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鄙視鏈:你什麼學歷,就什麼層級

2019-11-06     人生充電堡

近年來很多人在求職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企業對學歷方面的各種奇葩要求。

一座三線城市,差不多點的用人單位,招聘上大多註明了對求職者的學歷要求。

普通點的,第一學歷,本科以上專業,985/211類院校畢業,更狠點的,第一學歷,清華北大優先,本科學歷必須985,只考慮海歸名校,相關專業博士學位等等。

由此,很多求職者因第一學歷不達標,在投簡歷一關就已註定出局。

01

第一學歷歧視,求職者就業之痛

那麼所謂的「第一學歷」究竟是什麼?

通常我們所說的「第一學歷」就是最後一個全日制學歷,其實,也就是指全日制專科或者全日制本科,甚至全日制高中。

而眾多企業及用人單位也更傾向於通過第一學歷來進行招聘,判斷應聘者的學習能力。

面對如此問題,求職應聘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第一學歷歧視」。

第一學歷歧視是指招聘單位要求求職者必須是985或211高校的畢業生,否則不予考慮。

甚至有的985或者211畢業的碩士,博士因為第一學歷不是985或211高校,而被招聘單位拒之門外,遭遇了「學歷查三代」的尷尬。

試想一個人寒窗苦讀20餘年,再一路披荊斬棘拿下博士學位,最後卻因為第一學歷的出身問題應聘被拒,心中難免憤憤不平。

即便有的企業表面不設置明顯學歷要求,但在簡歷篩選時依舊篩選掉非985或211畢業的求職者,第一學歷成了嚴酷就業形勢下,應聘者心中說不出的痛。

儘管保守爭議,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現行社會環境下,學歷,尤其是第一學歷的權重還是很重的。

就像前不久熱播劇《親愛的,熱愛的》裡面,985出現頻率之高,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是很少見的。

而熱播劇《小歡喜》裡面,父母更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傳授經驗,只為孩子考個好大學,甚至為了達到心儀的本科分數線,煞費苦心。

02

第一學歷被歧視,原因現實又心酸

第一學歷歧視之所以存在,有著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點。

一、通過第一學歷看出高考時的差距

大部分人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寒窗苦讀,準備時間之久,付出心血之多,是其他考試所不具備的。

第一學歷可以側面看出來一個人十幾歲時候有沒有努力過,高考成績好,首先說明他對自己的未來是有所期待的,其次他能夠下得了功夫,耐得住寂寞,這樣的人以後才更有可能強大。

最後高考相對其他考研,考博等考試所需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這也更能客觀考驗考生的自控力,自律性。

二、一流的大學可以提供更好的鍛鍊

一所一流的大學學生水平比較整齊,而普通大學生源上可能良莠不齊,一流大學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會有平均水平較高的圈子使之融入,在這樣的圈子中,學生的成長水平也會提高。

一流大學,學校的學習氛圍更濃,學生享受到的資源更多,機會更好,平台更高,大學四年更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優秀的學生更加優秀,這點也是普通大學無法比擬的。

三、企業根據第一學歷篩選應聘者可以節約成本

企業在招聘時的目的往往在於用儘可能低的成本招到儘可能優質的人才。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招到合適的人去做合適的事,在985或211院校中招聘的通過率是30%,而在普通學校的學生中通過率可能只有5%,招聘過程中付出的時間成本,相應費用成本差異就會很大。

而一項招聘調查顯示,人們普遍認為普通大學學生工作能力差,985或211高校學生工作能力強。

由此也造成了招聘企業對普通大學學生,專業技術能力欠缺,工作不認真,沒有創新精神的消極刻板印象。

從而實際招聘中,面對眾多的應聘者,企業要面面俱到考察到每一位應聘者基本是不可能的,哪怕第一學歷不是唯一的能力指標,但為了減少資源的消耗,企業也會根據第一學歷去選擇應聘者。

03

應對第一學歷歧視,四步突破硬標準

大多數人的生活不過平凡二字,但平凡不代表平庸,即便招聘時第一學歷歧視的現象有著不公平競爭的影子在裡面,但畢竟凡事並無絕對。

哪怕招聘企業設置了基本的一些學歷要求,但不同行業不同公司還是有一些加權綜合因素的衡量的,人不是標準化生產的產物,所以任何招聘都一定存在一些彈性。

既然如此,在面對「第一學歷歧視」的時候我們就要做好應對:

一、調整心態,不要自卑

首先無論是社會的整體就業壓力,還是大學生畢業的就業壓力,本身就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

就算第一學歷定向劃分了學曆象限,也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因學歷原因產生自卑的想法,該努力的年齡依舊要努力,應得的回報一定會到。

一定要在自己本專業的知識領域上擴大認知面,訓練自己掌握一些基礎辦公的操作技能和為人處事的能力。

應聘時不要被企業的工作經驗所嚇倒,忘掉所謂的985還是211,符合條件的職位就勇敢去申請。

應聘過程中可以重點強調自身的實習經歷和快速適應社會的能力。

必要時候可以多去參加不同的企業應聘,所謂見多識廣,拓展自己的工作機會和渠道,通過自身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所謂的「歧視」。

二、突出強項,不卑不亢,藉助關係網絡推薦或自薦

求職應聘總要面對各種標準,哪怕是985或211這樣的標準,但標準畢竟是面向大眾普通人的,如果自身有比標準之外的優秀條件,那完全可以忽略標準。

因為針對普通人的標準對你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幾乎所有的用人企業都有偶然的例外,這些例外是即便擁有第一學歷也無法忽略掉的,而這些例外就是用人企業的破格標準。

要想在求職過程中達到破格標準,自身與眾不同的突出強項之外,還要綜合藉助可使用的網絡結構和關係。

求職過程是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相結合的過程,人力資本包括自身的學歷,學識,經驗等等,社會資本就是我們常說的「關係」了。

有的時候不妨藉助一些親朋好友的關係幫助自己推薦,這並不是所謂的「走後門」,而是應對學歷歧視的一種有效策略。

有了一定關係的推薦,用人企業也可以更客觀和具體的對應聘者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而且這樣也解決了只看學歷而忽略了信息不對稱的難題。

人才專家韓光耀就說過:「藉助社會關係推薦的方法,今後可能會成為一種更簡潔的篩選人才的方法。」

在缺少社會關係推薦的情況下,就要大膽自薦,對工作的看法可以大膽陳述,充滿信心,並且觀點鮮明,言簡意深,儘量多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尋找突破口,從而幫助自身第一時間打動用人企業。

三、勇於求變尋找學歷之外的替代

求職時一旦面對「第一學歷歧視」,僅僅抱怨是無濟於事的,可以嘗試改變自身來提高競爭優勢。

事實上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沿著學歷的路徑一直發展,不妨尋找替代學歷的方案,比如深耕某一領域的從業資質,比如CPA或者在開源社區貢獻代碼,申請發明專利,拓展人脈等等。

抑或在自身的努力上爭取回報,曾經一家企業面試時錄取兩名實習生,一名普通本科,一名211畢業,企業給予兩人同樣的兩個月試用期。

實習期間本科畢業生早來晚回,不僅認真寫作文案,製作PPT,還承包了辦公室的列印傳真工作,反觀211畢業生只要領導不安排工作,上班打卡,下班按點,先下時間不是淘寶購物就是刷微博,兩月之後企業的選擇不言而喻。

總體而言工作之外,積極突破技能邊界,可以很好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降低被取代風險,實現學歷之外的一種能力替代。

四、「曲線救國」養成規劃職業生涯意識

熊太行老師在職場關係中說過三個重要原則,最後一個原則被稱為「保命」原則,簡單理解就是當面對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走為上」要會變通。

同樣的道理依然適合應用在對待「第一學歷歧視」的問題上。

現在的職場是開放的,由於所謂985或211門檻的設置,求職者本身往往會被眼前夠不著的機會所迷惑,找工作大部分時候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執著去哪個公司。

也許你的目標是A,但A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暫時無法達到,可以試試先去B,將來再從B去A,甚至從C到B到A,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個正確的認識。

當然正確的職業規劃也不是鼓勵求職人員頻繁跳槽,一言不合就跑路,目的只是為了證明,同樣的水平之下,企業在了解實際情況後,更願意使用穩定的人,畢竟穩定程度也反應了這個人的能力。

選擇理想的工作環境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理想的工作環境是可以創造出來的,如果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必輕易放棄也不必死磕硬碰。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意識到了學歷不等於能力的情況,學歷僅僅給了自身一個面試,嘗試,展現自我的機會,最終的發展還是需要自身的強大。

人生的路不止一條,很多東西不是我們擁有了才幸福,而是在不斷追求美好的過程中獲得了幸福。

面對「第一學歷歧視」我們通過合適的應對方法,一點點的改變自己,創造機會,未嘗就不能實現自身的人生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38KVG4BMH2_cNUg_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