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道出扎心婚姻真相: 一邊互相嫌棄,一邊不離不棄

2023-10-03   十點讀書

原標題:《離婚》道出扎心婚姻真相: 一邊互相嫌棄,一邊不離不棄

婚姻就如同一道門,門外看婚姻,皆是幸福氣息,但穿過門後,才發覺平淡粗糲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剪影。

歷經生活的風雨,婚姻承載的美好,逐漸零落成一地的嘆息。

家長里短的瑣事,形同陌路的相處,如此種種,在老舍的小說《離婚》中也在同樣上演。

老舍先生將鏡頭聚焦於平凡的日子,用清淡的筆墨揭露出婚姻中最殘酷的一面。

書中每一段走入困境的婚姻背後,都映射出了無數家庭的問題。

那些離不了的婚,背後既有生活的無奈,也有被羈困住的靈魂。

人生行至半坡,比經營婚姻更重要的是修煉自我。學會覺知每一個當下,才是改變命運的開始。

民國時期的北平財政所,聚集了一群天天叫囂著離婚,卻都沒有離婚的財政科員。

找工作,忙結婚,按部就班過日子的老李就是其中之一。

老李曾經是一位農村孩子,憑藉過人的才識,考上了城裡的大學,見識過城裡生活的繁華,接受過新思想的薰陶。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按家裡的安排,老李早早結了婚。

如今,人到中年的老李空懷一顆滾燙的心,卻無比渴求「詩意」的生活。

感情經驗豐富的同事張大哥看老李愁眉不展,早已瞭然於胸。便邀他來家,小酌幾杯。

幾杯酒下肚,老李坦言,自己想要一位「靈魂伴侶」。

一位不僅能吟詩作賦,而且精通琴棋書畫的紅顏知己。

而他那遠在鄉下的小腳妻子,大字不識,對文人雅趣更是一竅不通,顯然與「靈魂伴侶」相距甚遠。

張大哥對老李的想法嗤之以鼻,在張大哥的心中,沒有不合適的夫妻,只有不會過日子的兩口子。

他提議老李將妻女接來北平,既能培養感情,也能打消離婚的想法,一舉兩得。

張大哥的這一提議,讓老李的酒瞬間醒了一半。

他不由想起年邁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妄想的浪漫終究敵不過平白的現實,只好無奈地點了頭。

一家人終於得以團聚,生活似乎展開了新的局面。可老李的不斷試探,逐漸讓這段婚姻只剩下了厭煩。

他耐著性子為妻子讀詩,妻子挂念的卻是沒做完的家務活、嗷嗷待哺的孩子。

他好心帶妻子出去見世面,妻子對小巧精緻的物品不搭一眼,卻買了一條土裡土氣的圍巾。

嘆息和無望,讓婚姻成了一團死灰。相對無言的生活,使日子過得愈發苦悶。

殊不知,婚姻就像一面鏡子,那些你厭惡的人,其實恰恰看到的是自己的心。

正是老李看不起妻子「俗氣不堪」的那一面,才換來他如今光鮮的體面和自由。

而所謂的三觀不同,不過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他人之上。在虛妄的優越中,也喪失了接納與和解的能力。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保證夫妻關係得以維持的關鍵因素,並不是人們以為的三觀一致,而是夫妻兩人有沒有和解的能力。」

想要經營好婚姻,不是看你提多少的要求,而是可以接納多少的不足。因為,比差距本身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與自己握手言和的能力。

人一旦學會與自我和解,才能在體諒和理解中,正視自我的需求,從而珍視相互的付出。

婚姻中,接得住對方的「壞脾氣」,兜得住底,才能捧得住彼此的心。

莫言曾說過:「婚姻本是合作,不必非弄成愛情的樣子,愛是會消失的。」

過於執著婚姻中愛情的分量,反而看輕了應該承擔的責任。

一舉一動都派頭十足的張大哥,一生的使命便是給人做媒和反對離婚。

在財政所,上到科長、司長、下到書記員,都曾找他做過媒。

在媒人事業上,張大哥做的可謂是風生水起。

那是因為,張大哥的背後有一根定海神針,幫他穩定家庭的大後方,全力支持他的事業。

這根「神針」就是他的妻子——張大嫂。

張大哥和張大嫂屬於包辦式婚姻,雙方沒有任何感情基礎,也鮮有跌宕起伏的浪漫。

有的只是各有所職,責任共擔,日子反而過得惹人艷羨。

平日裡,會持家的張大嫂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把人際關係處理得妥貼得體。

張大哥邀請老李到家裡吃飯,張大嫂盛意款待;有人哭哭啼啼地來找張大哥辦事,張大嫂化身「助攻高手」,上前安慰。

若需出席聚會等場面,張大嫂則會一改往日風範,舉止端莊、言談溫雅。

而張大哥不僅負責家庭的一切開銷,更是妻兒的頂樑柱。

他盡全力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甚至在兒子被人誣陷抓進監獄,張大哥四處奔波,找關係營救。

他們把愛意與關懷融進柴米油鹽里,讓對方感受到細水流長的綿綿情意。

比起老李嚮往的詩和遠方,張大哥最看重的還是生活中的煙火氣,寄託了對平淡歲月的期許。

婚姻,最打動人心的感情不是驚天動地,而是浸潤在一茶一飯里的和氣。

張大哥和張大嫂的婚姻生活,卻是無數中年夫妻的真實寫照。雖偶爾雖有抱怨,但日子過得踏實安穩。

婚姻本就是一場價值交換,在旗鼓相當的維度里,並肩作戰、相扶相持,才能實現合作雙贏。

山盟海誓,經不住情感的平淡蒼白;花前月下,也抵不過生活的日常瑣事。

在逼仄的婚姻生活中,唯有不離不棄的義氣,同甘共苦的默契,才能給足彼此安全感,才能執手共進。

生活充滿變數,婚姻也會遭遇無數險灘和礁石。

唯有扛起婚姻的責任,才能平穩穿越風浪,構建幸福的港灣。

民國時期,結婚證的證詞意蘊深厚,一句「兩姓婚姻,一堂締約」道出了婚姻的本質,那就是締約。

這份締約束縛著彼此,要始終心存一份敬畏,既是對伴侶的尊重,也是對人性的考驗。

在老李眼中,隔壁鄰居的馬少奶奶年輕優雅、活得通透。

年輕時,馬少奶奶和丈夫情投意合,奈何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便私奔結了婚。

婚後,馬少奶奶做起了全職主婦,全心全意操持家務。

當激情褪去,最初的悸動歸於平淡,始終還是要接受時間的打磨和歲月的考驗。

此時,單調無味的生活扯下婚姻的遮羞布,人性的光輝與貪慾,便一目了然。

馬少爺拘囿於婚姻的平淡,控制不住自身的慾望,觸碰了婚姻的底線,出軌了他人。

得知丈夫出軌,馬少奶奶不爭不吵;甚至丈夫把情人帶回家,她也沒有半分抵抗,心平氣和的與其一同吃飯。

晚上,也默許丈夫進房睡覺,不哭不鬧,更不提離婚二字。

如鯁在喉的痛苦與委屈,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咽了下去。

或許困於現實中的經濟壓力,不得不妥協;又亦或早已失去了飛翔的翅膀,沒有勇氣飛出鳥籠。馬少奶奶選擇的原因,無人知曉。

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那些離不了的婚,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人性,也清晰了自身的需求。

不論是對伴侶的依賴,以及對世俗眼光的擔憂和未知的恐懼,都會讓我們缺失婚姻的談判力。

婚姻這條路上,唯有克服漫長歲月中的倦怠,克制貪婪的慾望,恪守內心的原則,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任何時候,唯有鑄就一身堅硬的鎧甲,才能在暴風雨來臨時,修一處心靈的避難所。

多少年過去了,在這本《離婚》里,我們依然能窺見婚姻中無比真實的生活。

那些過不好又離不了的婚姻,訴說了對平凡日子的遺憾,道盡了人性的善惡,照出了世俗的無情。

無論和誰結婚,比三觀一致更重要的,是擁有和解的能力;

而真正維持婚姻的,並不是短暫的愛情,而是長久的責任;

忠實地面對自我,不越過人性的險灘,才能守住婚姻的底線。

在人世間行走,難免有雜念煩擾。

唯有修煉一顆平常心,才能經得起生活的乏味,扛得住風浪的考驗,耐得住眼前的寂寞,活出真實的自我。

願我們於平淡生活的歲月中,於世俗的煙火里,共同譜寫人生最好的樂章。

作者 | 小燕,一個愛讀書的90後,閱讀、閱己。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專家,公眾號:北辰在找你。

圖片 | 電影《離婚》劇照(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