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去以色列的VC/PE已經賺到錢了

2023-02-20     投中網

原標題:第一批去以色列的VC/PE已經賺到錢了

被譽為「創新之國」的以色列,一個只有900多萬人口的小國,卻是全世界創業公司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在2021年,以色列的人均風險資本是美國的28 倍之多。

馬雲說,他在以色列學到了兩樣東西:創新和虎刺怕。用中國古話說,虎刺怕就是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作為科技行業創新的風向標,以色列在最近公布了 2023 年的 3 大新技術趨勢:集成光子學、超材料和超表面以及黑水蠅養殖。

那麼除了創新,我們還能跟以色列學些什麼?

三年誕生74家獨角獸

的確,以色列作為硬科技的朝聖地,從來不缺乏關注。尤其最近幾年,其創投勢頭更加迅猛。

據Tech Aviv稱,截至去年12月14 日,以色列擁有 98 家獨角獸公司,其中 23 家誕生於 2022 年,雖然這個數字低於 2021 年新增的 42 家,但仍高於 2020 年新增的 19 家。

這組數據也說明,在新冠疫情蔓延的這三年,以色列誕生了74家獨角獸企業,占到了總數的75%。其中兩個標誌性的公司是在2021年,估值達到100億美元的金融科技獨角獸Rapyd ,它也是以色列首家估值達到百億美金的公司,另一個則是估值達到85 億美元的網絡公司Snyk 。

同樣,2021 年,對以色列初創企業的投資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其他地區,私人投資基金和養老基金首次加入以色列科技融資輪。在退出上,以色列也在這一年夜達到了頂峰。57 家以色列公司上市,累計籌資 40 億美元——幾乎是 2020 年 22 家 IPO 籌資 17 億美元的三倍。

不過,在2022年,當危機來襲,身為全球科技生態的關鍵一環,以色列也未能獨善其身。

除了一小部分基金繼續投資以色列,甚至 Tiger Global 和 SoftBank 等公司也幾乎在 2022 年完全停止了在當地的投資。

另根據以色列風險投資集團 Vintage Investment Partners 收集的數據,以色列初創公司去年在 538 輪融資中籌集了 139 億美元,比前一年創下的 258 億美元的記錄大幅下降了 46% 以上。其中,曾備受追捧的網絡安全公司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而初創企業的種子輪投資實現了逆勢增長。

而在退出方面,2022年以色列科技「退出」(併購或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價值比上一年下降了驚人的 80%,總計 169 億美元。退出的數量也從 2021 年的 171 筆跌落到了 72 筆,交易的平均價值從同期的 4.82 億美元下降了 50% 以上至 2.35 億美元。

儘管如此,以色列仍然保持著其吸引世界第五大科技投資的國家地位,僅次於美國、中國、英國和印度。同樣,也是科技創業者和投資人不可忽視的關鍵樣本區。

通過復盤以色列獨角獸的行業分布,我們發現網絡安全領域仍就是以色列獨角獸公司最多的行業,其次是金融科技、大數據和軟體類。

背後的獨角獸生產線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以色列還以逆勢而上,繼續維持獨角獸企業的高數量增長呢?

誇張點的說法,這可能是源於以色列的創業短板。眾所周知,因為沒有本土市場,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多在創立之初就明確了全球化路線。而新冠疫情的出現,讓本就在全球市場有所布局的以色列初創企業不必因地理上的不便而出現銷售額的下降。

所以,當世界陷入停擺,都在想方設法追求銷售額增高時,以色列的科技企業已經搶占了先機。

同時,小型和年輕的公司更容易適應新市場要求和客戶需求變化。例如,可以快速交付、快速增加用戶的能力以及建立雲活動以遠程連接員工。在這個層面上,它們比大公司具有先天優勢。

接下來要聊的是其獨特的創業模式,這也被看做是以色列能夠持續輸出獨角獸的另一個原因。

多次到訪以色列的投資人Joy(化名)為我描繪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她談到:「不同於中國創業市場上大多都是新生力量,在以色列,你很可能會遇到五六十歲的創業者,而這並不是少數,這是因為他們多是連續創業者,公司對於他們而言更像是商品,是走口碑和數量的。」

這也打破了很多人對以色列的一些刻板印象,即大家都覺得以色列的人很教育程度很高,創業能力很強,但其實它的人才只有那麼多,所以他們做的項目也都屬於精兵強將型的。

Joy進一步解釋稱,以色列的創業者標籤很明顯,他們更擅長做創新型的0~1的工作,他們大部分人都不太追求自己把公司做全程,所以基本在b輪左右或者產品已經有一定的驗證規模,就賣掉。之後是產業方接手,把它推向一個更廣闊的市場。這些創新人員又開始做下一個項目。

也正是如此,以色列本土的基金一般只投偏早期的ab輪,至於再往後的成長期則會有更多的國外的資金加入進來,比如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當然,這本質上也是一個鏈條,比如好項目越往後期,他的資金來源會越傾向美國,基本上以色列B輪以後的項目都會去美國市場發展,有的甚至直接把總部就遷到美國去。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沒有比較頭部的資本市場,以色列企業要上市的話,往往不是在本地,而是在美國或其他歐洲的資本市場上市。

在Joy看來,雖然國內也一直在談科學家創業,但大多數時候,投資人會指望這個科學家從開始到上市把所有東西全做了,而這對於早期創業者並不友好,畢竟能從創業一直做到上市的成功的科學家還是寥寥無幾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以色列的創業模式還是值得國內借鑑和學習的,即科學家或者技術創新者把時間精力投在前端的連續創新和創業上,後端則交給更熟悉市場的產業方,形成一個產業化的鏈條。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我們在談到印度SaaS成功時,也提到了全球化的重要性,而今全球化市場的魔力又在以色列上演,或許這的確是很多創業者在最初就該明確的問題之一了。

中國第一批掘金者

據了解,早在2010年左右,國內比較早一批投資人就已經將目光轉向以色列了。

而這之中主要分為三類,其中最成規模的是戰略、產業投資人,像是阿里、360、聯想、TCL等,第二類是一些中國機構會在那邊做合作的基金,去投項目或者做孵化器。比較小眾的一類是以母基金的形式去投,但中國母基金去以色列投資的數量不多,因為以色列的財務投資人大多都是來自歐美,包括大學基金、養老基金、銀行基金等。

這些基金和投資人也多半會布局以色列的優勢領域,像是網絡安全,軟體和前沿科技等。

從2010年到現在,在林洋(化名)看來:「我覺得我們進入以色列的時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高峰期,後來由於一些客觀環境的變化,像網絡安全的這類項目,中國投資者的機會就變得少了些。同時,從2016年底的時候,投資出境就受到了一些限制,到現在已經不批了。很多實質性出資就很難持續了。」

由於其所在基金之前比較偏TMT和軟體,這種通用型賽道,所以趕上了好時候的林洋也獲得了不錯的回報,這不光是指回報的倍數還有一些分配。他提到,有一隻基金,光本金已經回了兩倍了。當然,能短期收到這種回報因為他們在以色列投資的項目和基金相對處於早期。

此外,除了早期去到以色列的投資者,我們也看到耀途資本、上海生物醫藥基金也在積極布局以色列,並收穫了一些明星項目。

談到為何不把以色列的優質項目帶回中國,林洋略顯無奈稱:「我們也曾試圖把一些以色列好公司帶到中國來發展。但目前除了生物醫藥領域,其他像是軟體技術、SaaS公司等由於適應本土市場的問題,他們更多的選擇去了美國市場。」

不過,我們也關注到最近幾年,很多走在前列的風投城市也開始嘗試把以色列企業引進中國,像是合肥、青島和蘇州等。

據悉,以前國內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希望去以色列看到的技術是能夠很快規模化,有人口優勢,或者是說它潛在市場空間很大的技術,但實際上會發現他們做的很深,可能只是一個局部的細分市場。

正如前面所說,以色列創業者擅長的只是一小部分,公司能夠順利發展,直到上市,需要補充的能力很多。所以中國企業跟以色列企業合作時,多半會調整預期。(文/張雪,來源/投中網)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joy/林洋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11772e2c26d87bf1807cc8faa1eb5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