礎都沒了,那房價支撐起的空中樓閣何用?市場經濟的規律支配著這一切,誰都不可以逃開。當前最現實的辦法是讓其打折拋售房產,管理層與股東需要拿出資產來填坑,在此基礎上,不再拿地並發行新債,碧桂園需要自救,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如此,才能救自己,救行業,而當下時刻,是地產行業的頭部大佬拿出應有的魄力,解決信任危機的時候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7488622c1b2c5afe1661547dda241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