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一統天下之謎:《史記》中司馬遷曾4次提到,一個神秘的預言

2022-04-14     快推正能量

原標題:秦國一統天下之謎:《史記》中司馬遷曾4次提到,一個神秘的預言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一,記載了自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更是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歷史材料。

其中記載了秦朝統一天下的傳說——一個神秘的預言:「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那麼,這個預言具體是指什麼呢?

荒蠻之地建王國

秦朝作為中國封建歷史的開端,它的建立和發展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秦始皇掃六合、平天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依靠的不只是他自己的文韜武略,更重要的是作為諸侯國時期的秦國一代代積累下的雄厚基礎。

「周故與秦國合而別」是指周朝和秦國的淵源。

秦國處於周朝西北部,其始祖為商紂王寵信的大臣嬴來的五世孫非子,贏來的父親飛廉更是商朝名將,其部族世世代代鎮守西戎。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昏庸無能,「烽火戲諸侯」使其不得人心,西戎和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驪山下殺死幽王,西周滅亡。

此時的秦地,只是西周的附庸,作為周朝對抗西戎的前線,秦國世代討伐西戎,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擴大封地,積累力量。

由於他國都認為秦國是未開化之地,所以秦國得以安全地發展。經過百年的奮鬥,秦人逐步適應了西北部的惡劣條件,在不毛之地建立起一個頗具規模的國家。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昏庸無能,「烽火戲諸侯」使其不得人心,西戎和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驪山下殺死幽王,西周滅亡。

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一起率兵營救西周,作戰有力,後立幽王已被廢黜的太子宜臼為天子,為周平王,以保衛江山社稷。

公元前769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東遷都城,秦襄公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國建國。

此時周朝處於風雨飄零之際,秦國已經日漸強盛,平王與秦襄公立下誓約,只要能把西周被奪走的土地搶回來,均歸秦國所有。這也是「別五百歲復合」的開始。

亂世之中取霸權

晉文公稱霸之後,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秦朝也在這一段時間內飛速發展,尤其是秦穆公執政期間,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爭霸,並與晉國交惡。

秦穆公雄心很大,自恃兵力強盛多次對晉國發難,但久攻不下,浪費了許多資源後,秦穆公果斷轉變策略,放棄啃這塊硬骨頭,而是向把目標放在西戎的遊牧部落上。

於是秦國疆域迅速擴張,先後吞併了十二小國,邊境向外增長千里,稱霸西戎後,秦國國力鼎盛,成為春秋四大強國之一。

但是,秦國的發展之路並不順利,自秦厲共公之後,到秦出公在位時,秦國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導致朝政不穩,秦國日漸衰敗。

直到秦孝公即位,尋求有志之士變法改革。

商鞅變法是最為徹底的變革,在衛鞅的主持下,秦國徹底廢除了舊有的世卿世祿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推行了郡縣法,重視農產,加強軍隊建設,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

甚至為了擺脫舊貴族的干擾,秦朝將都城從雍城遷至咸陽,開始了真正的稱霸之路。

秦惠文王和秦昭王先後採取「連橫合縱」和「遠交近攻」的策略,打敗韓魏和齊楚,相對較強的趙國也以長平之戰慘敗收場,在秦國的猛烈攻勢下,只有一些小國還苟延殘喘。

周王朝面對強勢的秦國,自知無力回天,但仍冒險聯合六國力量做最後的反擊,但被諸侯國欺騙,只剩下自己與秦軍對抗,周王大敗。

公元前256年,秦朝取九鼎而歸,建立帝國,六年後,周王朝徹底滅亡,歸於秦國,此時,距離周平王東遷正好有500餘年。

霸王臨位天下合

經過六代君王的多次變法與擴張,秦國坐穩了第一強國的寶座,這時,一位傳奇人物的出現帶領秦國走上了巔峰,成就了第一個封建王朝,他就是「合十七歲而霸王出」的嬴政。

公元247年,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此時的嬴政年幼,由秦相呂不韋掌控朝政,但他名不正言不順,加上後宮還有一個嫪毐作亂。

王位不穩、奸臣當道、後宮無序,秦國內亂指日可見,六國似乎看到了希望,都蠢蠢欲動,企圖逆風翻盤。

內憂外患看似難倒了年幼的嬴政,但大家都低估了這位天命之子,他歷經八年的臥薪嘗膽。

於公元239年平定嫪毐之亂,次年免除了呂不韋的相職,用雷厲風行的手段拿過了君主的權利,在公元238年正式親政,此時距離秦國取九鼎、建帝國正好17年。

嬴政親政後,開始著手統一全國。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兵攻打韓國,俘虜了韓王,並在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

秦國終於對六國露出了他的野心,這次勢必一統天下。

又一年,秦滅趙,再四年,秦滅魏,後三年,秦滅楚、燕,最後,秦國攻下齊國,前後耗時十年,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期。

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完成了華夏大一統。而秦王嬴政,也成為了古今中外第一位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此後,秦始皇實行三公九卿制,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被譽為「千古一帝」。

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明確說明到底是誰提出了這個預言,或許是周太史儋,或許是老子,或許是韓非子,沒有人知道這個人是誰。但是,書中四次提及預言,結合秦國的發展史,可以明確感知到這句話的每一段都代表秦朝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令人不得不相信,秦朝大一統就是天命所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f792952a1ac917fea800854ae5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