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基本國情,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新型民族關係進行深邃思考,創造性地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深刻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於新時代民族團結與進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不僅追溯了中華民族歷史形成過程中在疆域、歷史、文化、精神方面的「四個共同」,還包含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四個與共」(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以及推動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五個高度認同」等重要內容。
具體到民族工作的實際部署,不僅必須處理好共同性和差異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質和精神這「四個關係」,還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在學理建構意義上,「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不同於過去「中華民族是一個」的研究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建構核心,顯然不局限於「民族」的狹隘範疇,而是轉向了更具有未來發展指向意義的「命運共同體」,並在對「共同體」的體認中,進一步理解、完善具有中國歷史特色的「中華民族」之內涵與認同。作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不僅是對黨百年來民族工作發展歷程,特別是新時代民族工作歷史性成就和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而且是指導新時代新征程上黨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務的思想武器,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而關於民族團結層面的「共同體」思考,早在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時便已開始。1989年,在《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一文中,習近平同志就鮮明地指出,「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類共同體」。通過多年的深邃思考與工作實踐,以及全面解讀歷史中國與民族發展現實,著眼於實現各民族協同發展,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定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是在順應文明互鑒、包容共存的世界潮流與「人類命運與共」的全球治理路徑基礎上,以歷史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為新時代開展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展現新時代重大思想創新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指導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對中國古代「大一統」「天下大同」等觀念的批判性繼承,發展出的具有中國話語特色的重大理論創新,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作出巨大貢獻。
將「共同體」思想引入民族工作領域,從理論層面來看,是在深厚的歷史邏輯基礎上,創新民族領域話語體系的重要成果,更是新時代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智慧結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與西方社會一般性的「共同體」理論不同,是植根於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生髮出符合中國歷史與現實國情的「真正的共同體」。它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確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各民族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團結、進步。落實到具體民族工作中,就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面的有機聯繫,深刻展現、塑造中華各民族命運相融、利益相連、守望相助的「命運共同體」之歷史內涵與未來景象。
從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展現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核心精髓所在。與西方社會不同,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形成了「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思想傳統。這也使中華文明在各族人民互動交融的長期發展演變中,日漸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統一性」特徵,並奠定了「民族團結」的基本精神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與西方社會側重以種族區分的民族觀念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更強調「共有精神家園」的形成與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事實上,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質樸、崇禮親仁的農耕文明,熱烈奔放、勇猛剛健的草原文明,海納百川、敢拼會贏的海洋文明,在中華文明幾千年融合發展進程中,在華夏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賞與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的交流互動中,已然共同熔鑄、形成了以中華文化認同為基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具有中華民族特質和稟賦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血脈相連、情感交融的沃土,既體現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徵和精神風貌,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滋養。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共通的文化,促使各族人民互嵌共生、團結一心,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正是在歷史與現實的接續互動中,「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與繼承,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以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為核心、以「民族團結」為紐帶、以「文化認同」為根脈,立足中國自身歷史發展實際,突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特徵,發揚中華民族本身的內聚特質,倡導共建更具向心力與凝聚力的民族關係。這一理念不僅使各民族得以進一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團結、進步,而且順應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而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思想與實踐的基石。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具有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新時代以來黨領導民族工作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過程中形成的戰略性闡述。在消除西方「民族」觀念對形塑「中華民族」的消極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層面的「眾志成城」、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等方面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突破了自歐洲啟蒙運動以來形成的、以西方歷史經驗為標準的所謂「現代化」思維框架,主張從中國自身歷史實際中找尋、深化「中華民族」理論建構的新路徑。不僅有效揭示了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大地上各民族你來我往、「共同經歷憂患與光榮恥辱」的有機聯繫,展示了中華民族突出的包容性、統一性特徵,還有利於從「文化認同」層面,進一步消解西方民族觀念的狹隘性,及其對形塑「中華民族」的消極影響與糾纏。就「中華民族」的理論建構而言,進一步明晰了西方的「民族」概念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載體存在,而中國境內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才是其真正內核。中國境內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與國家契合之程度,已遠遠超出了西方所用「民族」概念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民族觀的精闢概括和表達。
其次,在科學把握當代中國民族工作實際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等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進一步堅定了各族人民牢固凝聚在一起的共同信念,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共同努力。在新時代,以守正創新的正氣與銳氣,進一步深化「共同體」這一中華民族內聚性表征的重要認識,才能更有效地防範與應對民族復興進程中的一切挑戰和風險,為國家的繁榮興盛、社會的和諧穩定、人民的安定團結,夯實思想根基。在漫長歷史過程中,中華文明內部多元化的各民族一直在彼此廣泛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既能夠凝聚起更為堅實的民族力量,也有助於鑄成防患固國的堅實屏障。在助推中華兒女成為凝聚力、向心力更強的「共同體」的同時,也能有效促動世界各民族在深度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逐漸推動更為繁榮、和平、包容、有序的世界格局與秩序建構。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融匯中西方文明之精華、立足中國歷史演變之事實、基於尊重人類內部文明與文化差異的思想理路作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重大創新。這一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共同體」理念的創造性提出,不僅在把握當今世界國家發展規律與人類創造的多樣性方面,拓展了更為宏闊、開放的視野,而且從理論根源上跨越了西方製造的所謂「文明衝突論」陷阱,在相互尊重各國特色與民族特質、豐富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道路和模式選擇、推動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營造更為良好的國際關係氛圍等層面,展現了特有的中國思想與實踐智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底蘊築牢道路根基、宏闊歷史縱深,是在歷史新起點上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法寶,對於當今世界各國打破西方建構的「民族國家」理論對多樣性現代化發展訴求的理論限制,同樣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與現實價值。
如今的世界正在走向一個具有「大同」理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必將經歷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只有站在文化傳承的新起點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才能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更為堅定的依靠力量與深厚的動力之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要堅持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才能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發揮出巨大的發展優勢。各民族大團結的中國,一定是無往而不勝的,一定是有著光明未來的。我們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必然會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會到來。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寧夏固原博物館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