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重感情的軍分區司令員,因一宗誤殺事件,錯過了成為將軍的機會

2023-02-18     彩尋美食

原標題:太重感情的軍分區司令員,因一宗誤殺事件,錯過了成為將軍的機會

#歷史開講#

吳學華原創作品

在濰縣昌北和壽光一帶,只要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很多人都知道「趙司令員」這個名號。「趙司令員」究竟是誰呢?為什麼在老百姓心中的影響力那麼大?

「趙司令員」叫趙寄舟,是壽光侯鎮趙家辛章村人,出身貧苦,有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老五,由於他天資聰慧個剛強,且足智多謀,其父認為是可造之材,於是送他去讀書。他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接觸到革命思想,不久考進了濟南鄉村師範,因傳播革命思想被學校開除,出來後想去延安,卻在途中被晉綏軍扣押,不得已在晉綏軍中擔任文書,混了一兩年。七七事變之後,他帶著一批浮財離開晉綏軍,和張來鳳等幾個人,計劃回鄉拉起隊伍抗日,在途中遇到幾個國民黨殘兵,他以一把短刀繳獲了五支長短槍。

有了槍枝之後,下一步就是招兵買馬,他聯絡上壽光的黨組織後,積極入黨,之後開展工作,與活躍在濰北姜馬營的土匪姜道木一起,拉起了一支數十人的隊伍,隸屬於八路軍魯東抗日游擊隊第七支隊,他在帶領隊伍前往第七支隊總部蔡家欄子村的途中,姜道木不願受八路軍的約束,叛變投奔了國民黨山東保安第十五旅旅長張景月,趙寄舟在勸說隊伍歸建時,遭姜道木打冷槍,傷了左腮。

趙寄舟帶著剩下的人前往昌邑,那時,在昌邑瓦城起義的八路軍魯東抗日游擊隊第七支隊,與壽光牛頭山起義的第八支隊合編,他擔任第二中隊的副中隊長兼指導員,在部隊東進的過程中,黨組織考慮到他的實際情況,讓他回壽光任六區區委書記,以小學教員的身份展開革命工作,伺機組織抗日武裝。

由於趙寄舟有文化,而且擅於傳播革命道理,在他的影響下,壽光的革命群眾達到數百人。1939年,他取出了埋在地下的浮財,通過各種途徑購買槍枝,重新拉起了一支三四百人的隊伍,成立壽光獨立營,他擔任營長。

壽光獨立營在趙寄舟的率領下,襲擊日偽軍,接連打了幾個大勝仗,在壽光打出了名聲,於是很多立志抗日的青壯年都來投軍,隊伍很快發展到一兩千人,擴編為壽光獨立團,下轄三個營和一個特務大隊,還有通訊連和機槍連,成為壽光和濰北一帶最有實力的革命隊伍。

壽光和濰縣的日偽軍幾次聯合進剿,反而使壽光獨立團的活動面積越來越大,就像《亮劍》中的李雲龍一樣,面對日偽軍的進剿,他把部隊分散開來,有事讓通訊連去分頭通知,於是,北到東營,南到昌樂,東到昌邑,西到廣饒,隊伍每到一處,都撒下革命的種子。

1940年春節,他把隊伍拉回趙家辛章村,準備休整過年。他嫁到沈家營的一個姐姐,得到消息之後,還特地買了兩頭豬送過來,犒勞那些戰士們。他感激不已,覺得欠了姐姐沈趙氏一個大人情,也正是因為這份姐弟情,使他後來遭遇了冤屈。

1940年10月,壽光獨立團整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旅第九團,趙寄舟擔任團長。那時候,第三旅的旅長是許世友(開國上將),副旅長是楊國夫(開國中將)。此後不久,趙寄舟去延安抗大學習。

許世友將軍

楊國夫將軍

按照他的這個資歷,如果不出後面的那件事,建國之後肯定是妥妥的少將。

1942年,趙寄舟回到壽光,三旅依靠小清河的地理優勢,成立了清河軍區,楊國夫為司令員,許世友去了膠東,為膠東軍區司令員。

中國山東分局為了保障「渤海走廊」的暢通,保證清河軍區與膠東軍區的聯繫,清河軍區司令員楊國夫決定派趙寄舟組建昌(邑)濰(坊)獨立團,受清河軍區的直屬領導。就這樣,趙寄舟成了昌濰獨立團的團長。

由於工作上的便利,他經常去沈家營村探望姐姐,而他的姐姐沈趙氏也多次向隊伍提供了情報,使獨立團免於日偽軍和頑軍的圍剿,還打了幾場大勝仗,保護了「渤海走廊」交通線的安全。為了防止敵人來犯,他直接率一個連的兵力,駐紮在沈家營村。

經過多番生激戰,他擴大了清河軍區革命根據地,並拿下了頑軍駐紮的重點村鎮肖家營村。1943年根據革命的需要,成立了清東軍分區,趙寄舟擔任清東軍分區的司令員,趙司令員的名號,就是這個時候叫響的。他這個軍分區司令員,相當於膠東軍區的旅長。開國中將吳克華,就是膠東軍區5旅的旅長。

此後兩三年,趙寄舟率領隊伍四處出擊,指揮了袁家橋、半截河伏擊戰、八面河反封鎖等。在抗戰勝利前夕,戰肖家營、打固堤、攻侯鎮、克壽光,立下赫赫戰功,連渤海軍區(原清河軍區)司令員楊國夫都感嘆說,趙寄舟就是一隻猛虎,走到哪裡都能讓敵人聞風喪膽。

也有人認為,要是沒有趙寄舟,就沒有清河分區。在日偽頑三方勢力環顧的年代,清河分區幾次遭遇敵人的偷襲,都是趙寄舟力挽狂瀾,連司令員楊國夫,都是他開一條血路救出去的。

趙寄舟有一個愛好,喜歡喝酒,每次打仗之前,先來兩大碗白酒,喝得兩眼發紅,有時候親自端著機槍往前沖。幾年的革命生涯,他身上傷痕累累,直到後來去世,身上還有未取出的彈片。

抗戰勝利後,山東的八路軍部隊,一部分挺進東北,一部分留在山東,成為後來的華東人民解放軍。

在整個抗戰期間,智勇兼備的趙寄舟成為傳奇英雄,受當地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時間一晃到了1947年6月,已是渤海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的趙寄舟,成功擊退了國民黨第八軍和張景月屬下保安第三師的進攻後,率部駐紮在堯水、洛城一帶,監視濰縣和昌樂的敵軍。他得到消息,說姐姐沈趙氏遭到批鬥。

在壽光一帶,一些已經解放的村鎮,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進行反奸和清算鬥爭。趙寄舟的姐夫沈鶴令是地主,且當過日偽時期的保長,與山東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張景月還有勾結,所以被地方政府清算。但趙寄舟認為,姐夫是姐夫,姐姐是姐姐,他姐姐沒有做過惡事,而且多次冒險送情報,還用錢糧資助了革命隊伍。

他寫信給了沈家營村的村幹部王紅風,講述了姐姐為革命出力的事情,希望村裡酌情處理。而他還得到消息,說沈家營村旁邊的二甲朱村地主朱德修,還有一個曾經當過偽軍特務隊長的朱勤堂,兩人巴結王紅風顛倒黑白,朱德修成了積極分子,朱勤堂還當了區里的稅務幹部,至今逍遙法外,不僅如此,他們兩人還殘害了受傷在家修養的革命戰士隋文學。

隋文學是1938年跟著趙寄舟一起革命的老同志,只因看不慣朱德修和朱勤堂的所作所為,說了幾句公道話,就慘遭毒手。

趙寄舟得到這樣的消息,坐不住了,1947年7月4日,他把沈家營村運動中違背上級指示的事情,對三分區副政委韓克辛說了,韓克辛認為,部隊主要的任務是作戰,地方上的事情,交給地方處理,可以寫信給濰縣縣委進行反映。但趙寄舟擔心這樣會耽誤時間,多出幾條無辜的人命,便不顧韓克辛勸阻,帶著警衛班和騎兵班就連夜出發了。

趙寄舟先回了趙家辛章村,讓人把沈家營村的沈明道(村長之子,區幹部)和朱勤堂找來,哪知兩人非常狡猾,一問三不知。他脾氣上來了,直接讓人綁了沈明道和朱勤堂二人,一齊朝沈家營而去。

到了沈家營村已是半夜,趙寄舟讓人去找王紅風,哪知王紅風正在一個寡婦家裡睡覺,聽到情況不妙就逃走了。而副村長沈璜和駐村區幹部韓蓮香,也躲起來了。趙寄舟讓村長沈克仁領著戰士任本良,去找村支書兼農救會長的曹美樞。

按照趙寄舟的想法,只要把村裡的幹部找來,說清楚他姐姐沈趙氏對革命的貢獻,這事就算過去了。

且說沈克仁領著戰士任本良到了曹美樞家,裡面亮著燈,曹美樞在屋裡整理材料,準備安排村民會的下一步工作,他聽到屋外傳來沈克仁的叫聲,便應了一聲,但卻沒有出門,而是關燈靜聽了一下外面的動靜。

因為離著幾里地的禹王台村駐有國民黨張靜月的部隊,經常有敵特潛伏過來,所以曹美樞多了一個心眼,拿了一把長柄鐵杴,偷偷開門走到院子裡。如果這時候沈克仁推門進來,就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了,偏偏沈克仁心裡嘀咕:村裡了趙司令的姐夫,還打了他姐姐,趙司令帶人前來,肯定是報復的,沈璜和韓蓮香都躲起來了,我們為什麼傻傻的不躲呢?

於是,沈克仁趁著任本良系馬的時候,拔腿逃走了。曹美樞聽到外面有急促的腳步聲,輕輕打開門,看到門口有一個穿著軍裝的人,黑燈瞎火的也沒看明白,以為是敵人,劈頭就是一鐵杴下去。任本良斷頭破血流,慘叫一聲倒在地上。偏偏這時候胡同內來了一匹快馬,馬上騎著的是三分區副政委韓克辛派來的通訊員李向前,李向前的任務是通知趙寄舟火速歸隊,他去了趙家辛章村,得知趙司令員來了沈家營村,於是風風火火地趕過來,哪知他走了村西,進了村子後聽到這邊有喊聲(沈克仁叫曹美樞),就循聲過來了,隱約看到穿軍裝的戰友倒下,當下拔出槍,對著那黑影就是一梭子。

而在趙寄舟這邊,聽到村裡響起了槍聲,立刻圍了過來。他一見情況出現異常,也驚呆了。當下安排人送任本良去救治,同時派人向者曹美樞的家屬解釋,還撥給了撫恤金和安葬費。他匆匆趕回部隊之後,參加了南麻戰役,在的過程中,把發生在沈家營的事情,向渤海軍區領導做了彙報。

景曉村

南麻戰役結束後,趙寄舟被審查。軍區政委景曉村親自參與調查,通過調查得知,是村支書曹美樞打倒戰士任本良之後,才被前去送信的李向前誤,肯定不存在趙寄舟下令人的事。但趙寄舟身為高級幹部,不應該插手地方工作,決定給予趙寄舟黨內警告處分,調動工作,原來他的工作由三分區副司令員馮仁恩接替。

趙寄舟沒有救出姐姐,卻白白挨了黨內警告處分,滿肚子的委屈無處申訴,只能忍著。他以為這事已經過去了,哪知這年10月間,時任山東分局書記的康生,到渤海視察土地工作,有人趁機把「沈家營事件」報了上去,於是康生認為渤海區黨委書記(政委)景曉村「縱容放任下屬、鎮壓群眾土地鬥爭」。

景曉村遭到誣陷和打擊,先後被撤銷了中共渤海區黨委書記、渤海軍區政治委員和十縱隊政委等職務。趙寄舟也好不到哪裡去,他被以「帶兵鎮壓土改運動」、「當場槍斃村支書」的兩項罪名,逮捕關押,第一次審判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開除黨籍,第二次判處有期徒刑五年。

而在在地方這邊,判處沈趙氏槍決,被群眾多次舉報的壞分子王紅風參加了陪決,槍響的那一刻,平時在村裡耀武揚威的傢伙,居然嚇得屎尿流出了褲子。而害老戰士隋文學的人,依舊逍遙法外。

一代戰功赫赫的虎將趙寄舟從此離開的軍旅生涯,在服刑三年後出獄,於1951年出獄,任十二步兵學校軍事教員和省轉干速中副教導主任和副校長;1956年任省民政廳移墾局局長。

要是心裡有冤屈,一次次寫信向上級反映,結果到了1957年,他在整風運動中再次被處理,就因為他替自己申辯了幾句,遭到逮捕,1959年被判刑七年,但1962年,經過省高級人民法院複查,將他釋放。

他於1963年因病退休,仍舊寫信給上面,希望正確調查當年的「沈家營事件」,還他清白。1966年之後,他的老部下王效禹擔任山東革命委員會主任,他期待這位老部下能夠幫他翻案,但在1969年王效禹下台了,此事對他的打擊很大,這年冬天,他帶著滿腹的冤屈,在老家趙家辛章村病逝,終年58歲。

關於趙寄舟的是是功過,歷史自有公論,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桿秤。有地方文史工作人員在搜集史料的時候,老人們無不嘆息:趙司令就是太重感情了,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那樣的誤會,害了他一輩子。

2006年,在趙寄舟誕辰95周年之際,他的老部下,原北海艦隊副司令員朱洪禧中將,為他親筆題下了「抗日名將、功照千秋」的題字。能夠得到老部下的這種認可,他也算值得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39c43ac0c78177a501b47923703a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