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半場最養生的活法:和舒服的人在一起

2023-09-26     富書

原標題:後半場最養生的活法:和舒服的人在一起

作者:夏九騰(富書作者)

作家張嘉佳曾說:「人與人之間舒服的關係,是可以一直不說話,也可以隨時說話。」

與同頻的人相處,即便枯坐無言,也會自在愉悅。

與不同頻的人在一起,哪怕多待一秒,都是煎熬折磨。

人活一世,免不得與人相交,多和同類人交往,才能滋養心靈,充電賦能。

人生下半場最養生的方式,莫過於與三觀契合的人相識,與磁場同頻的人相交,與靈魂接近的人相伴。

三觀契合,心悅神怡

作家郭城說:「其實三觀一致,並不是要求兩人完全一樣,而是彼此之間能夠求同存異,懂得包容和欣賞。否則,你跟他分享快樂,他覺得你在顯擺,你跟他傾訴難過,他覺得你是矯情。」

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多看一眼是浪費,多說一句是耗費。

與三觀不合的人相處,最後不是分道揚鑣,就是形同陌路。

網友@秋葉分享過一個故事:

她之前交過一個男朋友,只要兩人呆一塊,大多以吵架結束。

秋葉平時喜歡旅行,當她滿懷期待叫男友一起去時,誰知男友卻說她浪費錢。

平日裡她喜歡讀書,誰想男友說她裝文藝,與其看書不如刷劇。

她喜歡燭光晚餐的浪漫,男友嫌幾根蠟燭連臉都照不亮。

兩人在一起不到兩月,就因三觀不合老死不相往來了。

與其相反,《我想和你好好的:在溝通中改善親密關係》的作者舒麗,就遇到了三觀契合的伴侶。

她和先生在大學新生群里認識,雖素未謀面,卻總有談不完的話題。

開學後,舒麗有次去籃球場,偶遇到了她的先生,兩人的感情也從這次見面開始逐漸升溫。

此後每每閒暇時,他們便喜歡約對方一起騎單車、上自習、爬山,有時就算只去圖書館待著,他們也樂在其中。

畢業工作後,兩人如願地走進婚姻的殿堂,婚後儘管因為一些原因需要異地,但卻從未懷疑過對方的忠誠,反而都願意支持對方的夢想,欣賞對方的長處。

舒麗文末感慨:也只有在彼此面前,我們才是最放鬆的狀態。

正如《鏘鏘三人行》里所說的:「所謂對的人就是讓你覺得和他在一起自己變得更好,更樂觀,更向上了。」

三觀相合,猶魚與水能彼此滋養,而三觀不合,就如一山二虎水火不容。

同觀念相似的人在一起,你的一個眼神他能心領神會,你的一個動作他能自然銜接,無須過多表達,也能默契十足,輕鬆躍然。

與三觀契合的人相交,他們身上的能量,會不知不覺撫平我們內心的褶皺,吹散縈繞心頭的陰霾,讓我們心生暖意,心情暢快。

人生最好的養生方式,並非服用各種名貴補品,而是與三觀一致的人並肩同行。

磁場同頻,充電賦能

荀子曾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與正能量磁場的人相交,會讓你精神倍爽,充滿鬥志,而與負能量磁場的人在一起,則會讓你深陷消極的泥沼無法自拔。

人這一生,磁場不同,註定陌路,能量不同,註定消耗。

作家舒婭,在《今天就開始極簡生活》一書中,記錄了自己一個故事:

以前,她曾在外與人合租,室友芒果為人熱情,兩人出去吃飯,費用大多是芒果包圓,可就是這麼一位好室友,卻讓她難以忍受。

因為,每次兩人一出門,芒果就開始拉著她的手抱怨。

上周自己又被無償加班啦,同事又故意向她炫耀男友買的戒指啦,最後就連老闆叫她整理個資料,也要拉出來踩上兩腳。

久而久之,舒婭整個人被沮喪,嫉妒,壓抑等消極情緒牢牢捆綁,令她的生活和工作都出現了問題。

三個月後,舒婭實在受不搬了家,這才讓自己從消極磁場中脫身。

與磁場低的人為伴,能量容易損耗,與磁場高的人為伍,才會為自己充電賦能。

清華教授顏寧,當初因為微積分沒考好自行留校補習,巧的是她遇見了同樣原因留校的李一諾。

她們一個迷戀明星八卦,一個則抱負深遠,而且兩人性格也截然不同,按理說走不到一塊的,可偏偏兩人卻一見如故,成了相見恨晚的好友。

此後,一諾想泡自習室,顏寧就跟著一起去學習;一諾想做實驗,顏寧就陪著一起去研究;一諾想去外國看看,顏寧便與其一起考托福。

兩人攜手同行,互為依靠,彼此激勵。

最終,顏寧考上了普林斯頓大學,學成歸來被清華大學聘為教授。

李一諾則考上了加州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世界頂級諮詢公司麥肯錫。

許多年後顏寧感慨說:「因為一諾,我的清華歲月五彩斑斕,還讓外人看來似乎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人與人的磁場相差越大,能耗就越高,與低能量的人相處越久,拖累就越深。

每個人的磁場都不同,我們無法責備人讓其改變,只能選擇相處。

多與磁場同頻的人靠近,遠離磁場不合的人,才能滋養人生,舒心寧神。

靈魂相近,久處不厭

知乎上有句話:「人活到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生足矣。」

知己,是人生路上的燈塔,也是冬天屋裡的暖爐。

在歲月匆匆的洪流中,你照亮了我的青春,我溫暖了你的年華。

張愛玲曾評價鄺文美說,「越是跟人接觸,越是想起鄺文美的好處,實在是中外只有她一個人。」

當年,張愛玲在美新處工作,遇到了溫文爾雅的鄺文美,兩人猶如前世結下的情緣,一見如故。

張愛玲當時在香港,一時找不到好住所,鄺文美夫婦知道後就出手幫她找。

一個人在異鄉的她,難免會孤獨,鄺文美就時常晚上去陪她聊天,緩解愁緒。

而當鄺文美遇到傷心事時,張愛玲也願意聽她傾訴;當鄺文美遇到困難,張愛玲也願意主動與她分擔。

有時,張愛玲擔心鄺文美上班坐公交車太久會寂寞,還會陪她一起同行,打發時間。

兩人惺惺相惜,彼此關愛,互相欣賞。

很多時候,人們都認為張愛玲清高孤傲,可鄺文美卻覺得那是誤解。

比如大家怪張愛玲架子大,不參加社交活動,鄺文美說那是她有輕型敏感症,對食物需要很小心。

比如大家說張愛玲在馬路上遇到相熟人,故作矜持不打招呼,鄺文美卻說那是她有近視眼,又不愛戴眼鏡,才會這般待人。

世上人很多,唯有鄺文美讀懂了張愛玲。

而張愛玲的出現,也讓鄺文美的生命也多了一種寄託和依靠。

她們總是親密無間,無話不談,每當兩人在一起時,都快樂得像個不懂事的孩子。

魯迅在《魯迅雜文精選》留下一句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人的一生,猶如一趟駛向終點的列車,在不斷換站之間,擦肩而過的人數不勝數。

與靈魂相近,志趣相投的人相伴一程,舉杯交盞,談笑風生,不僅舒服愜意,還能治癒生活。

人若能遇見一位,我懂你的無奈,你知我的痛苦,我賞你的才華,你知我性格的靈魂知己,便是此生最大的幸福了。

《孤獨深處》中寫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頻率,只有契合的人才能頻率相同,頻率相同的人哪怕一時相位不同,一會也能共振。」

頻率相同,才能相識,頻道相同,才會相交。

遇到合適的人,哪怕待在一塊都會覺得歲月靜好,自然暢意,兩人既能是朋友相互依靠,也能是良藥相互治癒。

若問人生最養生活法為何,與能滋養自己的人在一起當為首選。

往後餘生,願你我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與合適自己的人相伴走一程。

作者簡介:夏九騰,富書作者,執筆書文,在字裡行間尋得一處清靜,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d5d3eaf5b5c88e3732fa07c893470e.html